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问题自古就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人成问题则是很晚近的事。200多年前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提出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为回答前三个问题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最后一个问题即人的问题则使他终生困惑,不得其解。其实康德所处的  相似文献   

2.
人总已经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命题。但是认同与证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对此命题严格的逻辑证明还始终没有给出。原因就在于这个证明要比人们所设想的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它要求我们超越经验的描述,探讨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 我们的证明从领受个体实践的始基性结构出发,因为人从最落到实处的意义上讲是个体。个体的人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通过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进行的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物质操作;个体通过想象、概念运演…  相似文献   

3.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c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是对立的。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体,个体德性只是附在这一“整体”上的“皮毛”。无论是个体的本真实存还是城邦的伦理共存,最终都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卓越性(德性)的实现,伦理学本质上成为”人学”,其核心的问题结构是个体的本真实存和城邦的伦理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实践的由来、发展和实质关于实践的问题,不仅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机械唯物主义也是承认的,就连实用主义也把实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实用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除了同实用主义在精神决定物质、意识决定存在、主观决定客观这个基本出发点根本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它们主张的是个人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则主张社会实践。什么是社会实践,它的由来、地位和实质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自身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与桥  相似文献   

5.
那些参加反文化运动的青少年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身上(心理上、道德上)留下了什么烙印?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初步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参加者脱离开运动之后,对参与过的示威、抗议行为有种与众不同的腻烦感。使自己与社会对立的尝试屡遭失败,削弱并瓦解了青少年的情意综,使之感到自己不再是顺从分子,宁愿去服从于不完全公正的决定,也可使之对任何问题不再提出异议。非正式群体的青少年变化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能克服某些困难,逐渐摆脱反文化运动,接近28—30岁时开始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他们大有帮助的是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他们之中有些嬉皮士和摇滚乐迷成了职业音乐家、诗人,或者成了生态保护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参加者。其中也有的人仍然  相似文献   

6.
朱文婷  周泽红 《创新》2013,(3):28-30,48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化及其社会功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文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代第一个引用“文化”概念的是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初民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乃是当代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按照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的诠释,“文化就是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先天遗传的人类财富的总和。”按照《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的主体性韩淑华目前哲学界对主体众说纷坛。我认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同客体的关系中来展示自己,是某种行为的主要发出者。所以,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个体或...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本质是实践性的,文艺创作就是人掌握世界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然而文艺创作与其他实践方式相比较,其特殊性何在呢?我认为,这就在于文艺创作是一种兼具心理学和工艺性的审美实践。文艺创作既与艺术家的审美心理有关,又是一种类似生产性、制作性的工艺活动,它把这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心理-工艺"结构。  相似文献   

10.
艺术本体论     
一切创作论都有其本体论的根据,因此对于创作论的研究必须同时转向本体论的研究。艺术本体世界是由艺术家的内外世界构成的一体化世界。如果排除了艺术家的内部世界及其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所谓的外部世界就成了陌生的自在世界。艺术本体可以界定为:以实践为基础,趋向审美自由的人的感性整体的生命活动。这一界定标明艺术本体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系统结构。人的审美精神活动在这一系统结构中处于制约和支配其他层次的中心地位。作者对此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论述。研究艺术本体是为了促进创作。要摆好创作与艺术本体的关系,一是应该很好地把握艺术本体世界的特性;二是应该注意内外世界的同时开掘;三是创作应是整个生命的运动,整个心灵的燃烧;四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应是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的多维存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多维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简单直接地来源或存在于某一独立的单线之中,而是来源或存在于多维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建构。人的遗传结构中编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发育的信息程序:一种是保证个体最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第一维结构生成的决定论式程序;另一种是规定某些可能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第二维结构建构的非决定论式程序。人与兽的区别主要并不表现于个体生成的第一维结构之中,而是主要表现于在第一维结构之上建构出来的第二维结构之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结构都具有二维统一的性质。人的多维存在性表明,人的本质是非决定的、开放的,人只能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建构和创造着自身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人类活动的时间结构这一角度,对美的本质发表一点浅见。以便求正于方家。 一、总体与个体, 美,总是与人类活动、人类生活有关的。“流美者,人也”(钟 语)。美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是从人类活动这一永恒地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流”出来的。它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的结晶。 人类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①.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看成是先验的、抽象的或孤立的、静止的人不同,马克思从人类活动的“总体”来考察人和人类活动,把人看成是“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②。 马克思的总体概念并不…  相似文献   

14.
世间既没有纯粹“完美”的人,也没有纯粹“丑恶”的人。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存在于美丑、善恶矛盾的统一联系之中。《风景》中的七哥正是这样的形象,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伟岸的男子汉躯体配上教授的风度,如此堂堂男儿谁能想到他就是当年生于荒诞之中,长于父母阴湿床下,拖着鼻涕,见人就躲,整日象赖皮狗一样生活的七哥? 人世沧桑,沧桑人世,人生的道路究竞该如何选择?是在别人划定的道德圈中麻木地作个人人称赞的好人,还是象苏北佬说的那样抓住生活提供的一切机会,不择手段,干那些能够改变你命运的事情?七哥的经历似乎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生活的哲理,却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如何看待七哥的为人和他对生活道路的选择,至今未有定论。要正确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正如  相似文献   

15.
1.实践和人类自我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籍此确证自身的本质。因此,实践是人自我分裂的过程。对象意识是人对包括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由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镜中自我”①。透过这个“镜中自我”,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得到确认。这种自我确认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目的就是追寻自我,即询问“我是谁”。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以下4个方面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生活是起点;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生活本身就是历史的,也惟有基于此历史科学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现实的、实际的个人就是在不断地变革着自身和世界的个人,历史就是运动、活动;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生活的历史性蕴涵着人的有限性。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质性一维",实际上有两个方面:对不断革新自身及其世界的本真自我的无尽追索;对人的有限性以及由之而致的历史决定论的深刻体验。他在该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赞同主要是就第二个方面来讲的,这一点同时就决定了他必然要评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什么?     
本文认为,对于发展问题,从脱离人的自然主义前提出发所作的任何讨论都不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当在思考方法上来一个彻底的康德式的颠倒——由前提的客体的本位转换为主体本位。由此出发,我认为,所谓自然界本身自在的发展,不过是人类以抽象、虚幻的形式对现实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做的主观平衡和解决;它表达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凝聚着功利的、伦理的和审美的主观期望,在实践的基础上,这种主观期望便转化为现实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运动。发展,根本上是的人发展,发展就是人的解放过程。 一、发展是一个事实性描述吗? 据传统观点,发展是对自在的客观…  相似文献   

18.
林少媚 《生存》2020,(12):0168-0168
世界伟大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1865—1950),在18世纪前后提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新学说,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很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他认为本质的音乐是离不开律动的,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又有密切的联系。达尔克罗兹针对以往孤立,他先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探讨理论与实践,在他的努力坚持和社会关联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成就了今天伟大的达尔克罗兹体系。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图式就是指导实践的观念,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之初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作为活动结果的“表象”①。这是一种广义的、普泛性的理想,其含义大致与英语idaal或德语ldeal相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理想看作实现于人因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的。把实践着作实现理想的,从而把理想与实践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结束了旧哲学那种把实践看作卑污、琐细的,把理想看作寄情于“本体”的,因而使理想与实践不相干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作为人的存在根本方式的、实现人化自然、达到主客体统一的宏伟实践。而理想,则是指引着实践进行的观念形态的人化…  相似文献   

20.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