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跨类型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典小说的类型演化大体呈现为以下几种状态:新的类型在已有类型的基础上脱颖而出;旧的类型相互交叉感染,产生变形替换或兼容并蓄;直接引进外域小说类型。清代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总结期,长篇小说类型可谓色彩纷呈,洋洋大观。其中,值得注意而又往往被研究者忽略的是,部分小说兼有其它多种类型小说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任何一种类型,使得它们既不能归入此类,又难以并入彼类。从而形成跨类型状态。本文试图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探讨这一现象,阐发跨类型小说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形式,是视觉设计存在的方式,是我们把握其风格和特征的关键因素,所有设计思想均通过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景观设计中的形式语言,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来说明:一方面是构成形式语言的物质和技术部分;另一方面是从景观形式总来源中汇集起来的思想、形象和概念.我个人认为,除去技术层面不涉及,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更注重的是思想、形象和概念这一方面.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3.
4.
重铸古典风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传统诗歌接受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引发模式特征与反传统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感到自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途径现代诗派、九叶诗派、台湾现代诗、朦胧诗至第三代诗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第三代诗以后的中国先锋诗歌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与古典诗歌之间是无缘而对立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相似文献   

5.
田园与林园——中国古典诗歌的乐园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种乐园模式,即以伊甸园为象征的理想世界,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乐园情境是以田园与林园为代表的。田园诗人是自我放逐者,是耕耘者,是歌者。林园是与人类古老的树木崇拜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木器时代”,森林是人类的原始栖息地,于是它成为家园的象征。而在诗人那里便是精神的家园。林园与田园一样代表着诗人对世俗世界的反叛,是富有象征意蕴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寅 《求是学刊》2001,28(6):82-89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文如其人”或相反一直是个论争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 ,“文不如其人”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第一 ,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 ;第二 ,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第三 ,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地再现作家所欲表达的意思。但是 ,以上三点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稍加检讨 ,便显示出牵强性。所以“文如其人”的命题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其内核主要应该是人的气质乃至个性。  相似文献   

7.
孩提时候常听老人讲:“男做女工,一世受穷。”此话在女权主义者看来无疑是不对的。不过几十年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结果,使我们越发对某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深思起来。举个例来说,一个很有前途的大学青年教师,尽管他认真钻研,但他的工资却不及挡车女工的妻子,每天买菜、做饭、领小孩几乎全由他承包,久而久之,他无暇全力研究学问,事业平平,变成一个标准的家庭保姆。这种男做女工的现  相似文献   

8.
叶美芬 《浙江学刊》2007,(5):107-112
文体实验的花样翻新,是近来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本文从个案入手,首先对韩少功、阎连科、莫言等人长篇小说创作中的文体实验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在这些重要作家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体的意识形态,并对这种意识形态生成的原因和变数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118-122
本文把风靡国内外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解说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文化书写的视角下,为了达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减低文化折扣的目的,提出在中国叙事中要注重文化符号叠合性、文化亲和性和文化包容性,从而选取相应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潜力及潜力的发挥以前,当研究国民经济经营上的效率体系时,几乎从未把经济社会的规模视为研究对象,例如,在资本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体制之间进行效率体系的比较时,经济社会的规模至多限定在1亿人口.并且在比较中,也一直把美苏视为代表两种体制的大国,可是,如果同拥有10亿人口和辽阔国土的中国经济相比,其研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如果用以前那种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形式来理解资本主义体制同社会主义体制,并把这一想法照搬到中国经济上,就未必能正确评价中国经济的经营实况.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美国在国际体系和地区事务中始终享有超然地位与强力手段,但在东北亚地区秩序的维持上显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朝鲜的人道主义问题始终牵动地区稳定的神经,尤其关乎美国的全球战略能否在体系和地区层次得以实现.本文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考察冷战后美国对朝鲜人道主义援助的政策进程演变,通过理论来透视粮食与能源援助所蕴含的逻辑,并探讨体系因素和内在动因对援助行动的共同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美国巩固地区政治权力的灵活外交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研究,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存在内在统一性,按照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标准,长株潭绿色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在2001年一2006年期间,基本处于绿色经济,但资源承载力有所下降的态势,环境容量得以持续改善,但污染仍然相对严重,进而提出构建立体宣传模式,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绿色名片",建立绿色产业链模式,提升产业绿色整体水平,发展绿色服务业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创建绿色企业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失灵现象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政府失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运行型政府失灵,一为制度型政府失灵。这两种政府失灵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如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双向重构;提升中...  相似文献   

14.
<情?>之文字内容、封面插图、作词作曲均出自一人之手,这在图书出版史上尚属首例.为表述对"情"的礼拜、呼唤、和疑问这一深刻主题,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作者王福林较多地运用了精炼平实冷峻的新闻语言,加快了小说的内在节奏,使读者尽快统揽全局.作者又以每章节开头的"兴"与诗情洋溢的歌词、描绘的个个风情画面三者结合,创造出一种深邃的诗的意境.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则立足于意识流与梦境的相结合,步步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深处,且运用杂文的入木三分和漫画的略带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些非正面人物,以针砭生活中的丑恶和那些本应抑制的欲望.而贯穿小说始终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又给人一种深深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5.
陈廷辉 《探求》2012,(1):62-70
环境法中存在的“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现象,与软法治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不确定之情势下,还要进行治理,这无疑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何况不确定性现象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需要多样的法律形式才能解决问题。传统硬法已经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软法以其固有的优点刚好能够弥补硬法的诸多不足,能够妥善解决复杂的、特殊性的环境法域问题,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雪  赵大平 《学术交流》2008,(3):108-112
中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工模式是一种各园区自成体系的水平分工模式,该分工模式限制了有效的产业集聚规模,不利于各园区之间的产业联系和资源共享,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世界成功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和相关理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产业链的创新比重大的价值形成部位应采用小企业网络分工模式,在"制造"等创新比重小的价值形成部位应采用大企业主导的分工模式.分工模式转换主要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微观机制和策略性的政府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7.
18.
以贷款人同质为假设的传统信贷配给理论无法解释当前我国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低贷存比等信贷抑制现象,本文认为我国信贷市场存在国有垄断型与市场竞争型两类异质贷款人,以此为论证起点,分析异质风险偏好与目标函数下的信贷供给行为模型,发现国有垄断型贷款人的均衡供给小于市场竞争型这一信贷供给抑制的内生诱因,同时,我国固定存款利率制度与信贷市场寡头垄断型结构等外生因素加剧了供给抑制现象,最后,本文从理论意义上给出政策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乔小明 《创新》2016,(2):27-38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治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在理论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应把握的关系是:第一,四个方面的问题。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应预防两个错误倾向——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建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战略——竞争-合作模式。第二,建构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战略应把握六个有机统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俄罗斯学术界,无论是文化史的复兴,还是文化学的凸现,其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和问题视角的学术基础都是文明史观。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史观对于俄罗斯学术界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东西。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政治、社会和国际背景之下又被增加了一些新鲜的东西。俄罗斯史学家、文化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文化差异和文明类型角度出发,竭力回应欧美学者的诸多诘难,力图重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文化史、文化学以及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既担负着重大的学术使命,又承担着更重大的文化使命和更深远的民族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