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开无声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相似文献   

2.
寺院讲唱主要由经师和唱导师担任,他们互相配合,以转读和唱导为讲经化俗的手段。僧讲和尼讲对举,侧重于讲经者身份性别的差异;而僧讲和俗讲并提,则意味着讲经内容和听讲对象的差异。面对俗众的讲经,以通俗故事为讲唱主体,以劝输寺资为讲唱目的。这种俗讲源于寺院传统的唱导,俗讲僧尊为法师,俗讲在唐时因帝王的支持而发展到鼎盛。俗讲技艺由寺院走向民间,成为民间转变,终又进入宫廷,受众遍布唐五代时中土社会的各个阶层。  相似文献   

3.
暗夜时分     
生命树 某寺院有两棵树,一棵是高大挺拔的银杏,一棵是干朽瘦弱的女贞。它们之间有一根粗黑的单杠,女贞树那端用螺丝和铁箍固定在树干上,银杏这端则直插树中。 平时,这儿虽游人如织,但很少有人注意。直到一块写有“生命树”的牌子挂在银杏上,它才成为寺院的一道风景。 原来,60年代这个寺院曾被接管过,所有的房舍都被改成了囚室,专门关押那些被打倒的人。据说在这儿关押过的人很少有活着出去的,因为这个地方的改造力度比其他地方都严厉。然而,有一个人,他在这儿蹲了12年监狱,却站着出去了,这个人就是这个市的老市长。  相似文献   

4.
金朝咏寺酬僧诗直接反映了佛禅对文学的渗透溶浸。这部分诗作包括三大类型:借题咏寺院及周围环境表达向往净土、崇信佛禅的意识;借题咏寺院及周围环境表达对世事的感触和内心情致的抒发;通过酬僧之作表现文人与方外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禅的向往。它们所体现的佛禅意蕴的深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佛禅对金诗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浙江义乌县人。为徐敬业檄讨武则天失败后,他的下落,传说不一。或云被害;或云自尽;或云出家为僧不知所终。第以出家为僧一说较为普遍。从《潜阳唐夏骆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的记载来看,骆宾王是出家为僧后终老於潜的。  相似文献   

6.
自新世纪以来,甘青地区藏传佛教的研究,在佛教传播发展与民族文化关系、教派及经典、寺院建制、僧传人物、实地调查与文献译介等方面都取得了丰赡的成果。本文对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是禅宗清规的完备期,同时,禅寺的建筑布局也初步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形制.延寿堂作为禅寺中安养病僧的所在,在寺院中具有特殊地位,也是集中展现寺院内部慈善的场所.梳理宋元禅宗清规中有关延寿堂的记载,不仅可发现延寿堂这一慈善性质寮堂在身心两方面照顾病僧的功能,并依此考察出禅寺内部慈善的主要特征,更能探讨出它作为禅寺一部分,实际也是禅寺整个象征体系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寺院里接受了一个年方16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院里剃发后,就变成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沙弥。  相似文献   

9.
《21世纪》2013,(6):69
很多人提起禅茶就以为是寺院的茶,其实这都源于大家对禅茶了解的不全面。禅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茶广义为开启智慧、净化自心、明见佛性、昭示佛理的茶及茶文化。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这个范围。  相似文献   

10.
静与安处     
郭文斌 《社区》2012,(23):24-24
在十分热闹的聚会中,却听到一则安静的故事,一位农民为一家寺院送豆腐.看到和尚们整天在那里静静坐着,很享受的样子,很是好奇。就请求加入进去体会一下,不想刚一坐定。就想起有人若干年前欠他的一笔豆腐款还没收齐,当即起身告退。找人要账。  相似文献   

