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西夏政权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在认识上出现了几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西夏是“地方割据政权”;有的人认为西夏是“民族政权”;有的人认为汉民族可以建立王朝,党项族也可以建立王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党项族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早已归附了代表当时中华民族的大多数的汉民族政权,并纳入了当时统一的版图。北宋中期,李元昊煽动党项族勾结契丹,从北宋王朝分裂出去,背离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建西夏政权。用巧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西夏政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叛乱集团。要弄清楚西夏政权的性质,必须客观地去追溯党项族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个千年不解之“谜” 我国唐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强大的“吐蕃”王国,它的强盛时期,领有今日西藏,青海全部和四川、云南、新疆、甘肃的许多地区,在唐代历史上造成了“西为大蕃,东实巨唐”的局面。这个起源于西藏雅隆地区的政权,何以能在很短时间内攻并四邻统一全藏,进而攻占白兰、党项、吐谷浑,兵锋北抵天山,使于阗、且未亡国,南下云贵迫六诏就范?自然有其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种种原因,也有时代背景与环境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延续最长、发育最完整,因此,封建政权制度在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都起过一定的调适、规范和促进作用.自秦汉以来,我国开始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出现过分裂割据、诸多政权并立或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也始终存在民族矛盾、纷争,甚至周边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形亦有发生,但对峙、割据是短暂的.而每一次周边民族“入主中原”后,大一统的民族国家往往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难题 ,归纳起来不外乎“人”和“财”的问题 ,所以 ,扫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必须解决好人的思想、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的素质问题 ;解决好资金筹措及引资等问题。处理好了这两大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便有了“软”、“硬”件的保障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代民族主义与龙云地方“独立”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征平 《学术探索》2009,(2):104-111
近代由民族主义激发的追求国家统一乃时人一普遍心理,地处边远之云南亦不例外。以往学界对龙云地方政权更多强调的是其“独立”特性的一面,然具实研究,其时龙云政权的建立不仅与北伐时期国人向往统一的民族主义心理同步发展;并且由同一民族跨境集聚的地区民族特性所致,龙云政权在地方意识上又多了一点由自然地理分布形成的西南地域观而少了一些行政划分的省界观念。  相似文献   

6.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据《旧唐书》所载:“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①。析支,即今青海河曲一带;宕昌,即今甘肃宕昌;邓至,即今四川南平地区。周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开始强盛起来。由此看来党项族的发祥地应在今甘肃、青海、四川接界地区。西夏人自己写的宫廷诗《夏圣根赞歌》的前三句与上述记载相符,汉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均、姜行本等人发大军破灭在今吐鲁番盆地建立的割据政权高昌麴氏王国,“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新唐书·高昌传》除将“郡”误作“州”外,所记数字亦同。两《唐书》的这条记载是否可靠?经查回答是否定的。 1973年在阿斯塔那古墓区第516号墓中出土了《高昌延寿十七年屯田下交河郡  相似文献   

8.
巴与蜀的行政隶属 ,从秦统一到 1949年 ,经历了 2 0次大的分分合合。其中以南宋绍兴五年 (1135年 )为界 ,此前主要是“分” ,此后几乎都是“合”。从秦至北宋 ,统治者主要采用让巴与蜀分开的办法来防范其割据。和平时期 ,这确见成效 ,但每遇战乱 ,巴蜀地区仍频频割据。明清时采用“三司分理”的办法 ,才基本避免了巴蜀地方割据政权的产生。多次“合”的形成 ,除了地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外 ,主要原因在于 ,在战争年代 ,往往需要巴蜀的合力才能抗击侵略 ,每当天下大乱时 ,也只有二者的合力 ,才能割据以自保  相似文献   

9.
<正> 西晋末年,北方各民族纷纷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王朝,一直到隋朝南下灭陈,在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长期处于割据争战、政权分立的状态。在此时期,山东地区经常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疆域,地方政权数易其主,始终不能稳定,在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民族矛盾又格外突出。所以,这段时期的山东农民起义,出现了与其它时期不同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近10年来刊发了许多关于青海民族文化方面的有深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近10年来刊发了许多关于青海民族文化方面的有深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青海地处江河上游,河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发现许多文化遗迹。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所孕育的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又有其互相影响之处。因此,探讨这个地区的古代文化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主要就青海境内古代文化的类型、内涵、分布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14.
<正>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的时代,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直到隋代,混乱局势才告结束,“五胡”所建的国家政权也随之消失。然而,“五胡”之一的吐谷浑却从西晋末年立国青海而延及隋唐,仍为势力较强、地域辽阔的封建王国,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与强盛统一的隋唐频繁交往,关系友好。本文试对隋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予以论述,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号的地方割据政权,即汉人张氏前凉政权(301—376),氐人吕氏后凉政权(385—403)、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397—414)、汉人李氏西凉政权(400—420)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398—439)。五凉政权的历史,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五个政权,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是前凉、北凉和西凉,屡有专文发表。后凉和南凉则研究不够,多年来文章屈指可数。近有赵向群同志《秃发南凉始末》一文,对秃发南凉和它的建立者秃发鲜卑的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论述,这无疑是对河西五凉史,尤其是南凉史研究的一个推动。翻读之后,良有收益。但也觉得赵文在有些问题上,如秃发鲜卑西迁的时间和原因、“秃发”一词含义、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关系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关学术研究,本文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与赵向群同志讨论,并请教于对此有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略论唃厮啰吐蕃政权与周边民族的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厮吐着政权是11世纪初兴起于今青海、甘肃地区的政权。如果从明厮咕1032年起正式迁徙青唐(今青海西宁市),摆脱了一些部落大首领的控制而自立算起,至1104年北宋军队再次攻下青唐城为止,这个政权共存在了72年;如果从境厮晖12岁时(IOO年)即被河煌地区大首领迎立为赞普算起,则这个政权共存在了95年。在确厮晖政权存在的近百年时间里,它曾与北宋、西夏、甘州回悄、龟兹回销、于门政权(以后发展为喀喇汗王朝)等民族或政权发生过密切联系,并先后与回鸡、西夏、契丹等民族联姻,建立了联盟。这对购厮咕吐着政权的巩固,对发展与各民…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土族族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土族是元朝在青海的驻军与当地前霍尔人通婚后形成的;一种认为土族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而形成;三是源于沙陀突厥。高启安在《西北民族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发表《“红帽子”考略》一文,对土族来源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指出:明嘉靖、万历年间及以后的一些西北边疆史料和甘肃、青海的一些地方志中出现的一个叫作‘红帽子”的部族,至少是现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土族的先民。作者引证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汉族以外的众多民族,大都生活在边陲地区,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发展的大变化,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变。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演出了长达135年的十六国政权交替的活剧。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和  相似文献   

19.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困、生态移民与生态区产业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与机制分析,是构建青海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