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明星因为绯闻或者其他突发事件而受到争议,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或者说是传媒界的明星也频频陷入"某某门"的个人危机中。这对媒体的公信力、社会和公众众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何对主持人的危机事件进行管理,成为一道重要的题目。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走向看,"创名牌节目,造就明星主持人"已是大势所趋。打造明星主持人不仅要看主持人本身的综合素质,还与主持人所在的媒体息息相关。从凤凰卫视的成功运作中可看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有效的品牌包装策略,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成就明星主持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危机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我国城市危机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认识有待于加强;城市危机教育不足;政府与公众在城市危机管理上存在沟通的"盲区";现有的城市危机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等。构建城市危机管理新机制的路径主要有:树立城市危机意识,实现危机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转型;加强法规体系建设,为城市危机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积极的城市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公民的危机管理教育,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参与意识和能力;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危机公关"屡屡成为主题词,我国公众对"危机公关"似乎不再陌生。但是,事实表明,大众对危机公关并没有清楚的认识,甚至连许多公关从业人员对危机公关的认识也颇为不当。纵观目前危机公关实务中,把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混用的情况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5.
透视大学危机,看其本质构成,寻找大学危机的源头,扭转大学危机的理智航向,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处身使命。大学具体而微的危机,必须在大学自身危机改造的前提下,或者在大学结构性改造的背景下才能得以真正的改变,找到真正的出路。中国大学教育结构中学术不分的境况,真正意义上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来没有得到结构上的本质的察看。今日中国大学的链条式危机,既是每一个构件的危机,更是构件之间互相传递的危机。但是追究群体性的"失位",不如追问大学制度设计本身。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随着公众知情权的不断增强及媒体对高校舆论监督的不断增强,高校危机事件更易吸引公众的目光,如何有效处理危机事件,已成为高校的一项常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新闻发言人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功能及作用,希望对高校有效应对危机事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几个月来,"富士康"、"霸王"、"圣元"等本土企业遭遇了一系列声誉危机,虽然经过各方努力,这些危机已经归于平息,企业所蒙受的"不白之冤"也被洗清,但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看,仍有不少教训值得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2003年的非典标志着中国政府危机时代的到来。由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公共危机成了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极大的关注。在公共危机中,如何运用政府公共关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对于提升政府在公众的公共关系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以及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的层面,表现在法制化欠缺、组织基础单一、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的忽视、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较低等方面。为推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媒体与公众合作的应急机制和完善危机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学研究中所面对的"语码危机"、"图像霸权"、"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等现象几乎都与媒介有一定的关系。在整体场域中重新审视文学所遭遇的存在之痛,在文学"通变"的参照系中寻找救赎之途。文字与图像正常的关系应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与对话,以此形成新的文化,文字与图像各有优势,应该成为支撑文化的双翼。文学要能在"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一方面创作主体可以通过文学性的坚守或与其他媒介相交通,或满足某些公众或公众的某个阶段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文学阅读主体而言,可以把文学阅读方式向其他媒介扩张,把原本属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概念,扩展到阅读一切符号(包括图像)。  相似文献   

11.
论城市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危机可能会所导致的巨大风险,并且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连发性强等特点,对城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形成了严峻考验。城市政府危机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公众的参与则是它的基础,因此城市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明了城市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危机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三条具体的策略来构建公众参与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尔斯把现代西方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状态称为"精神危机",并且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归因于"技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雅斯贝尔斯对现代西方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机状况所作的深刻分析对当代人类认识精神的重要性、化解精神危机的可能性等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Burnett所提的危机情境四要素为基础,结合对网络传播特性之分析,从危机的时间压力与网络的"实时"和"跨界"功能,危机的灾害控损与网络对"组织-公众关系"本质的冲击与影响,危机的威胁程度与网络危机在匿名、网络谣言与信任度上的威胁,危机回应选择限制与企业的危机回应战术等四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网络科技对于危机管理产生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危机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全球化的冲击 ,我国正向典型的现代社会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危机也在不断出现并演化。在公共行政的危机决策能力中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知识和能力 ,以及整个社会公民对危机的认识及应对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政府与公众应该深刻理解危机的概念与决策特点、危机决策的基本原则、危机解决的国际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危机时期展开良好的传播沟通活动是危机公关制胜的关键。文章立足于产品质量危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危机时期组织议题和公众议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危机时期组织议题对公众议题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但组织议题与公众议题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随着事态的发展,公众自发性地将有关政府监管的话题纳入议题。基于研究结果,一个新的危机传播模型得以产生:通过设置舆论焦点,相关组织可以进行议题管理,主动并有预见性地展开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16.
城市危机可能会所导致的巨大风险,并且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连发性强等特点,对城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形成了严峻考验。城市政府危机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公众的参与则是它的基础,因此城市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明了城市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危机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三条具体的策略来构建公众参与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危机管理的"三阶段"模型,即:"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善后恢复"三个阶段,本文着重针对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预防及原因分析,并就应对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危机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突发事件是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内发生的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公众根本利益以及政府职能运行的重大灾难,是危机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是危机的频发期.为有效地防范危机,降低危机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关,应尽快建立法制化、科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涵盖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三个系统.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中,公共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重大。然而,公共舆论是如何不断升级、扩大的,这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必须重点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导致公共舆论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在现代性条件下个体意识逐步觉醒,个人对自身权利保障状况高度关注,这就构成舆论扩大的主体性因素;新闻传媒竞争的市场逻辑及其内在的利益驱动对舆论扩大推波助澜;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成了舆论扩大的关键因素;公共部门对公共危机问题信息发布滞后甚至失真以致公众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激化了大众群体的"幼儿化"性格,从而构成了舆论扩大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类质同象"新形态对政府危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危机学习是危机应对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途径,但目前危机学习呈现"内卷化"状态,存在着忽视公众意见、敷衍应付、反应迟缓、缺乏主动性等问题,从而使得政府部门遭遇危机应对能力提升不足的挑战。应以公众关切为导向,完善危机学习的基础设施,优化危机学习方式,将危机学习与危机应对策略改进有机结合,健全常态化危机学习的激励机制,从方向、条件、方法、效力、动力等角度探寻优化危机学习路径,进而推动政府部门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