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丕的代言体诗歌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游子思妇的情感,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便娟婉约的诗歌特色。在他的代言体诗歌中体现了他文士的气质,有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处境的寄托,也有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宋初直臣田锡的古文与辞赋创作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而其诗歌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境地。其实田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诗学思想,在诗歌内容上,他主张反映现实,服务政治与表达情性相结合;在诗歌审美上,他崇尚雅正与艳丽并美;在创作手法上,师法自然与转益多师并重如此等等,表现出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开阔的文学胸襟。同时,田锡诗歌在宋初诗坛地位也颇高,他诗歌内容丰富,既有表达闲适之情的应制酬和与诗酒赠友之作,也有关心政治民生的政治咏怀与人生感怀之作,诗歌风格与创作手法多样。他应是宋初部分学白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丰富了学界对宋初白体诗歌内涵的体认。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温庭筠创作的代言体词。代言体词是对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代言体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温庭筠赋予了代言体词的若干重要特点,从而为确立词之细美幽婉的审美特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体“代言体”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上既有的“代言体”,二者虽在标题、人称、表达方式上保持了一定的 一致,但在体裁、表现角度、形式和内容、创作目的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更多层面上,“代言体”更类似于自我陈说的“自 白书”。带有鲜明“自白”印记的“代言体”,因为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与表达需要,起到了扩散的表达效果,掀起了一场又一 场只为自己代言的代言狂欢。  相似文献   

5.
才思无穷寄载笔——论任昉笔体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6.
南宋中兴诗人范成大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及农民生活的田园诗歌,其中有10首涉及租税征收的叙事诗。这些诗歌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矛盾,运用代言方式诉说苦难,采用乐府或七绝体制布局谋篇,深刻地再现了下层社会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讽谏作用,于诗歌创作亦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7.
唐代昭君故事的传播与接受,以诗歌为主。唐代题咏昭君之诗,承继六朝传统而多有创新。一是自言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代言体而开拓了议论的空间,在同情的旧调之外开抒怀的新路;二是昭君故事随同自言体而客体化,成为观照现实、批评政治的借鉴;三是在代言体的创作中,唐人对昭君的命运与境遇有着更为深切的同情与体贴的关心。因此,相比于魏晋六朝时期的诗作,唐人不仅拓展了昭君诗的类型,开扩了昭君诗的表现范围,而且通过唐诗的阐释,丰富了昭君故事的内涵,使其意义更加深刻,昭君诗的主题从此不再单一。  相似文献   

8.
曹操酷爱音乐,其诗歌创作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使其诗作留有明显的音乐痕迹;曹丕诗歌既有向民歌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注重辞采,其诗歌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内容创新意义;曹植的诗歌创作则基本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他的诗歌开始寻求文字内在的声律之美,从内容上也渐渐摆脱“代言”的局限,从而完成了诗乐分离的趋势。三曹诗歌中的诗乐离合关系,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文学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0.
陈叔宝诗歌风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陈代后主.陈叔宝对政治的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与文学的亲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诗歌风貌以绮丽为主,多以女性为描写对象,长于锻炼警句,细节描摹细腻生动、充满情感,格律化也较前代大大加强。这些对唐代诗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知识分子的作用已变得可疑,诗歌无用的时代诗人的作为似乎更成为问题.叙利亚作家阿多尼斯以自己的诗歌写作与理论著述表明,诗人或知识分子仍可以而且有必要在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宗教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坚守“流亡地”、创作具有撄犯性的诗歌、向他者保持开放以及积极参与对话,都是具有价值的尝试.而且,只要努力过了,诗人创造的精神能量即便在目前看不到功效在未来也会获胜.  相似文献   

12.
傅玄诗歌很少直接抒发个人情感,而是多用代言体,且往往堆砌意象,侈陈物色,从而冲淡了诗歌的情感。这种“力柔”的倾向,其实也是整个西晋诗歌的共同倾向,呈现出西晋时代精神的苍白和柔弱。同时傅玄注重诗歌艺术手法的创新,这正是西晋诗歌共有的“采缛”的时代风气。傅玄的文学观念,不是僵死的、呆板的,落后的,而是在模拟中追求创新,在继承中力求突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求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易卜生关心他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每每将其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并且满怀一种热情,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这就让其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诗人主要是通过对政治人物的歌颂与批评、对政治事件的叙述与评论,表现自己关心公众的政治态度、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政治立场,充分体现出一个大时代的诗人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政治情结对易卜生的诗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一,政治情结给易卜生的诗带来了时代的亮色,一种少有的激情,一种理想化的、浪漫化的色泽;其二,过于浓厚的政治情结也让其诗有所失,主要是政治情怀的直接表达,可能与真正的诗歌艺术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易卜生的诗之所以存在这样浓厚的政治情结,原因有四:一是他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所见所闻;二是伴随家道中落而来的人生历程让他在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让他不得不对时局有所关心;三是他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和以反叛为特征的个性气质,也使其固有的政治情结有所发展;四是他所处的那样一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诗人对时代、人民、大自然与人生的情感的独特体现,是诗人为人民代言而发出的富有个性的呼声。所以,诗歌是最真实的文学,是最有深邃意蕴的文学。诗歌如果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对时代、政治、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感情,就无疑可以算是真实的诗作。诗的真实性是诗的生命。就像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生命一样,诗歌倘若违背了真实性,那就只能流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他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诗歌,也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新诗。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他借鉴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自己的新诗。可以说他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译诗有一定的联系。借鉴译诗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的一个方面。然而翻译界对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至今仍鲜有论及。本文探讨刘半年如何利用他译诗的主题建构自己的诗歌主题,以期唤起译界对刘半农诗歌翻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思妇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找到许多这样的诗歌,我们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妇诗的特点与以往朝代是大不相同的,而且这些诗歌大多是由男性文人作的。梳理一下这些文人代言思妇的身份,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以悲为美"的诗歌欣赏倾向,政教理念、诗学传统的影响,政治思想的寄托,文人关注社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人物。不仅因为他有大量诗歌流传巾外,而名列青史,就是他的文学主张对当时对后世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和元稹等人所创立的“元和体”更为史家所称颂为“通俗派”的代表,白派诗人都奉为圭臬。白居易毕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先后把自己的诗歌编辑过三次。第一次在长庆年间,由他的好友元稹收集并作序,共辑五十卷,题为《白氏长庆集》。后又次第编出两集,二十五卷。合为七十五卷。现已亡佚四卷,仅存诗二千八百零六首。他选出了七百多首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他最矜重的是自己的讽谕诗,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其他诗类对后代也不无影响。著名的《琵琶行》、《长  相似文献   

18.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王保健 《南都学坛》2011,31(4):58-61
白居易一生沉溺于诗歌创作,他常用"诗魔"等字眼来形容自己的创作激情;同时他笃信佛教,后半生宗教热忱更高。他的创作激情与佛教热忱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他用因果宿命观、"文字因缘"、偿还"诗债"等来解释和化解创作冲动和宗教热忱之间的矛盾。"文字因缘"与偿还"诗债"理论确立了诗人本位意识和诗歌本位意识,也为他的"游戏"之作找到了一定理论依据。白居易创作沉溺心理既反映了他个人政治热情退潮后的补偿心理,也反映了中唐人对诗歌功能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杜牧是一位有高远政治理想、才能出众的诗人,一生都念念不忘报国扶世。但在晚唐政局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之际,像杜牧这样的人才却得不到重用,空有才能抱负无处施展。在仕途上杜牧的一生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悲剧性让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更加震撼和感动后人。可以这样说,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在表现他政治理想的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晚唐前期的政治史,达到了真与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