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中国倍受西方列强蹂躏,救亡与启蒙成为双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自由、平等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诉求,救亡还使近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具有跨越国界的意义,如何使中国摆脱列强奴役,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所讲的平等迥异于西方之处,也是近代启蒙思想的特色。遗憾的是,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实现中国与西方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其论证平等时默认了中西之间的不平等。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颇为复杂,既与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中西之间的强弱对比有关,又与近代思想家的软弱和对现实估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在反对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深入考察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历程,可以发现它具有鲜明的特征,亦能从中获得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肇端于西力东侵的民族危机,故中国问题始终不离"中西古今"四字。清末改革者的西方观和西方想象,构成了其现代化方案的蓝本。杨度的金铁主义揭示了双面西方的本质:文明与帝国的两面神。一面是自由民主的文明的国家秩序,一面是弱肉强食的野蛮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西方是一个内部公理与外部强权的二元世界。古老中国的"天下"体系遇到西方殖民秩序的挑战,现代世界是经济与军事竞争的民族国家的世界,无富国强兵则国无以自存。而现代文明又以自由民主与工业化为基础,它是由专制而立宪、由农业而工业大转型的产物。金铁主义全面回应了西方文明的挑战:内政实行自由主义的宪政转型,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文明潮流;外交以富国强兵而提升国力,争存于强权主义的野蛮世界。杨度的金铁主义熔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于一炉,其西方观代表了清末立宪派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和现代世界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区长期存在着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封贡体系 国际秩序。随着西方列强决意打开中国的大门,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与近代国际体系发生了 激烈的碰撞。中国在这一碰撞中遭受了沉重的冲击。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掠取了巨大利益的 西方列强调整对华策略,而清政府也被迫重新认识对外关系。1860年以后的近20年里,中国 逐渐从被动接纳近代国际体系向主动加入近代国际体系转变。以70年代末向欧美诸国派遣常 驻使节为标志,中国完成了加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会审"是中国近代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侵华特权,是列强在华行使其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会审法庭最先创设于上海外国租界,并陆续扩展到鼓浪屿、汉口的外国租界和东清铁路.列强通过会审特权的行使,扩大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列强在会审法庭中,不以中国法律为审判依据,干预法庭诉讼程序,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会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华世界观不仅认为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中心地位,而且认为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普世性的文明。然而,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列强间对抗的屡屡受挫,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而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最终使得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对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转变。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段里,中华文明在国人心目中从中心迁于边沿,成为了居于世界一隅的地方性文明,这一转变过程既是痛苦的,又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边疆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蔓延,这既是中国内部窳败、政治失序所致,也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演变所致。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既是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重要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结果。列强这一"他者"的侵略,一方面使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也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觉醒,国人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政治是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博弈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与宗教问题则成为列强利用其以干预中国边疆问题时的重要方式。对这些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复杂面相,应有深层次的梳理、分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前资本主义文明时代文明发展高度繁荣鼎盛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到来时陷入了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的境地? 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错过了一班又一班现代化的公共汽车?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以来差不多同时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了? 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中华民族,在现代为什么必然会神奇地崛起? 现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趋势是怎样的? 其崛起是不是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 现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还是创造优于…  相似文献   

9.
会审公廨是设立在租界内的中国司法机构,经历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发展演变呈现出与时代的不同步,在中国传统司法体制内糅合了西方法律因素并最终对整个法治进程产生影响。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西方列强在华攫取利益和维护租界中的秩序,但通过一名美国律师的简短记录,我们可以窥斑见豹,再次从法理学角度认真思考该机构对我国法制进步的客观影响与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合作政策”是由美国倡导,美、英、法、俄公使共同推行的列强联合对华政策。19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西方也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在中国,列强要求保持在华的均势。这些因素使合作政策得以正常运行。由于合作政策的推行,使列强取得了在华的特殊利益,它对近代中外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国精神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并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精神理念,它不仅包含资产阶级革命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同时还兼具反帝反封建思想及民主共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民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乃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整合力量。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时代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和支配之下,孙中山要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同列强打交道。在此过程中,孙中山的外交思想经历了一个由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从寄希望于列强的同情和支持到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现实主义外交思想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3.
190 1年 ,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取得了在北宁路沿线自北京至山海关 1 2处驻兵及建造兵营的权利。这一规定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和践踏。为了取消列强在北宁路的驻兵权和收回兵营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并于 1 94 3年取消列强在华驻兵权 ,于新中国成立后收回兵营。列强在北宁线驻兵权及兵营的消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在华势力由盛转衰直至最后消亡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公民表达权、结社权与民主选举权构成了阶层话语权生成的权利制度机制,是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权利制度保障。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表达权、结社权与民主选举权的制度性不足,导致其在社会各阶层中分布的不均衡,这是影响社会阶层话语权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与有限政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限政府是政府权力受到社会和公民限制的政府,法治下的政府才能成为有限政府.法治的要义就在于调解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遏制政府权力的专横和腐败,从而维护社会的民主自由和正当利益.法治的本质是权力的较量,没有高度的民主,社会就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制衡政府权力,也就无法真正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是建立有限政府的基础,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势力均衡,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有效的政治监督机制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时,应基于整体性法学观,正确认识德、礼、法三者的关系,把握中国传统法律之伦理本质。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但因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格格不入,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批判和吸收近代人民主权理论,凝炼和升华现代政治生活和政治组织过程,对于正确处理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防止现代政治的两个极端,促进中国的自由、民主和法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将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做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宪法修改是在一定程序下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实质上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支持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能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要求,必须在修宪程序中融人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有着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制度。这些制度为完善我国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政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社会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许多革命党人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多有不同,尤其在如何深入反对专制政治和独裁统治的问题上,孙中山与黄兴这两位辛亥革命元勋也是亲密战友之间,所主张的策略方针就存在很大分歧,最终导致两人的分手甚至组织上的分裂.文章通过对“欧事研究会”活动的分析,认为黄兴等人主张和努力的议会民主,虽然不无道理,但西方的政党政治方案,显然无法在20世纪的中国实现,但其宣传的一些主张,对后来新文化运动兴起,还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