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要从实践出发,而对于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在认识论范式中进行,而更应该在实践生存论范式中进行。把描述性认识和规范性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准确系统地把握主体性问题。实践生存论范式能够系统地建构对主体性问题的理性的和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开始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我国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兴起,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着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正是在这一转向中,马克思主义"价值"内涵的解读逐步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原意。立于实践论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的"为我而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辩证法三种研究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事关辩证法理论合法性 ,对于辩证法具有根本意义的前提性问题。但国内哲学界对此问题的理解恰恰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本文即是要对这些严重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反思 ,从而为辩证法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清除地基。本文分别对“自然主义范式”、“认识论范式”和“实践论范式”三种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范式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探究了其各自的成败利弊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辩证法的“无根”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 ,探求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已成为辩证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5.
需要的双重性缺乏与价值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与其环境构成一个生命系统的角度来看 ,人对环境的依赖不同于其他生物对环境的直接依赖 ,人的依赖是“间接”的 ,人的需要因此具有双重性缺乏 :一方面是人自身某种东西的缺乏 ;另一方面是人的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在现成的自然界中的缺乏。正是具有双重性缺乏的需要才驱动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样的需要才是人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人的价值活动就始于这样的需要 ,又终于此种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约翰·杜威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把实用主义推广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领域,还表现在他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哲学价值理论或价值哲学,建立了实用主义的哲学价值理论,对价值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康德"自在之物"辨正--兼谈对康德哲学阅读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界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康德哲学是一种折衷主义,不论来自左面还是右面的批判大都将其定性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焦点在于对自在之物的坚持或消解,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认识论的阅读框架.文章指出,这种习惯性的阅读范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康德的自在之物及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自在之物往往只被理解为认识上的一道屏障.文章认为应该从康德"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奠基于对人之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有限性的理性反思,它内在地包含着的范导作用可以导向一种历史意识.以此为视角,才能很好地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走出研究其哲学的惯性思维和误区. 相似文献
8.
主体人的需要与客体健美操的属性和功能构成了二者内在的价值关系,而它的外在价值表现则是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效应。健美操的价值是通过健美操活动来创造和实现的。健美操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依赖、交替作用的过程。健美操运动中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健美操的发展、改进、提高过程,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则是健美操价值的实现过程。价值学研究对于健美操的实践运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知识哲学,而是一种为了人的解放而改造世界的价值哲学,其显著特征是实践的人本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来一直都在价值和事实、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自由和自然、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革命性和科学性的价值哲学理论架构中运思,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价值哲学;在寻求价值和事实、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如何统一问题上,马克思不是像康德那样将二者直接统一于主观的审美,而是统一于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实践或人的生命的生产,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价值哲学,不是纯粹理论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哲学始终围绕着人本身、人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轴心展开和推进,强调价值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在实践中的发挥,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人本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曾背弃了人的“原本的生活世界”,从而在现实生活方面,发展表现为对财富积聚的过度追求和对人的需要的多元性的忽视,把人的幸福狭隘地理解为物质享受;在发展理论方面,发展表现为单纯强调GNP的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与人的发展,使人的主体意识淹没在经济与技术理性中,可持续发展观实际上是对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哲学就是哲学——“价值哲学”的哲学观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海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如何理解"价值哲学"?在怎样的思想意境中把握哲学的"价值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就是哲学。因此,"价值哲学"在其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哲学分支或学派。反思与批判"价值哲学"研究之困蔽,其目的不在于重建价值哲学,而在于真正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实现哲学之为哲学的意义。然而,只是按照西方"价值哲学"的理论范式,以及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分化的路径,仍会致使哲学的"价值"概念抽象化,从而失落哲学与人本身。西方哲学在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对的意义上强调伦理价值,这是西方价值论之先天性缺陷;而在中国哲学中,哲学就是一种价值性的思想。因此,通往哲学的价值主题,并非仅有西方哲学一条理论路径。"价值"作为哲学概念,主旨并不在于实际的需要及其满足,而在于我们评价人的关系与人的世界时,应该肯定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追求与实现人之本性的生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邓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22-25
从生命哲学和伦理学角度考察人类的存在价值,林闲是展示人类生存价值的一个重要舞台。由于人类过于相信自我经验,导致工业社会人们趋于物化和媒体化的技术主义对现实生活构成威胁,致使人类生活处于存在价值的盲点中,亟需建构一种回归自然的可持续休闲观。 相似文献
13.
倪志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13-19
实践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①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实践世界观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或自然的社会,实践世界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达到的重要教育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应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本体;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理解世界,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属人性;以实践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法的理念是指法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立法宗旨。法的价值是指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其客体的法之间,法对人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法的价值导向是以法理念为基础的,法的全部价值都渗透着或贯彻法理念。解读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明晰其中的内涵,有益于经济法基本范畴的提炼和塑造。 相似文献
15.
实践观的变迁与哲学的实践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6)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实践观,其间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的本体论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的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料和验证认识真理性的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的,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7.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升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展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广阔领域和深刻内涵。康德实践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它的局限则暗示人们,建构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是建立合理形态的实践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19.
哲学始终与时代紧密相关,时代的脉搏就是哲学的脉搏,哲学的命运就是时代的命运。关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是说,真正把握时代精神而达至其精华的哲学是"真正的哲学"。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体现出哲学的价值,即它能够正确地解释时代现实、理性地分析和批判时代现实、勇敢地洞察时代的未来趋势而合乎逻辑地超越现实和创造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袁祖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这一制度向民众所承诺并努力践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想和主导性思想规范,旨在谋求革命理想与现代政治伦理的双向结合、国家认同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包涵,以及公民道德与民族传统的互为体用,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当代中国全体民众对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优良的民族文化心灵秩序的深切吁求。无论是从当下还是(?)长远来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和关键,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方式,实(?)以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之优良的制度文明目标,并以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为核心,不断增强民众对合理社会价值信念的普遍的自觉认同和实际践履意识,促进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内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