11.
径山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名山之一,其在宋代成为著名的"五山十剎"寺院之首。宋代也是禅宗人才辈出的时代,四川地区更是涌现出诸多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禅师,其中也不乏曾住持径山的蜀僧。宋代蜀僧与径山之间具有很深的"因缘",同时两者的关系也成为名僧与名刹之间互动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钩沉历史文献及石刻文字发现,契丹辽地寺院有程度不同的“官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在寺院建设上的“官化”因素,诸如存在由契丹皇帝皇后所建、有某种“官化”成分之寺院;或是存在由契丹皇帝赐额并敕修的“官化”特色明显之寺院。二是寺院功能中融入某种特殊的“官化”成分,譬如,因行香饭僧,寺院成为国喜国忌佛教法事活动之场所;因镌石刻经,寺院成为官藏佛教石经制作瘗埋之场所;因僧官挂锡,寺院成为地方佛教管理机构之所在;以及因“奉安”御容、勒石纪功、皇帝驻跸、官客食宿、外使观游、赈灾施钱、囚禁罪臣,等等,佛教寺院成为诸种涉“官事”活动之场所。契丹辽地寺院“官化”现象的出现,是契丹皇帝信佛、崇佛甚至佞佛的一种结果。但契丹辽地寺院的“官化”只涉及部分寺院,所以,寺院的“官化”现象并没有对整体的寺院宗教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多数寺院的宗教自主性和发展的独立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明哲,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常委,山东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青岛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方丈,北京“广济寺”首座等职务。1988年6月6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临青岛湛山寺,为明哲方丈举行盛大的进院典礼。从这一天起,明哲方丈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青岛湛山寺百业待兴的工作上。他首先在寺院建立起良好的道风,如法为律,又恢复了先师倓虚法师的道场,重振宗风。“来者皆是有缘人”,为了接待人世间有缘的芸芸众生的来访,寺院设立了“延寿堂”,令有佛缘的众生可以在湛山寺食宿,并且有机缘与方丈、僧人们进行佛学…  相似文献   

14.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是藏语音译,意为“酸奶宴会”。每年藏历七月初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雪顿节最初为宗教节日,按藏传佛教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为僧人们的夏坐休沐期。在此期间,西藏格鲁派大小寺院的僧人只能在寺院里守持戒律,积德行善。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犯杀生之戒。夏坐  相似文献   

15.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代,超一法师秉持民国佛教新运动学派的僧伽建设思想,提出以寺院为基础培养僧才,复兴佛教,认为净土法门适应佛教发展现状。赴藏求法归来后,超一法师重新思考汉地佛教复兴途径,先后前往十多个省市佛教寺院启建息灾密宗法会,翻译密法经典,讲述显密历史与教理关系,主张内地佛教发展应不分显密、东密与藏密,知见行解,依大乘佛法经教义理圆融无碍,以自证度他之心济世救国。超一法师求法弘法、著译经典的历程表述着他由宗派比争转向显密圆融的理性思考,提出超越佛教地域宗派界限、汉藏佛教兼修共利国族的发展主张。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半字师",还有"一字师""二字师",说来确实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路过杭州清风岭,夜宿古寺,见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江水波光粼粼,不由诗兴大发,在寺院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次日走后感觉"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句欠妥,因  相似文献   

18.
近代学者用"法难"一词概括中国史上重要排佛事件。唐代初年,在佛教与政治出现紧张关系的背景之下,道宣(596-667)多次提出"法难"观。武德时期,有全国范围的限制寺院行动,道宣师徒居住的日严寺也被合并,他产生政治上的压抑感;高宗时期,随着道宣成为长安僧团领袖,历次排佛事件成为道宣争取朝臣同情以及整顿僧团秩序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安远路只是一条不引人注目的、小小的马路。然而坐落在安远路的一座寺院却非常著名,那就是以一尊举世无双的玉佛名闻遐迩的上海玉佛禅寺,上海人习惯把它叫做玉佛寺。觉醒法师就是这座不算太古老的寺院里的主持,也是海内外名刹为数不多的年轻方丈之一。奉命于危急之时,但早已决意“将此身心奉梵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觉醒法师说他永远都忘不了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他像平日一样在真禅法师膝边聆听的谆谆教诲。真禅法师意味深长地问他:佛教在今日世界,已经面临世俗化、商业化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将越来越激…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人多有寄居佛教寺院的经历,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社会习尚。文人或短期寄宿、以寺院为逆旅,或长期寄居、以寺院为习业之所,这一社会现象十分引人瞩目,已有学者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仍可进一步补充。本文认为:寺院在佛教福田观念影响下衍生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停客职能,是文人寄居寺院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唐代寺院的停客功能自唐初到唐末不断强化,可容留文人短期寄宿或长期栖居,并出现寺读这一功能上的变型。文人寄居现象也随之由少到多、终至成为普遍习尚。另外,受唐代寺院经济嬗变的影响,这一停客功能的公益性渐趋消泯,文人寄居出现了从免费到税居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