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弛 《回族研究》2015,(2):112-116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构建新时期中阿公共外交体系。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公共外交战略应从目前防御性的公共外交转向建设性的公共外交,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化公共外交,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国际环境。未来应从制定统筹全局的战略规划、完善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参与四个方面来推动对我国阿拉伯世界的公共外交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丰富多彩,其部分民间习俗的形成受道教影响较深.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盛会,都反映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影响.论文从宗教学、民族学的学术视野,考察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与道教的关系,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道教色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军博士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一书,紧紧抓住互联网、民族主义等学术热点,紧跟时代脉搏,立基于学术前沿,开拓性地探索了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中国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和中国外交事务的意义。探讨的问题具有前沿性,是一项新的研究议程,它给出的也许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探索和思考。该书兼顾了学术性和实证性,所用语言较为通俗易懂,所列举的实证研究案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无论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对中国外交问题感兴趣的人士而言,该书都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让中国形象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是我国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公共关系学基本知识,着重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的思路,从国家形象宣传的内容、主客体、方式、反馈等角度提出优化国家形象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政治话语中,民族主义有其特定的内涵且整体上是一个贬义词,但中国的民族主义以曲折的方式与各种思潮结合着,并影响着中国外交.文章首先分析了毛泽东时代中国政府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然后以中苏关系为案例来阐释中国外交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竞争共生关系,并对这一竞争共生关系进行理论...  相似文献   

6.
玉皇大帝这个形象广为人知,近代更是成为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诠释演绎的对象,但大多不符合他的固有或者真正面貌.他的早期来源是生产力极其落后的上古初民在对自然界诸多事物无法解释、主导的前提下,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期许.后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道教的文化形成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完美统治者形象.道教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玉皇大帝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7.
王玲 《民族学刊》2014,5(5):40-45,113-114
端午是自先秦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中国节日之一。本文以宋代为样本,从神灵信仰、符箓文化、医药卫生思想、长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探讨道教与端午节俗之间的关系,认为宋代端午节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种关系对节日民俗文化和道教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佛山是青海地区著名的道教名山胜地,风景奇丽,远近闻名,尤其是独特的佛、道宗教文化融合现象更引人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探析,结论是: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的兼容并蓄,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宽容、天人合一之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的诗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丁鹤年与道士唱和酬答的诗文 ,反映他与道士保持着友好关系。丁鹤年充溢道家情趣的诗篇 ,说明他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典故传说较为熟悉 ,对道教的内丹修炼、养生法术颇有兴趣。本文通过丁鹤年的涉道诗篇 ,考察了道教思想对丁鹤年的影响 ,揭示出回族文化人受道教影响的史实。  相似文献   

10.
乡野道教作为流布于乡野间的非宫观、非正统的道教形态,具有突出的俗用性质和亟待建构的研究体系。它表现出“隐而不灭,散而不亡”的特征,在未来将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而传习、衍生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各文化间交流、互动和认同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自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青海河湟地区是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吸收形成互动、互融格局较为典型的区域.本文通过道教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的个案考察,辨析两者在青海地区传承、发展变迁中的各民族文化间互动交流关系建立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2.
藏医学是“佛化”的民族医学,中医学是藏医学的“合理内核”,与道医(中医)同源,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藏医学是兼容并包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文章用比较文献学的方法,以“树喻”为例,论述了藏医和道教关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以“德”、“性”养生为例,论述了藏医中包含着只能从道教角度而不能从中医角度解释的道教养生内涵。提示:研究藏医学,有必要站在佛道兼容的高度。如此,不仅对藏医学本身的研究有益处,对宗教学研究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3.
道教在敦煌崇佛的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敦煌遗书中道教典籍的斋醮、符、论道、社会经济等文书及道教文学作品作了有益的考述。  相似文献   

14.
元代萨都刺《雁门集》中保存有数十首涉道诗,是萨都刺寻访江南道教的历史记录。萨都刺作为东来的回回人,注意了解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他足迹遍及江南道教名山宫观,与道门人士结为方外之友,这反映出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中,不同民族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道教的宗教特质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以及道教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现代意义。首先,对道教中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宗教特质进行阐述,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先驱,是联系中华各民族和海外中华文化圈以及外国道教徒的文化纽带;道教追求现世利益以及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始社会起源一致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其次,道教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民俗紧密结合,是加强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民族融合及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最后,道教理念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啥赤建立后金政权,并展开了与朝鲜的外交交涉.朝鲜在后金政权外交和军事手段的威胁下,被迫采取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行"事大"与"交邻"并重的政策,并建立金、鲜外交关系,从而对东北亚后金、朝鲜和明朝三边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禅宗与中国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禅宗作为一种学说,一种关于物我、佛我关系的学说,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的杂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宏大博深的艺术,是一种既为广泛实践又最具备抽象性以及审美境界的中国艺术.自然它必然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