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佳木斯地区近年来出土发现的几方金代“猛安”、“谋克”官印,结合文献和有关资料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宝顶高勒苏木呼特勒乌苏嘎查的达木林同志在乌兰沟发现一座元早期墓葬随葬品中有金马鞍饰、金杯、金手镯等多种金饰件,其中金马鞍饰是我国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具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佐证。鳌‘’察结。j,。羹,。;_F*F*F*F*F*F*F*F*F*F*.Z…瞩l删gZ{t;;,;我国首次发现的元代金马具@红格尔$内蒙古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宁夏发现元代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宁夏考古专业人员最近在固原开城梁发现元代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此遗址除可以确定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刺所建王府外,还可能是成吉思汗灭夏后准备攻金击宋的行宫故殿。这个遗址位于六盘山北段东麓、清水河源头。此处控制各系交通要...  相似文献   

4.
此文曾经先师罗福颐先生修改,值其周年忌辰,特此发表,以资纪念。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家,不幸于1981年11月8日逝世。他对古代石刻、简册、古玺印及其文字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对西夏史的研究也有突出的成就。他治学谨严,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著述甚丰,是一位受尊敬的学者。  相似文献   

5.
自《篆刻》杂志 2 0 0 0 ( 1 )发表了笔者与沈沉先生的《论民国官印》后 ,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该文章不仅概述了“民国官印明显地沿袭清官印遗风”的特点 ;肯定了“民国官印的艺术价值不亚于其史料价值”的依据 ;剖析了“民国谱写篆体官印之绝唱”的必然 ,还提出了“民国官印的四个发展阶段”的观点。本文从“官印流行书体”的变化入手 ,划分了民国官印的四个发展阶段 ,以期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民国官印在其行世的 38年间 ,沿袭着清代官印遗风 ,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 ,为创意自己的“流行书体” ,带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  相似文献   

6.
现在传世古玺印中,汉魏晋少数民族的官印虽为数不多,但也占有一定份量。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一是镇压防范,如秦始皇筑长城防匈奴。匈奴在秦汉间,一直成为严重边患。到了后汉,匈奴势力才被分化,逐渐趋于衰落,但又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以另一名称见于史册。二是抚循怀柔,如乌桓、鲜卑。乌桓早在汉初就被统治者用“以夷制夷”政策,将他们内徒到边郡,后汉时鲜卑又代替了乌桓。少数民族对汉族统治者也是叛服不常。统治者主要以怀柔分化手段来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7.
最近,内蒙古文化厅,博物馆扶贫工作队,在乌盟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达忽拉嘎查,发现一处保存至今并且规模巨大的元代敖包,引起了考古界和民族文化研究界的高度重视。这座巨大的敖包位于达总拉嘎查以南10公里的罕乌拉山顶,高6米,底径25米,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成,上面饰有许多宗教饰物和彩带。在巨型敖包四周,还分布大小不等的敖包100多个,其景象蔚为壮观,堪称内蒙古自治区敖包之最。此次在罕乌拉山发现的敖包,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至岭北和林(今蒙古国)的驿路之侧,在其四周是广阔的大草原,景色十分壮美。考古工作者在罕乌拉…  相似文献   

8.
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金代最高级的军事机构是都元帅府和枢密院。都元帅府“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伐宋始置。泰和八年,复改为枢密院”。属官设”经历一员”,正七品,“见兴定三年”。枢密院“泰和六年尝改为元帅府”,属官设“经历一员”,从五品,“兴定三年见”。其如《金史·兵志》所言,“泰和间……枢密院每行兵则更为元帅府,罢则复为院”。 一、军事经历之始置 “经历”一词见于《金史》,始自贞元四年(1156年)。《百宫志》云,该年于户部所属之架阁库设立“勾当官”,“专提控支纳,管勾勘覆、经历交钞及香、茶、盐引、照磨文帐等事”。志以提控、管勾、经历、照磨为对文,都是动词。虽然前三者于金代先后为官  相似文献   

