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者进行农村调查.并参与计划农村改良,其工作的大背景是从“深入民间”逐渐汇聚起来的“乡村建设”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学研究同乡村建设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社会学者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了乡村建设运动: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的主要领袖如晏阳初.梁漱溟,尽管都并非职业社会学者,但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基本看法,包含了社会学的内容,也能代表社会学界甚至整个知识界一部分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和专著。其中为社会学者所作或与社会学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1930)与《乡村社区调查》(1931),乔启明的《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1934)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1945)等。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对某一区域的历史、地理、人口、婚姻家庭、财产收入与支出.生活程度、经济、教育、宗教、娱乐等,作概括的描述。勾勒出中国农村各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基本状况,探寻中国农村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以农会作为社会改造的中枢,把原先一盘散沙式的农民组织起来,增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绝无仅有的鲜例,乌江实验的最大特色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社会立法的源头就是对贫困群体的救助,近代中国的社会立法也是从社会救助立法开始的。中国的社会救助立法分为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立法,后一阶段则是新中国的社会救助立法。  相似文献   

5.
沪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社会学专业的高校,更是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早的高校,其所创办的沪东公社可称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社会服务机构。因而,对沪江大学社会工作实习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对今天高校教师领办社会服务机构有着比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1999年到现在,中国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量的社会政策出台,代表了一种以降低民众不平等和不安全为目的的反向运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者专注于若干重大问题或专门领域的研究。社会工作专刊“岁月备忘”栏目从2007年11下开始分别介绍过陶孟和.李景汉.严景耀在那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但正如陶孟和所说,涓涓之水可以成流。上述工作不过是当时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一部分。据统计。仅1927~1935年的9年时间,大小规模的调查报告共完成9027个,平均一年约1000个。参与者有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学者.学生.学校.政府机关及私营组织。研究范围广泛。仅就社会学的领域而言,涉及到农村、都市.人口.土地、工业.婚姻.民俗.贫穷.犯罪等。本文将论述有关婚姻家庭及城市社会生活方面的几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主化运动中。朴元淳为刚刚实现民主过渡的韩国社会的人权保障和民主深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比晏阳初稍晚一些,梁漱溟也开始了他的改造农村社会的工作,并称他的工作为“乡村建设”。尽管同属于农村社会工作的范畴,梁漱溟的着眼点与晏阳初有着不小的区别,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由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在山东省的邹平县开展的,所以被称为“邹平实验”。  相似文献   

10.
在关注人口问题的社会学者中,陈达是下了深工夫的一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边主持清华大学国情普查所,进行学术研究,一边同国民政府合作,借政府的力量推动人口普查与人事登记。然而,战争不但带来生活上的艰难与动荡。有时更给研究工作带来直接的干扰或损失。在当时的中国,进行科学的人口普查与人事登记工作是极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学科内在因素所左右,那么自1949年开始,其生存的处境便同外在的社会政治因素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方针与政策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社会学学科的内容遭到完全否定;社会学者或主动或被动地反思、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社会学的研究、教育机构逐步被削弱。以至最终被取消。  相似文献   

12.
晏阳初和平教总会把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乡村建设的内容就是以“四大教育”来解决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最早的社区工作是在城市里首先开展起来的,葛学溥建立的“沪东公社”具备了社区工作的雏形,后面要介绍的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也是早期城市社区工作的典型。但是,真正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社区工作是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运动,它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计划”的精神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许妙发 《社会学》2010,(2):15-25
本文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所经历的恢复重建、补课起步、学科拓展、迅速成长的历程。在回顾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发展历程中发现,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尘封已久的社会学重获新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成为恢复与重建社会学的直接动因;而植根于深刻变革的中国社会之中的社会学,不仅从中获得了滋养和发展的动力,同时又以其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深刻变革的社会服务,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许妙发 《社会学》2005,(4):32-43
纵观中国社会学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社会学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重要转变以后迅速崛起,并且在学科化体制建设、社会学理论译介和传播、社会实地调查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从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学科内在因素所左右,那么自1949年开始,其生存的处境便同外在的社会政治因素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方针与政策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社会学学科的内容遭到完全否定;社会学者或主动或被动地反思、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社会学的研究、教育机构逐步被削弱,以至最终被取消。  相似文献   

17.
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以下简称滕尼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社区与社会》。该书不仅奠定了他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也开创了社会学社区研究的先河,对后世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1912年该书再版后,在社会学界形成了广泛的社区研究热潮,芝加哥学派等一大批卓有影响的社会学派和社会学家由此起步,对社会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各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本土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如何侵社会工作尽快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由少数人倡导从事到人民大众自觉行动、由少数人局部进行到被人民大众广泛认可的根本,眭转变,是中国社会工作大众化肩负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从字面上讲,优抚是优待和抚恤的合称。军人的抚恤是指国家对因战、因公牺牲、致残或者病故的军人及其家属进行抚慰(安慰)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军人的优待是指国家和社会给予军人及其家属好的或者特别的待遇。优抚体现了国家、社会对那些为保卫国家、巩固国防作出牺牲、作出奉献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回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