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豫军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豫军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 (1 91 5 -1 949)。这一时期 ,河南的文学英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 ,但没有形成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学团体和流派。二、新中国建立至 2 0世纪 70年代末。这一时期 ,尽管有李这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 ,但河南作家的群体形象尚未树立。三、2 0世纪 80、90年代。这一时期 ,河南文坛老中青几代作家共展辉煌 ,各种文学样式长足进步 ,文学豫军真正形成并健康发展。本文追溯文学发展的历史 ,结合各时期的时代背景 ,重要作家、作品 ,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并指出文学豫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学豫军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 (1915 - 194 9)。这一时期 ,河南的文学英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 ,但没有形成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学团体和流派。二、新中国建立至 2 0世纪 70年代末。这一时期 ,尽管有李这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 ,但河南作家的群体形象尚未树立。三、2 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 ,河南文坛老中青几代作家共展辉煌 ,各种文学样式长足进步 ,文学豫军真正形成并健康发展。本文追溯文学发展的历史 ,结合各时期的时代背景 ,重要作家、作品 ,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并指出文学豫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学的角度 ,探讨了唐代曲子词的传播方式 ,认为可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 ,并呈现出由民间向教坊、由教坊向民间双向传播的态势。在这些传播中 ,词体得以确立 ,作家队伍不断壮大 ,创作技巧渐次提高 ,而词的精神也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4.
山西商人集团在过去的 5个多世纪里 ,走过了其形成、发展、壮大、衰落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其兴、其衰除了有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原因外 ,其群体社会心态构成和表现特征等等也是一个原因 ,这就是该文主要探究和说明的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之初的山西文坛异彩斑驳,一批“新锐作家”表现出不俗的创作力。在这些作家中,镕畅的小说笔墨集中于描写年轻女孩的纯净真实的感情,可以说是山西文学艺术园林中的一枝奇葩。她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把社会深层的重大思想生活问题作为写作的重心,而是分外注重人的感情的自然和本真的表露。在山西文学中,镕畅的创作影响远不及张平、蒋韵等作家,但是她的小说创作无疑也为山西小说园圃中增添着奇异、美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问题。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 ,选取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老舍、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等重要作家关于民间文学理论的论述 ,深入研究这些作家民间文学理论观的具体形成、发展及其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在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 ,作家群体是一支异常重要的学术力量 ,尤其是胡适、鲁迅等兼为学者、作家的文化巨匠 ,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 ,又有自己切实的创作实践 ,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着更为独特的价值。系统地总结这些内容 ,对于文学的繁荣发展 ,特别是对于文学理论的多元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雁北作家群是一群有着与"山药蛋派"迥异的艺术禀赋的、独特的、自成系统的文化群体。他们的创作文本中,用"窑言炕语"展现地方民俗,用"原欲书写"揭示残酷生存,营造出粗陋乡景中雁北人民的生活场景,显示出与山西本土文化不同的"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晋绥五作家对中国解放区文学和山西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晋绥五作家相同的文学旨趣与文化倾向:革命型作家的职业特征;文化选择的乡村化基调;文学思想的功利性主张;乡村题材的崛挻性主题;清新、明朗、昂扬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两汉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以及乐府等文化机关的设立,促进了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两汉文学呈现多元的发展态势,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作品的浪漫与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构成壮丽的文学景观。汉代文学和经学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不乏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风气交相辉映,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互为表里。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由繁入简的演变过程,汉代文学思潮亦深受经学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 ,白马湖作家群聚集在白马湖畔 ,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但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 ,也没有鲜明的旗帜 ,他们创作的作品冲淡平和 ,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白马湖作家群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中国现代文学并不缺乏对这些作家的个案研究 ,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的研究。本文从“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轨迹这一角度 ,对白马湖作家群作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慎与明代中期的云南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古代作家,明永乐以后才逐渐形成群体。嘉靖间,杨慎因议大礼遭贬谪充军云南,居滇三十余年,因其才学和影响,对云南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平的叙事风范 ,在“晋军后”时代的山西作家群里 ,最具“主旋律”特色 ,这一点 ,秉承了“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紧扣时代脉搏 ,为百姓立言的创作品格 ;同时 ,他的叙事 ,在同代山西作家群里 ,又最富激情个性 ,这一点 ,与老一辈和同辈山西作家风格迥异。两点的结合 ,构成张平叙事风范突出的美学特征———追求阳刚美、崇高美。这种美学特征的追求 ,植根于黄土文明的腹地文化 ,在后现代文化的不断浸染中 ,凸显着“抵制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藏族当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凸现"路"意象,富含文化身份的寻找与建构,人生命运与抉择,传统与现代的纠结,民族、国家的发展走向等多方面象征意蕴。充分表明当代藏族作家群体面对多重外来文化的冲击,有意识地对人生、文化、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进行思考与探索,已经形成典型的"探路"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过程中,作家是一个主要群体。中国现代作家中的许多人,青年时代负笈东瀛,早年的留日经历,使他们对日本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爱恨交织的情感基调。9.18事变和1.28事变,中日两国进入局部战争状态,迫使作家们面临艰难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形成了以邹韬奋为代表的激进派、以胡适及其《独立评论》派同仁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分野,鲁迅、蔡元培、周作人等也持有理性的态度,不断告诫中国的年轻人保持冷静。同时,巴金、陶亢德等人数度警告日本人。到了1935年之后,随着日本军部势力的步步紧逼,不论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认识到中日大战已然无法避免,中国现代作家的主流层面,经历了由惋惜到决裂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中国现代作家的对日认识,是爱恨交织、惋惜、再到决裂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建国40多年来,我国蒙古族当代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了一个用蒙汉两种文字创作的多梯队的作家群,老中青几代作家汇合成为颇为可观的当代蒙古族作家群体。按照他们带着自己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佳作进入我国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队伍的时间状况,可以分为老(建国初期)、中(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青(七八十年代)三个梯队。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定林寺编定经藏的经历,使其产生了深刻的编辑思想,这些思想全面反映在《文心雕龙》这部国学经典中。刘勰的编辑思想与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相较,明显克服了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零散、随意的不足,已经形成较为详备的编辑理论体系。同时,刘勰的编辑思想不仅蕴含着西方古典编纂理念中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具进步性和科学性。刘勰的编辑理论对编辑学学科建设及高校学报编辑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俄国民粹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民粹派文学,伴随革命浪潮传入中国。该思潮对文学研究会的活动状况、口号、翻译、创作等方面,以及中国乡土文学形成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乡土作家群体初期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出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保卫人祖山》是由山西作家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大型抗战题材电影,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它不仅继承了抗战电影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这部电影一改过去同类影片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立足山西本土特色,在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和影像表达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新潮编辑”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助推力.它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时代原因和历史背景;它发掘、培植了一批文学新生力量;它和“新潮作家”、“新潮批评家”一同促进了文学形式变革的完成并影响了先锋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