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我国“非正规经济”统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的日益增多,使得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增收门路,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对发展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迁移空间距离的变化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迁移空问距离是劳动力在本省内和省外迁移距离,其特征包括劳动力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性不断增强.根据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 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空间距离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来源地和目的地变化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托达罗模型对城市就业概率的定义 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以下简称托达罗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迁移取决于城乡居民的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城乡期望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从人口迁入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与跨省迁移进行聚类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迁入省的经济特征与人口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进行假设,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与迁入省的非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对外依存度、城镇失业率、区域总人口和文盲率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城市里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需要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小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需要许许多多勤劳的外来务工人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这种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它对当前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数据,结合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对logit模型进行了扩展,加入了农村信贷市场、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农业受灾比例和老年抚养比,考察它们对省际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信贷市场越不完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越高、农业受灾比例越大和老年人抚养比越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外迁的比例也就越大。因此,在中国农村金融和保险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农民分散农业风险和稳定家庭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县级市是连接大城市与农村的必经台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目前,我省县级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出现了一些综合实力增强较快的强市。为了进一步提升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浙江省城调队对全省22个县级市的人口与劳动力素质、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与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评析优劣,扬长避短,以求发展。一、县级市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县级市逐渐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初步形成:1978年我省设市城市仅为3个,2002年增加到33个;县级市1978年还没有,2002年达到2…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7,24(10):15-19
摘  要: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组合,对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没有导致农业生产的萎缩,而且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因此得到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得到极大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向有利于城乡统筹的方向转化。另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支持了城市发展和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农民迁移进城创造条件,这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城迁移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实现了闲置资源的空间再分配,增加了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GDP的增长。以江苏省第二产业GDP的增长为例,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核算理论,建立统计模型,测算江苏乡城迁移对第二产业GDP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苏各年第二产业GDP的增加值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来自于乡城迁移劳动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模式是中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不同于国外模式的突出表现.文章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引入了制度因素的两阶段化的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来揭示中国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制约因素;讨论了实现均衡迁移量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主张通过增加城市正规部门新增就业机会、改善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缓解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约束等途径来推进中国乡城劳动力的有序和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一、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的分工现象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过程.农村工业化仍在持续发展,非农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或流入城市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农村内部生产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2.
一、分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美国城市化新特点 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以后,美国的城市化无论是其发展水平、发展规模还是城市体系,都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总体看来,其城市化水平、速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从美国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美国城市化主要依托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在大城市涌现,大城市急剧膨胀,从而使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在整个国家经济和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并进而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前,美国4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29座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波士顿到华盛顿、匹兹堡到芝加哥和洛杉矶至圣地亚哥三大城市带,城市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3.  相似文献   

13.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进而引发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当前形势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个问题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一拨一拨地走出农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和工商企业.他们拖家带口,多数常年不归,有的在城市和企业扎下了根,从此一去不返.前几年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妇女如今亦纷纷离农而去,昔日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现在只剩下了儿童和老人,农村变得异常的安静(抑或萧条),大有"空心"的趋势,"空心化"的概念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极其特殊的国情:资本资源占世界总比重低,但劳动力占世界总数的1/4。我国目前正面临两大巨变,即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当城镇失业人口规模已达历史高峰,乡村中也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1.多种因素导致就业压力增大。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存在数以亿计的剩余劳…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仅从人口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农村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劳动力、贫困人口等等,都与新农村建设关  相似文献   

17.
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5,22(8):72-2
一、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迁移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可能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指出:比较经济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但瑞文斯汀(Ravenstein)是最早从人口学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人口迁移原因,并利用大量的数据总结出那个时代的“人口迁移规律”。瑞文斯汀提出了人口迁移的六个原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人们能迁移到他力所能及的地方;二是有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三是人口迁移总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四是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五是女…  相似文献   

18.
流通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就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之一 ,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依据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以及迄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 ,一国就业结构演进伴随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一是工业化时期大量农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 ,从农业向制造业的历史性大转移 ;二是当工业比重在经历了上升、停滞、稳定之后 ,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中 ,由于长期以行政性体制强制将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演变 ,如第一产业的产值1999年只占GDP的17.7 % ,所…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地域和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包袱.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制度空间的解冻,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区域、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中部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在中部地区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流动大军(90年代中后期还包括企业下岗人员)中,形成了四种主流性的流动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容提要: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中国2000年以来城市化及人口迁移的特征。从全国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但有减缓的趋势;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从城市层面上看: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净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就越大;东、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城市。进一步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