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各地的活态神话资源,是构成乡土文化情结和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川西地区是大禹神话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的大禹神话分属不同的族群,对应于不同历史时期,神话资源整体上呈现出复合型、多层次的特征。大禹神话在多样的历史情境中发挥了促进羌汉民族交流,联结入川移民群体的作用。从晚近历史上川西地区大禹神话资源凝聚区域文化认同的功能来看,充分利用各地域的中华神话资源,有助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2.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大禹文化是目前古史研究中一个颇为关键性的重要课题。周书灿先生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结合新旧资料,对大禹文化的源流、大禹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和《禹贡》的制作年代与九州、畿服以及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禹都阳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周先生的大禹文化研究基本代表了目前古史研究中的正确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越文化的发生、流变与意义.本文认为越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带有海洋特征的文化,大禹所开创的求实中探索和句践所象征的复仇中抗争的精神奠定了其基本原型,流淌在从王充到嵇康、王羲之,从王阳明到黄宗羲,从章学诚到章太炎等一代代传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在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交流、渗透与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前后相续的精神谱系和独特的精神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隐隐地相互勾连贯通起来,构成了中华民族(东方)追求自身解放,争取民主与自由,走向现代与世界的精神渊源与血脉.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话的流传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神话的独特模式,这种神话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一种共生关系。中国神话模式从来就不是一个一贯的独立统一体,也从来没有游离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外,更没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过,它始终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而神话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对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神话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转换,融合,共生共存,对中国神话流传模式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底层是指存在于不同区域中一种或数种来源相同、年代古远,并在各自文化序列中处于底层或带有底层特征的共同文化因素.从底层这个视角出发,对古史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禹兴西羌"、"禹生石纽"等史传反映了中国上古的历史实际,并可由此进一步看出古蜀与中原古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共同文化因素,它们便是中国西部古文化的原生底层,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江淮分水岭区域是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广大丘陵和山冈地带,方圆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江淮分水岭区域属于中国南北气候、地理、经济的过渡地带,也是连接长江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圈之间的文化过渡地带。人们在这个相对巨大的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江淮分水岭文化。江淮分水岭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灵活包容、务实革新、奋斗理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禹的神话和传说,是中华上古文化中最发达和辉煌的一个篇章。夏人的宗禹自不必说;在殷墟卜辞中,可以看到商人也有祭禹的传统礼制,《诗经》中的《长发》和《殷武》两篇,则分别从地理、历史两个方面把禹说成是中国的始祖;而顾颉刚认为,直到周代人的心目中,最古的人还只是禹。另外,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等族,也都将他们的世系追溯到禹。由此可见,大禹崇拜曾是遍及中华大地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在禹的身上可能积淀着史前宗教文化的全部信息。对于这一信仰的研究,实是中华宗教文化领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课题。从对有关资料的爬…  相似文献   

8.
大禹与防风氏传说的发生与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浙江境内有关大禹与防风氏的传说,透露出若干有价值的历史信息.防风氏族群战败南迁太湖流域湖州一带和夏族支裔陆续进入今宁绍平原地区,从而将来自中原地区的大禹传说一并带进今浙江境内,构成源远流长的越文化的历史源头.大禹与防风氏传说的地域纠葛,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族群之间族群流徙及文化交流的结果.随着秦汉一统格局的初现,民族融合空前加速,华夷五方格局迅速打破,曾经为传播中原文明作出贡献的悲剧角色人物的防风氏的史迹却逐渐被人淡忘,始终未成为区域文化的主流.大禹与防风氏传说的发生与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为远古传说的复原与区域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类学于 2 0世纪初传入我国 ,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中国神话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此来再度认识中国神话 ,并重新观照和审视图腾现象与神话起源将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的神话特质 ,以生殖崇拜、母系氏族文化和神话意象为最明显的特质 ,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源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藏族题材电视剧建构和传播了藏族文化的表征及其价值体系,也再现和演绎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叙事风格,并经历了初创期的神话与现实叙事,发展期的国家与地方叙事,以及新世纪的主旋律与商业化叙事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神话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创世”是神话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有着丰厚的创世神话,但内容保存零散,多以视觉性叙事的形式展开,并且在多文化系统互融的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是造成西方早期神话学忽视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创世神话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具备显著民族特色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世俗化和神话艺术化演变。这四种演变方式是中国创世神话在本民族文化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目前,中原文化依然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用的发挥。如作为区域文化的中原文化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上还有比较大的空间;应抛弃中原文化中守旧的一面,积极发扬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掘和升华中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等。新时代应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通过整合中原文化资源、培育中原文化认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强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大禹是中华民族国家文明始祖、华夏民族人文始祖、是道教祖圣。大禹起码具三重文化身份: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礼乐文化的开创者;二是神话人物;三是道教祖圣。古籍记载"禹兴西羌"。大禹所生长的"西羌"就是西蜀羌乡。西蜀羌乡至今连成一片,这片羌乡就是大禹的故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神话流变的漫长过程中,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其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文章旨在从历史的整体角度出发,将汉代神话放置于其所在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去,通过对汉代神话流变过程中政治功利的时代特征的把握,从而寻求促使其流变的时代动因,充分地论证分析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绍兴"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于2008年4月中旬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大禹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和越文化研究等议题提交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此次会议对大禹文化、越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希伯来、希腊、中国汉族的洪水神话为例,从母题研究的角度,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三个民族构建洪水神话中人类再造母题的独特之处,认为对再造母题的不同建构体现出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希伯来文化对上帝的崇拜、希腊文化中对智慧和知识的追求、中国文化中对精神陶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南方文化是美国文化中最独特、影响最大的一支,南方文化精神赖以生存的南方神话和南方文学以及南方文学所建立的南方传奇几百年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南方文化的区域特点.评述南方神话和南方文学各自的发展进程和相互影响关系,从文化学角度透视南方神话和南方文学相互影响关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的续篇,通过楚辞大禹神话与韩国开国神话的比较,分析氐羌、巴文化对楚文化的渗入.文章认为中国汉江的源头有两处,一为"太白",二为"三危"一带.三危是三苗、氐羌、巴人活动之地,楚国卢戎源自三危,卢戎和罗氏的一支渡海迁徙到辰韩,新罗在辰韩基础上建国,新罗文化是韩国文化主流.因而,韩国文化主流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神话资源转化中的学者立场及其社会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家合作开发神话资源,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等社会文化关系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神话的流变与承继,历史的沧桑之脉与时代的新兴动力互有消长,成为人类神话创造、延续的基本方式。然而,神话资源的当代转化却因相异的文化传统、复杂的转化动机而变得难以把握、众说不一。为此,我们组织"当代语境中的神话资源转化"笔谈,以武汉市大禹治水神话园为个案,邀请原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刘锡诚先生主持,同时约请国内神话学界部分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促进学术研究对当代问题的及时关注与深度参与。我们将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