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2.
庄子美学思想历来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美学思潮的传入,国人在对庄子美学的阐释上大胆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开辟了庄子美学的新天地。“天人”说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对于21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精神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于庄子“天人”说的考察基本上是从哲学层面入手,从美学上进行的专题性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期“政治学·哲学研究”栏目中,金燕老师《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一文,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虽非专门探讨美学(艺术)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透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艺术)思想,并且其哲学与美学实际上已贯通合一。因此,要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探研,就必须由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和庄子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范畴———“道”,可以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庄子哲学最终要对“道”进行体认,体认的方式乃“唯道集虚”,而这种方式直接通向了审美,形成了他关于美与审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相似文献   

6.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庄子的美学思想并不是自觉意义上的美学,整个一部《庄子》并非为美的问题而作,庄子的学说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人类生与死,以及如何完美地生与死的学说.在庄子的学说中,其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恰与艺术的精神达到了某种内在的神合.①正是这种神合,才使庄子的哲学为后世无数艺术家遨游其中;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从庄子学说中提炼出来的有关美的本体的思考称为庄子的美学本体观.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把握庄子的美学本体观,必须将其放到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美”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 ,它在道家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都贯穿着“大美”的思想。在庄子美学中 ,“大美”思想与其崇尚自然之道、推崇淡泊无为的人格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美”的思想内涵包括澹然无极、寂漠无为的自然美品格 ,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 ,浩瀚博大、雄浑磅礴的壮美境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及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实际上是生命哲学、庄子美学实际也是生命美学。庄子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并非消极避世 ,而是为困于尘世的人寻找一条幸福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超脱 ,便拟在精神境域中求得自由 ,得到精神上的超越自适。庄子求“道”实际是求人生。本文拟从庄子美学观念解析入手 ,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庄子对人的关注 ,对生命观念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兼文学家,他对中国美学、文艺思想的影响,是其它先秦诸子无法比拟的。《庄子》①一书,本来是论述庄子之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它却往往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所引述,甚至奉为经典。因此要透彻地研究庄子的哲学,就必须同时从美学、文艺的角度去入手;要透彻地研究庄子的美学,就必须从庄子哲学的整体出发,以探索庄子之道论与美学、艺术规律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局限于《庄子》关于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的寓言形式暗含了它对知性思维的否定,从而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主体特征。庄子美学启迪感性并赋予哲学以生命价值,同时《庄子》哲学的诗性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完成其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关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相似文献   

13.
近年的庄子美学研究几乎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庄子哲学就其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而言实为审美哲学。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心斋”、“物化”、“游”,已被很多论者作为审美描述的方式加以研究。笔者试从以上诸范畴相互联系的角度作一系统审视,以阐明其内部关系及美学价值。一、“心斋”论“心斋”作为《庄子》内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复观先生认  相似文献   

14.
(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美学并非从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而是从古典哲学出发而奠基在他的哲学神学基础之上的本体形上美学,这其中蕴含着神学论的主题。美首先是上帝所专有的绝对谓项,上帝是超验之美、原初之美、永恒之美,赋予此间世界一切存在以美的属性;由此才有了此间世界之美和艺术之美。他的本体形上美学是基督教美学和古典美学的分水岭,不仅直接造就了基督教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关注和分析质料与形式之关系的前提下,还对于拜占庭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圣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美学在生成之初亟需冲破理学传统和文化范式,以龚自珍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向中国古典哲学溯源和求解的过程中,以主体性的自醒和个人志趣的自得为基础,从美学主张到诗文创作,全面吸收庄子思想。在诗文创作中,以丰富的自然意象、恣意的卮言手法传承并实践庄子美学,展现追求自由人生的内在境界。分析龚自珍诗文对庄子美学的传承与接受,是研究龚自珍启蒙思想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漠视形式、鄙弃世俗审美与低劣艺术为特点的庄子思想中没有西方学科化的美学,而对后世艺术之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美学与艺术理论。近些年来,庄子美学却被说得特多,也有不少误读。其“无为”、“无用”哲学有拒绝作为王者霸业工具“不为有国者羁”之叛逆精神;其“万物一齐”、“天人不相胜”、“处物不伤”理念指向“物化”及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对于当前生态危机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带有乌托邦色彩向着“大美”返朴归真之逍遥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终极和谐之普世价值。相隔约两千五百年,“以恶骇天下”的庄生来到我们中间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后现代“穿越”大戏。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天论”即“自然论”亦为“道论”。庄子认为“天”是“美”的本源 ,其“天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价值依托。基于此 ,庄子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大美 ,以此作为对当时社会审美文化感性化、生理享乐化倾向的反拨与否定 ,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指向是人生论,其哲学可谓人生论哲学,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人生美学(人生论美学),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人生美学的兴趣不像哲学美学那样探索抽象的美是什么,也不像艺术哲学那样从抽象的哲学理念出发探讨所谓艺术的本质,更不像艺术心理学或艺术符号学专门从心理学美学或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种种特征;它的根本兴趣在说明美与人的关系,美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总之,美与人生的关系。人生论美学既热烈执着于人生又高逸超拔于人生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诗性呈现。  相似文献   

19.
庄子原创美学及其美育期待在先秦原创学术思想文化园林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由于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鲜有问津且考虑到庄子原创美学及美育思想的现代转换价值,笔者诚就庄子对美的系统观照、美感体现的独特人类精神境界及其艺术创造思维思想导向进行初步探索,以为丰富当今的美学及美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庄子审美方法论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美"的理念与他对"道"的解释是合一的,自然之道即"大美"。大美和道不可言传,只能"意致"。"意致"大美和道的前提是"虚静"。庄子的这一审美方法论的逻辑关系,可以运用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加以解释,其正误参半也应从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角度上给予恰当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