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念,是影响通俗小说传播的重要因素,制约或促进着通俗小说的发展。在以诗文为正统、雅文学的传统里,明代通俗小说地位十分卑下,因此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刊刻者、评论者要为通俗小说张目,首先是"尊体"、"正名",论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文体卑下的通俗小说,与史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是鼓吹通俗小说的教化作用,阐释通俗小说的"裨益风教广且大焉的社会功能。再次是着力宣扬通俗小说的消遣、解闷、新听睹、佐谈谐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对社会大众心理愿望的肯定与折射。本文通过从对西方通俗小说诸多类型及其传统母题的分析 ,探讨其对社会大众心理层面的积极影响 ,从而确立通俗小说的社会心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到清代中叶,个性化的密室创作成为通俗小说的主要写作方式,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被引入通俗小说,通俗小说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对自我表现的强调是清代中叶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通俗小说观念的变化与清代中叶文人的境遇和心态有密切的关系,文人小说所抒发的郁结不平之情,同建功立业的迫切感和才华不得施展的无奈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文人小说所言之“志”的用世情怀,是传统儒家理想主义的呈现,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通俗小说创作的勃兴,各地报刊已经发表过不少有关俗文学的讨论文章。有些是探讨新时期通俗文学热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有些是就俗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存在价值予以评估,还有大量对当前通俗小说创作进行评析的文章,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但争议较多,分歧最大的还是对于俗文学的评价问题。笔者认为,对俗文学的褒贬抑扬不同,固然系于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区别,但如果对俗文学的范围、存在价值(包括历史与现实的)及其与雅文学关系在认识上不一致,那么在俗文学的整体评价上也就难于取得共识。因此,愿献刍荛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以web2.0和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中,非专业化的私人传播日益扩大,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职业传播者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概念正在模糊化和彼此消解。这对传播的社会影响肯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者要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环境的特点,把传统优势和网络特征结合起来,在网络传播时代重建自己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的创作语言表现为汉语文言、中文白话和日语等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些通俗小说侧重于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层面现象的揭示与描绘,较少正面附和或反抗殖民当局的时局政策。其中,文言通俗小说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营养两者兼具,日语通俗小说侧重规避政治时局的言情,中文白话通俗小说有着持守汉语与无奈媚日的矛盾性,它们大都具有在日本殖民当局语言暴政压迫下隐性抗争的特点和炎黄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模式化是通俗小说意义自成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也是近年来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近年来通俗小说"模式化"特征集中显示在情节格式和人物造型上。就情节格式而言,近年来通俗小说大都是一种"故事化"的叙述类型;模式化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是类型化和扁平型人物形象的出现,类型化和扁平型人物的根本特性是单纯、明确。所有这些都适应了通俗小说大众化、娱乐性的艺术特质与创作功能。  相似文献   

9.
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真正具有读者群意义上的"大众"群体出现,人们面对强大的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迫切需要心理上的调节、精神上的放松,善解人意的通俗小说也就应运而生。而在现代大众社会中,世俗化的大举入侵之势,使得"乐"从对于"教"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乐"于是有了独立的地位与本体意义,同时也就具备了天然的合理性。优秀的通俗小说总是在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中实现"教化"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是否应该将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纳入现代文学治史的视野 ?从现在看来 ,相当多的学者已经取得了共识。接下来的问题是 ,通俗小说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治史实践中 ,一些学者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 :在文学史著作中 ,新文学是主要组成部分 ,而通俗小说则以个别章节的形式做一些实质上是补充性的工作。这种局面的背后隐含着一种尴尬。历史的事实是 ,尽管说通俗小说在实际创作数目上占据半壁江山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多年来研究者一直对它们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现在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对通俗小说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但要想…  相似文献   

11.
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业余”的,是传统的带有人格修养自我完善的一种载体,所以也是“自娱”的。民间艺术活动中相同一部分是职业艺术家所为,从社会画师到说书艺人、戏剧班子,他们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的一切艺术活动为“娱人”而出售的对象总是要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体现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念”,当然也就在艺术活动中反映出一种审美的意趣倾向。在文人士大夫审美观念中往往认为是“粗俗”的东西,却反而会被他们奉为神往的目标。由于中国历史上文盲充斥,“高雅”的文人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观念远不及后者对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12.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永葳 《南都学坛》2011,31(3):39-42
搜奇志异是古代小说的一个特征,从文言的志怪志人小说到白话的通俗演义,无不追求"奇"的效果。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追求"怪奇"之事到推崇"平奇"之事,继而从追求"事奇"转而崇尚"文奇",由肯定"文奇"进而称赞作者"人奇"。在以往对小说尚奇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多只注意"事奇"层面由"怪奇"到"平奇"的审美转变,而对于"文奇"和"人奇"则较少关注,实际上,"事奇"、"文奇"和"人奇"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尚奇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逻辑层面,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且都受到晚明文坛崇真尚奇的文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悬念的普遍运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小说中包含着不同类型的悬念,而不同类型的悬念往往又跟不同的叙事技巧与叙事效果相联系。本文对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设置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近些年受到广大读者的特别瞩目,一方面的原因是其作品反映的题材是别的作家不曾触及或极少触及的,他的作品大多展现的是撤离到台湾的大陆人那种失根的无奈,表现出一种人世沧桑的苍凉感;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与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代表作《游园惊梦》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国兴起了盗墓小说热,而在中国小说初创的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就有大量与掘墓有关的小说。二者竟然有很多相同点,都与民间道教有关,都与白日梦的心理机制有关,都有有民间色彩的叙述者。在纯小说读者流失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岭南晚清民间小说作家邵彬儒在其说书基础上编撰而成的通俗短篇小说集《俗话倾谈》为研究对象,从体制、叙事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该书的文体形态,认为《俗话倾谈》虽为通俗短篇小说,却具有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体现了晚清时期通俗短篇小说文体积极吸收文言小说文体的因子以求新变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武侠小说的兴盛为特征的香港通俗文学,得之于港人的游戏心态与消遣心理.而金庸等大众文学家在对大众艺术消费心态有所迎合的同时,又别有一番超越大众文化、追求高雅艺术品味的努力,包括不无卖弄之嫌的诗词歌赋的穿插,更包括中国古代经典意境与西方现代审美笔法的成功化入.这就既适应了现代人的阅读心理,又促使作品内容趋向了对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