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充分体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治理,提高治理能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实现乡村善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治理体系,既能够为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和改革取向,也可以通过塑造具有新素质、新思想、新文化、新境界的新型农民,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在乡村治理的概念内涵、涵盖要素、模式机理、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乡村治理概念的内涵界定日臻清晰、乡村治理涵盖的要素越来越多样态、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关注焦点、乡村治理政策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关于乡村治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不断深化等特点,但也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内涵定位欠精准、体制构建欠系统、功能融合待深化等问题。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理论内涵及要素结构、体制构建路径、融合实现机制及效益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农业立法—农村治理—农民纠纷解决”的法治框架观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发现,目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存在着缺乏涉农立法规范、基层治理能力无法应对复杂农村环境、多发农民矛盾冲突急需纠纷解决渠道与协调机制等问题。对此,应从“发展目标+保障底线”两大维度提供规范资源,以“内部法治思维+外部责任化”重塑乡村治理体系的压力与驱动机制,通过“矛调软性机制+智慧司法平台”建设综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6.
秦中春 《管理世界》2020,(2):1-6,16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相似文献   

7.
2021年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即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相较于绝对贫困,现阶段贫困治理更关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相对贫困问题,因而,探索建立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有效对策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对贫困治理对象及治理方式的界定,探索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互动机制,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相对贫困治理融合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冷茂林 《领导科学》2022,(8):115-118
乡村治理智能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乡村治理范式由传统科层化管理变革至智能化治理的重要契机。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治理领域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势必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治理配套政策制度滞后、治理主体职能不清和权责模糊、治理智能化人才缺失、治理智能化技术作恶、技术越位、应用背离初衷等因素,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化解乡村治理智能化带来的风险挑战,须强化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外部引进和内源激发并举,推动人才入乡返乡;限制主体行为,谨防技术越位与作恶;建构绩效评价体系,破解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时代各种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逐渐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切实给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发展红利。“数字技术+治理”的管理方式和数字化公共服务,都为基层行政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成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技术支持。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贵州省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现状,提出数字时代贵州省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以期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数字差距,利用数字技术解决贵州省乡村治理问题,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正逐渐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减贫和乡村发展丰富的实践创新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还较为不足,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足够支撑.基于中国实践总结经验,探究不同时期贫困和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与一般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既有助于增进国际主流学界对贫困和乡村转型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塑城乡关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等重要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产业振兴作为带动人口最多与可持续性最强的益贫模式,应以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最为良好的脱贫平原地区为“牛鼻子”,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长期性与有效性,提升益贫产业的结构效应、扩散效应与带动效应。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脱贫平原地区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分区衔接进行现实考察,将发展现状、主要障碍与衔接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针对性的结论建议:应细化体制机制、强化分类治理、创新衔接方式、提高帮扶效应,加快实现产业振兴的内生可持续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底气。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发展。其中,农村治理逐渐受到重视,农村治理现代化成为主要方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将围绕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正逐渐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减贫和乡村发展丰富的实践创新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还较为不足,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足够支撑.基于中国实践总结经验,探究不同时期贫困和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与一般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既有助于增进国际主流学界对贫困和乡村转型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塑城乡关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等重要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的背景之下,由自治、法治、德治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而村规民约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使其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文章立足于“三治合一”视域,分析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建设的不足,从自治、法治、德治3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实施的制度基础,而要促使目前封闭、排外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就必须以"政经分开"改革为先导,并由此推动中国的农村民主实践由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以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为引领,通过"政经分开"改革以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原则、以社区治理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并推动以生活共同体为范畴的、超越单一行政村为治理单元的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民营资本和许多地方政府对乡村休闲产业高度关注,涌现出多种形态的乡村休闲产业,同时失败案例也不断涌现,因而如何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文以屏南县双溪镇乡村休闲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演化经济视角分析乡村休闲创意产业的形成路径和演化机制。采用实地访谈和文献分析法,从产业聚集的一般性出发,提出屏南县双溪镇乡村休闲创意产业形成的三阶段假说,即单元聚集、界面构建和网络发展,并深入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乡村治理的运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内外,阻碍了我国乡村治理之路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进一步揭示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乡村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价值,但在一些地区,新乡贤的参与遇到了"局外人"困境,身份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对称的状况使得乡村社会对新乡贤的接纳程度有限,新乡贤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制约。根据信息与利益不对称的程度不同,可将新乡贤与乡村社会互动划分为排斥型、合作型和观察型三种类型,其中合作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双边互动状态,也是排斥型与观察型调适的核心方向。为此,新乡贤要主动实施本地化融入,积极获取"局内人"身份;政府要完善和改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各项机制;村干部要营造乡村社会良性氛围,并提升村民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村干部、村民与新乡贤在内的乡村共同体,以多元主体和谐共生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治理是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户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路径,是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科技可以为农户提供发展平台与机会,促进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治价值与技术理性的协同增效。未来,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数字化治理,搭建贫困治理的数字化运作共享框架,完善农户可持续脱贫的数字化治理机制,塑造“生产—服务—市场”的惠农支农政策体系,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农村社会治理有了更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但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念滞后弱化治理效能、组织惰性导致活力不足、机制缺陷减弱治理动能。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应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力;强化共治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融合化;聚焦现实问题,找准农村社会治理着力点;推动机制变革,激发农村社会治理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