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本文阐明了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并就其对现实的意义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人性论多从单一方面强调性无善恶或是性善、性恶,这种单一性的人性论不能从根本上合理地解释人作恶的原因和修善的可能性。但是先秦儒家人性论开启了人性本善和向善修养的人性论之先河。先秦儒家人性论经汉唐三品人性论、唐代李翱性善情恶的复性人性论,发展为宋明时期的"心统性情"的一心二门人性论,具有其必然性。儒家人性论的发展中,先秦儒家人性论具有性善论起源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他们对此虽未作系统论述,但依据其主要言论及其知行观,可以看出他们将道德教育心理过程大致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先秦儒家学派道德教育心理过程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教育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儒家一直重视和强调道德修养问题,并把道德修养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而其道德修养学说是与其人性理论密切相关的。儒家学者尽管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观点各不相同,存在着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以及德性的先天、后天等方面的争论,但都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在"性可教养"的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他们一方面肯定和承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礼义道德,一方面又肯定和说明了人在礼仪道德方面的品性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是完全可以获得的,这也就从不同的方面肯定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指出孔、孟、荀等人对于人性的假设正是其“治国之道”的必要前提;先秦儒家之论人性善恶,与现代管理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强调塑造人性以实施管理,正是先秦儒家人性理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是"与"应该"是先秦儒家论人性的两个维度,前者即人的实然之性,而后者即人的应然之性。为了消解两种人性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最终实现人的应然之性,他们都提出了相应的修为方法,最终使两种人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9.
周公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先哲 ,其思想确有独到之处 ,概要言之 ,即是顺天应时、适宜兴替的变革思想 ;借鉴历史、推陈出新的创造思想 ;深谋远虑、防患未然的忧患思想 ;一统天下、井然有序的管理思想 ;公而忘私、身体力行的楷模思想。这些思想不但在殷周社会转型之际发挥了积极作用 ,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将人性与人的本质区分开来,认为人性仅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础,人之为人的现实意义上的本质要经过个体的自主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从理论上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成为普遍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农业思想内容广泛,包括农本、土地制度、农业政策和措施以及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等观点,这些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先秦之后的儒家农业观,并倡导了传统农学中的"三才"理论,启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屡见不鲜,感人至深。经笔者研究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便形成了这一思想,孔孟荀从“义”、“勇”、“见义勇为”三方面着手,比较完备地建构了早期儒家见义勇为的思想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强音,而对人的关注却是由来之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更是以"人最为天下贵"为思想基础,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从多方面表现了其对人的关怀与思考,形成了别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人学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乐教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上古三代乐教传统,提出“人不能无乐”、“致乐以治心”,通过其特定内涵的要求,以有节制的乐事活动陶冶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向“仁”。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先秦时期儒家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中饱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政治民生思想;养民富民惠民的经济民生思想;大同的社会民生思想,这些民生思想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改善和保障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简论儒家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原则.整个儒家的思想体系就是以研究和认识人的本质即人性这个问题为起点的.儒家思想在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围绕人性的本质问题基本上形成了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论及人性结构二重论等几种观点,而这几种人性论构成了儒家道德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