9.
东夏的官印和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夏”是十三世纪初期蒲鲜万奴在我国东北东部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蒲鲜万奴原是金王朝的辽东路宣抚使,1215年自立,自称“大真”,第二年改称“东夏”,1233年为蒙古所灭。这个政权前后存在十八年。东夏文物传世很少,出土不多。现将吉林省博物馆收集的两方官印和一面铜镜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春,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罗福颐主编,李范文释文,纪宏章拓款的《西夏官印汇考》(以下简称《汇考》)。1982年《宁夏社会科学》创刊号发表了李范文的《西夏官印考释》(以下简称《考释》)。这一书一文,集西夏官印之大成,是老中两代学者心血的结晶,受到西夏学界和治印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判定皮被河城位于今天的哈拉哈河以西,贝尔湖附近,此城后被淹没.黑山头古城绝对不是现今学术界所认为的那样是哈撒儿及其同代人所建,更不是后人按陈那颜所建,而是由明代蒙古人苦列所建.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元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元代对各种宗教的保护和利用的态度,以及通过宗教对各种文化的接受,决定了元代宗教政策的宽容和含弘性。元代的宗教特征决定了元代的文坛格局,元代文人对宗教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三教合一,释道文人化,各种宗教并行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而影响了元代文学创作,诸如元代文学精神的避世与内敛,全真教和佛教禅宗对杂剧创作的影响,全真教对散曲的影响,禅学、道家哲学及道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初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科举长期废而不行。士子文人失去传统的上进之路,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文人因此而疏离了政治和权力,淡出了治国和明道,唤醒了独立人格意识,以纯文人的心态和眼光读书和创作;元代中期,自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度后,吸引了各族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兴起了一个全面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元代科举吸引各族士子文人参加,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尽显大国气象和盛世之感,促成了元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和平、易、雅、正盛世文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元代科举长期废而不行,统治者用人重世家重根脚,士子文人失去了传统的仕进之路。另外,元代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均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了整个元代文坛的格局:元代士人阶层重新分化,文人群体雅俗分流以及多族士人圈的形成,成为元代所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官印制度在隋代发生了重大变革.秦汉时期的官印,基本上都是官名印,并无官署印,通官正秩基本都有印.而隋唐的官印则以官署印为主,除了特殊使职,官员一般无印.官署印出现并代替官名印成为正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秦汉之时,官员有印而官署无印,原因在于秦汉的各级官僚机构基本是以个人开府的方式组建的.隋唐之时,官署有印而官员一般无印,原因在于隋唐的政府组织处于全面机构化的阶段.官印制度的变革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政府组织形态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元代延祐年间,朱学虽然列为科场程式,开始成为官学,但是,陆学并没有因此衰竭。它恰恰相反,在元代这一时期,一方面仍有一些株守陆学的徒裔;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陆学的思想,甚至陆学的主要思想,却为不少的朱学人物所兼取,使陆学籍朱学得以薪传。当然,从陆学本身来说,它也兼取朱学的“笃实”工夫。这就是元代出现的所谓朱陆之间的“兼综”、“和会”。这是理学发展到元代的一段复杂情况。本文试图对其中的曲折原委作一些论述,以说明在南宋以后理学变化的趋向,以及这一趋向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后来明代王学的出现又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畲族     
元代的畲族@屈文军$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相似文献   

18.
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 ,1115~ 12 34年曾建立过金朝。金代女真族不断吸收汉、契丹、渤海和奚人 ,因而迅速壮大。蒙古灭金后 ,除一部分女真人留居东北故地外 ,大部分仍居于中国北方 ,在元朝“四等人制”中 ,与汉、契丹人一样 ,同属第三等级 ,统称“汉人”。他们与汉人通婚 ,习汉字 ,操汉语 ,逐渐与汉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元代的科举     
元代不重科举,所以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才正式制定选举办法。《元史》中记载:考试规定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以朱子章句集注为标准。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  相似文献   

20.
元代的疆域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代的疆域,较之汉唐盛世更加广阔。《元史》“地理志”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代中央设中书省统管全国行政,地方设行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全国有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一府,三百五十九州,一千一百二十七县。据明末清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所载,全国的疆域范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