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马超形象深入人心,"五虎上将"之一,令曹操割须断袍,他与许褚、张飞的恶战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最精彩也最动人心魄的打斗场面。但这些形象与历史典籍中的马超形象及其事件都有较大差异。探究围绕在马超身上的诸事件演变的源流脉络,可以为洞察《三国演义》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打开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4.
5.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3,33(1):51-56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三国志》研究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下称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其中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叙事形态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演义小说每每有正史作参照,因而其叙事时空形态与历史的现实时空形态的差别显而易见。文章分析《三国演义》叙事形态与历史的现实时空形态的差别,并说明这种差别正体现了叙事主体的控制和调度,形成小说审美价值本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三国演义》与关帝信仰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帝信仰的形成及传播和《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关帝集忠勇孝悌、仁义礼智廉耻信等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神格品德,不仅源于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而且更多的是源于罗贯中按照儒家传统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以及独特的文学审美观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2.关帝卧蚕眉、丹凤眼、赤面长须、手提青龙刀、坐骑赤兔马、左关平、右周仓的神明形象也与历史上的关羽不一致,而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3.随着《三国演义》的刊行和传播,关帝信仰也逐渐从中原传播到汉族以外的蒙、满、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且越过国界在朝鲜、日本、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以及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和大洋洲,均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傅子》中收录了大量有关三国纷争及人事沈浮的故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将其中的大量篇幅首尾完具地引入,所引达五十三条约六千三百余字,为罗贯中的创作的《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都取材于《傅子》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拓之作,《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两书均属“前四史”。本文从体例、写作方式、著史思想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史书作了一些初步的考辩,得出了部分历史比较学意义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曹操与谋士的关系,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的一个层面,在魏、蜀、昊三方中表现最为复杂,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厚。整体可视之为君臣关系的扭曲形态,但也有前后期的差异。前期是君臣关系的常态为主,扭曲为辅;后期则演变为扭曲为主,甚至大开杀戎。其演化轨迹是扭曲趋势愈演愈烈,光彩渐失。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还有人性的因素。在封建专制政体制约下,曹操与谋士关系的实质是主奴有别,谋士们无法摆脱其人身依附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以曹操生平为主线的《武帝纪》是《三国志》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裴松之对该卷倾注大量心血,网罗材料,增益正文,并以审慎的态度分析各种征引材料所表述观点的得失,批评原作及他人相关史著中的非实录倾向,极力恢复和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4.
陈寿著《三国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成为三国史料的最重要来源。然而魏晋时期,对于陈寿史德的指责也多有出现,其中尤以陈寿索米于丁氏子与其父为诸葛亮髡二事为人所诟病,并由此引发对《三国志》史料价值的否定或质疑。实际上,陈寿索米一事纯属史料讹误,《三国志》的史料价值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5.
俗字与俗语在魏晋时期时大都通俗易懂,并不存在理解的困难。不过,时过境迁,现在要理解这些通俗易懂的词语并非易事,甚至成为文献阅读的拦路虎。《三国志》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俗字与俗语,本文拟对《三国志》的部分俗字与俗语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8.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无疑是一本好书。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话,则会发现,这本书中存在着某些误区,诸如:宿命的本体论、先验的认识论、实用主义的历史观、功利主义的文化观、非道德主义的伦理观,等等。之所以要剖析这本书中的哲学误区,是因为这些误区或多或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着的某些误区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