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清实录》记载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最后一部实录体史书。其编纂的过程,同历代实录一样,存在实录不"实"的问题。《清实录》编纂中的曲笔主要有粉饰性曲笔和受权力所迫的曲笔。实录的编纂制度和史官自身缺乏直书精神是造成史官曲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传奇小说的"立身之本"在于虚构,即创作者有意识地虚构故事,借故事来传达主观情志,但宋代传奇小说在虚构的同时,还保留了实录的叙事风格,以期备补史阙。这在宋传奇的题目、开头、结尾和语言上都有所体现。探其原因,一方面,宋传奇的文体渊源可上溯至史传,实录是宋传奇对史传叙事方法的一种继承;另一方面,在宋人的小说观念里,文言小说仍是史书的附庸,因此应当与史书一样秉笔实录。宋代传奇小说对实录补史的追求,是文言小说自身发展规律与宋代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圣武亲征录》《元史》和《史集》是元史研究的基础文献,相互之间的传抄关系尚无定论。《圣武亲征录》和《元史》,在正文之外还有小字注解。二者的小字注解有重合之处,内容包括人物指代、汉语翻译、并行纪年。相关内容在《史集》和元末史书《通鉴续编》中都有体现。上述史籍的共同史源可以追溯到《太祖实录》。小字体例和内容表明,《太祖实录》应是先用汉文写成的,随后翻译成蒙古文,进而为《史集》所参考。  相似文献   

4.
说《敦煌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实录》是以记载北凉以前敦煌先贤耆旧为主的郡国之书 ,将其作为实录体史书的最早撰述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敦煌实录》的卷数有十卷、二十卷的不同记载 ,其原因已很难考究 ,学者提出的“先为十卷后增为二十卷”的假说毫无根据 ,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5.
唐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为记载六朝事迹的一部重要史书,近年先后有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校点本问世,但其中疏漏之处,乃时有所见。本文就其中第十一卷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6.
《朝鲜王朝实录》真实记录了朝鲜王朝自1392年建国至1910年灭亡绵延五百年的史实,是研究朝鲜与东亚各国历史及关系的基础资料。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传入古代朝鲜半岛后,引起了朝鲜文臣们的高度重视,他们大力推荐《文选》,一度欲将《文选》引入李朝的科举考试科目,这些在《实录》中都有体现。《文选》对李朝时期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朝鲜王朝实录》所见资料可以窥见《文选》在朝鲜李朝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萧梁时代虽开实录体先河,只有《唐实录》代代相修,蔚然成风,完善并定型了实录体这种新的史书体裁。《唐实录》在保持编年体的时间顺序的同时,又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重要人物的传记,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实录体也成为仅次于纪传、编年之后的第三大史书体裁。  相似文献   

8.
"实录"是历代以来对《史记》史学意义上最重要的概括.清代研究者发挥了历代对《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史学认知,认为《史记》以人传事的叙述模式,要达到"实录"的目的,必然要对人物做到生动、传神的"摹写""摹画",进行艺术化处理.清人把《史记》人物摹写的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称之为"实录".这些认识扩展了对"实录"的探索,丰富发展了"实录"的内涵,准确深入地把握了《史记》写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岱的《鸿猷录》是第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体著作。所据多为当代人的传志、奏疏、案牍,对明朝自太祖开国至世宗嘉靖二百年的军政大事有较完备的载录。许多记载不见于实录,可补实录之缺,史料价值颇高,成为后世史书的重要渊薮。史书中体现了高岱"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著名的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因此,《搜神记》是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并深入加以研究的古籍资料。  相似文献   

11.
靺鞨是6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活跃在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代部族,与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国家有着密切的互动与交往.但是,朝鲜半岛的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关“靺鞨”的记载,早于中国史书600年,引发了学界对“靺鞨”理解上的混乱,值得探讨.从历史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来看,《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并不是对某一民族的专指,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泛指.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拓之作,《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两书均属“前四史”。本文从体例、写作方式、著史思想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史书作了一些初步的考辩,得出了部分历史比较学意义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实录"曲史观标榜以曲为史,崇尚据史实录."实录"曲史观虽重史据,但和"实录"史著观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实录"史著观要求的是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实录"曲史观要求的是历史真实性的逻辑真实,即使"实录"型历史剧也无法避免虚构和想像."实录"曲史观严肃地对待历史和戏曲创作,避免了"传奇化"的胡编乱造,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朝所撰正史,喜好采录琐事异闻入史,成为一大鲜明的叙事特色.以<后汉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朝史书杂采奇闻轶事的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南朝史书的叙事内容,给南朝史书叙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对全面展现这一段文学史发展的风貌,促使史书编撰者提高叙事艺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撰写<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示例.杜诗之所以被誉为"诗史",不仅仅因为它善陈史事,还因为它能"书法不隐",直言批判唐代最高统治者,这固然与时代环境、杜甫忠君爱国之心以及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等有关,但更是杜甫在思想层面上自觉接受司马迁<史记>实录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有大量的民俗资料记载,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无论是用《史记》来研究汉代民俗,还是从民俗视角来研究《史记》,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民俗价值。《史记》的民俗内容增添了这部史书的民间色彩,这与司马迁不媚上附合而"成一家之言"的史家著录思想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其眼光向下的民俗观,他自觉走向民间,关注民众,记录并呈现出丰富的的民间文化内涵。现时,对其"民俗"研究尚有一定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7.
《清德宗实录》是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历史资料长编 ,体例严谨 ,内容丰富 ,是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最基本的史料。然而 ,其中不免存在部分错讹之处 ,由于编纂者的笔误以及所依据的部分档案的不准确 ,关于蒙古问题的五则记载有误。根据清代原始档案予以订正 ,以免传讹。  相似文献   

18.
历史真实与叙事史书文采之间的矛盾,是涉及史书撰写的一大问题.如果史学中人能自觉地去优选"正史"、野史笔记和诗词曲赋三大文献类型中那些"真实"与"文采"融为一体的材料,将它们在史书中用活用好,将会极大地改善和增进史书文采.这对于实现史学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在其史著《十七史商榷》中,论及十九部正史的很多书法、义例上的问题。他提倡直笔,反对曲笔,对刻意仿效“春秋笔法”的做法极为反感。在史书编纂上,主张记述完整,事具首尾;前后有序,以类相从;义例划一,无需标异;详著一处,反对重出;贵得其实,不可泥古等。“足以载事实,明劝戒”是王鸣盛评说史书的“书法”、“义例”好坏的基本标尺。  相似文献   

20.
《宋实录》是宋代官史史料的一大总汇。它汲纳了宋朝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始档案、初级史书《起居注》、《时政记》和二级史书《日历》等史料,进行"编年附传"式的编纂与改造,形成宋代最重要且篇幅巨大的官史著作,然后又为其后的宋朝《国史》、元修《宋史》、编年史、杂史等著作所采掇,成为后出宋史的史料之源。《宋实录》在宋代官史史料的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