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略谈建安诗歌的秋冬景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物描写是诗歌达到形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山水诗需要写景,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也往往离不开写景。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景物描写已随处可见,只不过涉笔所及,大多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锺书先生因此曾“窃谓《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管锥篇》第二册613页)。到了楚辞,渐有发展。到了建安,“叙景已冬,日甚一日”(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并出现了中国诗史上第一首通篇写景的作品。此后,经过东晋南朝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人的大力实践,写景诗终于蔚为大观,开启了唐代以后这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六朝文学活动中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同题诗、赋创作现象。同题诗、赋创作兴起于建安,经过两晋的快速发展,至南朝时达到鼎盛。同题创作形式推动了诗与赋的发展,扩大了诗的描写范围,促使赋在篇幅上逐渐缩小,出现了诗、赋在咏物题材上的同咏现象,推动了这一时期咏物文学的发展。至于同题诗赋现象的出现原因,应与当时频繁的文学集团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写景诗是大自然的明镜,生活的牧歌,时代的剪影。它是通过丰满的美的形象来反映自然美和生活本质的。所以,写景诗也应该是诗的重要部类之一。盛唐写景诗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标志着盛唐诗歌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和丰硕成果。盛唐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风光诗又是唐诗天国里的两颗光灿的明星,其中不少名篇不仅是祖国文学的珍贵遗产,而且作为无价环宝早已列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一位杰出的旅游家 ,他怀着对自然山水的极大兴趣 ,在寻幽探秘之中赏悟山川之美 ;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能将自己在旅游中对自然美的细腻而独到的赏悟诗意地表达出来。正是这种旅游体验和山水描写的结合 ,使得他在山水旅游诗的创作中超越了传统的写景诗、行旅诗和游览诗 ,呈现出引人注目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隋炀帝的诗集中有一些好诗,尤其有一些好的写景抒怀诗,这是为当代学界同仁所普遍认识并已着手研究的。在此,笔者拟就炀帝这部分诗的风格略抒一管之见。炀帝的写景抒怀诗有一种共同的风格,这就是清奇。所谓清奇,有清新奇丽两个层面,而在其不同的诗作中有着不同的展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7.
范崇简是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中期最有成就的诗人.综观其全集,描写山川景致、旅途感触的写景纪游诗占了所有诗歌的1/3,其纪游写景诗融山水之情于人生之旅,寓禅佛理思于山水之境,含清新画意于自然诗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颇高的艺术价值.对其纪游写景诗的研究,是了解诗人全部创作风貌的重要密钥.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对词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晚唐诗着意刻划心境 ,笔意婉曲 ,感情深挚 ,特别是对爱情的歌咏 ,给予了词深远影响。第二 ,晚唐写景诗精美而缺乏气势 ,咏物诗偏爱吟咏细小纤柔的事物 ,特别是对女性居住环境的细致描写 ,也构成了与词类似的特征。第三 ,晚唐诗把感伤情调作为一种美自觉地加以追求 ,并配合绮艳的文采 ,构成了一种凄艳的意境美 ,影响了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王维的佛理诗进行了爬梳,认为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纯粹的宣讲佛理为其主要特征,内容涉及到佛家的本体论、认识论及修习方式等等。另一类,则是通过对寺院的游赏、与僧人的往还等来表述他自己对佛理感悟之一得。前一类诗,因其纯粹言理,诗只是作为宗教理念之载体而存在;后一类诗,因加入了自然风物的描写,文学意味与宗教理念相联相融,更具一种风神。同时,本文还指出,前一类诗上承东晋以来的玄言诗、佛理诗;后一类诗则承接谢灵运之山水诗、承继之迹,历历可见,在这种承继当中,王维佛理诗又有其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通感描写初探陈爱璞我国古典诗歌名作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运用了通感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本文试图以古典写景诗为主,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通感描写现象作一约略探讨。通感,就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触、味等)的互相沟通...  相似文献   

11.
在盛唐诗人王维众多的写景诗中,色彩纷呈,但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绿色在其写景诗里显示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波动,倾诉着作者难以名状的的情韵,慰藉着作者倍受尘世煎熬的心灵,同时也使作者获得如水之禅心……总之,其写景诗中的绿色物化着作者本质力量的诸多方面,是作者生命体验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载体。究其写景诗绿色基调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诗歌本是一种咏怀遣兴的文学样式,长于抒情而不长于对人物的描写。但一切文学作品无不以人物为表现中心,诗又何尝例外。叙事诗固不能不在叙事中描绘人物形象;抒情诗重在抒情,亦必同人物相关联,总是直接、间接地描写着人物。但不同的文学样式,描写人物的要求毕竟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诗歌中人物描写的特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写景,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渗透进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人们展示一幅情景交融的风景画。阅读写景类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着眼景点变化,明确写景顺序,留下完整印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一是固定的观察点,这可以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去描写,如从上到  相似文献   

14.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自古以来的山水、田园诗人,都喜欢描写山、水、花、草。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便是描绘田园、山水的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给人以自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诗以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人们评论他的诗,历来也多从写景艺术人手。《诗经》以来,诗歌中的景物,大多数是作为“起兴”的作用,景与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直到汉代,仍然保留这样的格局。陶潜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把景与情的关系融化了。但是,魏晋六朝人在写景之外,往往再直接出面提出这篇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情怀,语言未免直露。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在百花竞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别具一格的,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可与其久负盛誉的山水游记相比美。柳宗元的自然景物诗,大都写在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官之后,坎坷的经历,使他时时举首长吟哀歌,舒泄幽愤。正如茅坤说他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①因此,柳宗元的景物诗,决没有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之  相似文献   

17.
写景是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写景呢?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唐代诗画家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字摩詰)其中“诗中有画”道出了写景的玄机,即写景贵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谈一些写景习作的浅见。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文学喻为社会的镜子,但这决不意味文学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生活。任何一部(或一篇)作品,乃至一首小诗,都会体现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他的爱憎感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样的特色。古人云:“诗言志”。所谓“言志”即指诗人通过作品所表露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有人把这态度概括为“美”和“刺”。据此,则可将诗分为“颂诗”与“刺诗”两种。《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19.
唐诗之妙在于形象思维性强 ,诗句跳跃幅度大 ,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唐人的写景诗由于融入绘画艺术 ,更是别具特色 :通过视点、焦点的不断移动 ,全方位地呈现真实可感的景象 ;在景物描写中 ,巧妙地体现了绘画艺术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关系 ,以求得形象思维中的色彩美 ;在景物描写中充分地表现出绘画艺术的点、线、面的构成美  相似文献   

20.
从西周礼制改革看《诗经.周颂》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诗经·周颂》中有关礼仪的诗篇 ,着重分析了其中创作于西周最早的诗章 ,认为这些诗实际上是在一种仪式中被集体庆祝者唱颂过的祷告诗 ,它们的功能和意义都不能脱离这种礼仪 ;又分析了一些大约创作于西周中期的诗篇 ,认为这些诗描写了一种不同的礼仪 ,即由专职祭师在群众宾客面前进行演唱。从《周颂》的这两种诗中 ,可以看出诗歌表现形式与礼仪表演这种从集体参与到祭师与观众相分离的平行演进 ,即从合唱到诗人与观众相分离。以这种分离为起点 ,中国诗歌从“颂”的领域发展到了真正的文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