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分工体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依赖于其他人来解决他所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处在了依赖性的权力关系之中。为消除这种关系所蕴含的不良后果,现代思想家们构造出了一种代表伦理,要求被依赖者成为依赖者的代表,并对后者的利益负责。由此,代表伦理成为了现代政治的建构基础,它试图在无法保证所有人利益之实现的前提下保证所有人的利益都有人负责。但同时,在要求代表对其被代表者负责时,它也就豁免了他们对其不代表者的责任,最终导致对社会中少数个体与少数群体利益的排斥。要克服代表伦理及其政治实践的局限,我们需引入服务伦理,通过要求代表将其不代表者的利益纳入决策考量来促进所有人利益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2.
王健 《社科纵横》2012,(9):71-73,79
当前中国休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伦理秩序的紊乱,道德教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休闲伦理通往和谐有序状态,是休闲伦理秩序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休闲视域中道德教化的核心问题是确立正确的幸福观,把幸福看成节俭美德带来的祥和自由心态、伦理至善带来的心灵满足、审美人生带来的精神愉悦;休闲伦理教化在方法论上应注意分清层次、凸显主流,化解矛盾、舒缓心理,树立形象、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3.
论爱情伦理的建构和爱情伦理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伦理包括婚前求爱伦理和婚后维爱伦理。爱情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爱情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平等互爱、忠贞专一、宽容大度、健康纯洁和沟通分享。实施爱情伦理教育,对于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女性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赛博空间交往的特性和传统伦理规范的不适应,使得赛博空间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困扰,它呼唤商谈伦理的建构。赛博空间商谈伦理建构的关键是道德商谈机制的形成。道德执行机制为商谈伦理的建构提供了保障。赛博空间商谈伦理建构的落脚点和制约环节在于赛博空间主体道德修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的公民道德原则在学理意义上的扩展性诠释。寻思公民伦理的普适性依据,它需要从人性、人的道德情感及其共同体社会的整体理性架构中得以验证。公民伦理把主体的自由平等、交往的合理性以及社会合作的有效性要求作为构建的取向。因此公民伦理自处于一个可普遍泛化的世界关联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6.
易想和 《社科纵横》2009,24(11):104-105,108
新时期的生育实践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大挑战。生育实践急需科学的生育伦理原则的指导。生育伦理原则是人类在生育领域里不能离开的禁止性规定。实践证明,科学的生育伦理原则主要包括:责任、价值、平等、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丽生  郭燕 《社科纵横》2006,21(12):54-55
行政伦理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市场经济本身的弊端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失范现象。制度缺失所造成的公务员角色冲突和公务员自身现代职业精神的缺乏是导致公务员行政伦理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公务员法的出台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制度上的完善,但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念伦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生态环境的破坏 ,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已不是出于科学上的无知 ,而主要是源于道德上的沦丧。因此 ,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生态伦理道德观 ,是在解决世界生态和环境问题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伦理道德观 ,其核心是人地公平 ,尊重自然 ,真正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 ,才不仅有可能改善环境 ,使迟迟得不到控制的环境恶化趋势被有效遏制 ,也才能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拯救人类自身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康之 《浙江学刊》2006,(3):152-159
中国的行政伦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学科建构出发去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行政伦理研究还需要特别关注思维方式的创新,努力去追寻一种不同于近代实证思维的伦理思维方式。伦理思维方式应当把重心放在对人的完整性建构方面,对于行政人员来说,就是对行政人员这一行政管理职业从业者作为人的完整性和作为职业活动者的完整性相统一的完整性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0.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11.
陈妍 《唐都学刊》2010,26(4):70-72
韩偓这位享有忠臣节士令名的诗人,却偏偏自行结撰了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香奁集》。《香奁集》通常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部文人艳情诗集,千载之下,褒贬不一。借鉴文本分析、史料考证法,可以得出如是判断:《香奁集》既有艳夺温李的旖旎诗篇,也有与艳诗毫无关系的寥落意绪,更有介于似艳非艳之间的幽微心曲。  相似文献   

12.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13.
吕蔚 《唐都学刊》2004,20(5):47-50
"安史之乱"对盛唐诗人的心态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盛唐时期相比,战乱中的山水诗呈现出新变的特征:盛唐诗人将愤世哀世、悲天悯人的社会意识注入对山水的观照中,显示了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盛唐诗人由开阔的胸怀转向对自我心灵的关注,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显示出奇崛深幽的个体忧愁;战争中的山水诗不再体现平静而超然的心态,而流露出枯淡空寂的情调。从山水诗的变化也可窥见战时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史卫 《唐都学刊》2004,20(6):14-18
社会重诗风气和以诗取士积极推动了唐诗传播,并为之营建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唐诗传播途径由散点式个体传播逐步向社会辐射形成片状传播,并由交通网联结成庞大的传播体系。唐人对传播是积极的、主动的,并能注意传播反馈。  相似文献   

15.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文秀 《唐都学刊》2005,21(5):19-21
唐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唐长安城走向衰败的始点.在诸多唐诗中就反映出长安城的变化.杜牧的<隋堤柳>、温庭筠的<柳长句>、<杨柳八首>等描绘出蔚然成荫的唐都长安;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杜牧的<过勤政楼>、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反映了南内兴庆宫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凄凉;从羊士谔<乱后曲江>看到唐代著名的曲江风景区也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具有显著的固有法性,我国农地使用权的物权化建构不应忽视国情.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下,我国农地呈现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结构;而且,受集体所有的影响,农地也具有显著的社区性.在此独特国情下,我国农地使用权的物权化建构显然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农地使用权利模式.任何社会结构变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为维护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未建立之情势下,我国农地使用权的物权化建构应立足于二元农地结构,采取以效益与公平为导向的二元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利侠 《唐都学刊》2002,18(3):39-41
汉代情诗在继承《诗》、《骚》传统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一是乐观的心态 ,完美的感情 ;二是坦露的表达 ,热烈的追求 ;三是纯洁的心灵 ,刚烈的性情 ;四是对夫妻之情的倾诉 ,对家庭幸福的歌颂  相似文献   

19.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05,21(3):31-35
梅花和樱花是深受日本诗人青睐的名花。在日本汉诗中,同样来自中国,外形有几分相似的梅花和樱花具有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象和美学意蕴,却共同形成了日本咏花汉诗闲雅、淳朴、幽寂、感伤的诗歌风格。这与梅花和樱花所具有的独特品性、日本民族文化的积淀、中日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古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曹辛华  陈阳阳 《阅江学刊》2011,3(6):136-140
“唳鹤”是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古人对鹤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警露而鸣、知时而呜等。唐宋诗词中的“唳鹤”意象与“鸣鹤”意象的内涵往往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唳鹤”意象主要用来表现鹤声的清远、高亮,但“鸣鹤”意象却多用来象征君子。此外,“鸣鹤”意象还衬托了和暖的天气,而“唳鹤”意象则往往与月、白露、秋等意象联用,表现诗人由此生发的“感兴”或者营造美丽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