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中叶吹腔的兴起,给剧坛带来深刻的影响。考索吹腔的源流,发现我国南北存在两种吹腔:一为秦吹腔,一为安庆吹腔,二者在南方有融合的趋势。安徽伶人以吹腔为主,融合梆子腔创立高拨子,形成二簧腔;江西伶人以西秦腔为主,融合吹腔创立二凡调,形成宜黄腔。二簧腔、宜黄腔皆是吹腔向板腔体二黄腔演进的过渡声腔形态。考察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清代戏曲声腔演进的轨迹,尤其是探明二黄腔的形成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2.
<正> 西皮腔已被公认为由梆子腔脱化而来。《中国音乐词典》所说:“西皮腔,一般认为源出于梆子腔。山、陕梆子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演变为襄阳调,后称湖广腔,又称西皮。”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指出:“京剧的西皮调,一般人皆知其源出秦腔(同州梆子),但不易说明其衍变过程,而云南戏则仍作襄阳调,其唱腔有秦腔味,而与西皮调实大同小异。据此,就可以使我们知道,京剧的西皮是来自湖北楚调(汉戏),楚调的西皮则系由襄  相似文献   

3.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非遗"剧种汉调桄桄的戏曲音乐特性表现在唱腔、曲牌、打击乐、表情音调和念白腔调五个方面。与中路秦腔比较可以看出,汉调桄桄以秦腔的板腔体式作为自己的基本戏曲音乐框架,但在具体表演中又广泛吸收了陕南汉中当地民间音乐元素,从而以柔和质朴悠扬婉转的音乐个性显示出内在刚劲激越的秦腔风骨。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音乐的角度看,声腔是其主体,因此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必先研究声腔发展史.在明、清时期,多种戏曲声腔的兴起、衍变和流传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对明、清两代戏曲四大声腔的流传及其衍变详细的梳理和考证,以期对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源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江湖十八本”是对各剧种优秀传统剧目的泛称,也是考察剧种源流的重要线索之一。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而非“十八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陕西历史上存在过两个不同声腔的秦腔:皮黄腔系秦腔和梆子腔系秦腔,前者即汉调二簧,它是西皮和二簧的合体,至迟在康熙年间即已传入广西。粤剧发源于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论昆山腔     
昆山腔是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早在元末,昆山千灯(墩)的声腔家顾坚把流行于昆山各地的民歌、小调、山歌汇收起来进行加工,使它们更加适应于歌唱南戏,终于在明初取得了“昆山腔”的“冠名”权。昆山腔的演唱分二种,一种是散曲形式,如唐寅、祝允明等均是著名的散曲家,他们创作的部分散曲就用昆山腔演唱过;另一种成为了南戏声腔,吴中著名的南戏作家如陆天池、郑若庸等,他们的作品多曾用昆山腔演唱过。据考用昆山腔演唱过的南戏作品在魏良辅创研的昆曲问世之前,已多达30种。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电影《周仁回府》进行对外译介研究,探究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电影英译应具备哪些特征,为秦腔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清代剧坛"花雅之争"的重要结果之一是中国戏曲音乐体制由曲牌体独擅天下转变为以板腔体结构占据主导,戏曲音乐完成了两大曲体的过渡与交接,中国戏曲由此进入现代化发展历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南北曲包含板腔变化的曲牌联套音乐体制,清代京腔带有过渡痕迹的曲牌、板腔兼用体制,清代秦腔成熟的板腔变化音乐体制,及民间小戏逆向发展的音乐体制演变路径,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中国戏曲音乐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虽然带着统治阶层精神特征的大一统文化精神渐渐失去了凝聚力,但地域性的民间文化却很快兴盛起来。在戏曲领域,受到社会上层欣赏与扶持的昆腔因不断“雅化”而衰落了,而带着民间乡土俚俗气息的“乱弹”诸腔即地方戏,虽屡受禁抑却发展起来。在这个动荡的世纪里,中国戏曲的文化主体发生了转移:由古典戏曲时代的戏剧文学主体转向近代地方戏时代的声腔表演艺术主体。以梆子腔的繁荣为主要标志,宣告了古典戏曲时代的结束,从而开始了中国戏曲史上的近代地方戏时代。  相似文献   

11.
西北戏曲的"龙头"秦腔与同地起源的"眉户"等诸多小剧种的定位模糊,秦腔一直担当着"以腔代剧"的角色,包含了"眉户"等不同声腔的剧种。与秦腔称谓并行的"秦剧"称谓早已存在,无论从剧种、声腔源流衍进趋势还是当代文化价值取向看,"秦剧"应该得到承认。重构"秦剧体系"既是对古老秦腔与诸多秦地小剧种的地位的肯定,又是应对流行文化冲击和多元化艺术挑战的一项理智选择。"秦剧体系"应是以秦腔为主的多声腔并存机制,借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的剧种分法,"秦剧"应包含"腔(含秦腔、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皮黄腔(汉调二黄)等)、曲(含眉户、东、西府曲子等)、调(含陕南越调、西秦"咙咚调"、陇东调、劝善调等)、歌(含秧歌剧、陕北民歌剧等)、戏(含线胡戏、弦子戏、跳戏等)"不同剧种。  相似文献   

12.
正秦腔是北京早期对梆子腔的统称,不是指现在的陕西秦腔。梆子腔流传到那里就与当地语音交融,产生出不同支派。北路山西梆子是山陕老腔一支,清初传到门头沟、房山一带又成为一个支派。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而腔调表演自有一种鲜明特色,乡民们称之为——山梆子。而北京城区的河北梆子虽徒有"京梆子"之名却不能脱离老腔,它与京西的"山梆子"遥相呼应,虽然远祖相同却又不是同一近支。山梆子的百年兴衰在戏曲史上竟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3.
新声昆山腔的形成是一个延续二百余年的演化过程,而魏良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他所领导的昆山腔改革大致包含以下四项内涵以苏州语音为基准,制定声腔格律规范;雅化声腔曲调,丰富演唱技巧;融合南北声腔,同时保持二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建立并逐步完善昆曲场面.  相似文献   

14.
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戏曲史家通常认为浙江温州(永嘉)是宋元南戏的故乡,在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上,温州有其特殊地位。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后,很快就传播到浙江各地及邻近的江苏、福建许多地区,并且出现了以这些地方为名的各种声腔,其中最早的是海盐腔。海盐腔滥觞于宋末而盛行于明代嘉隆以前,一度成为一切南唱的代表。昆山腔崛起以后,海盐腔仍在各地上演。现在“永嘉昆腔”中称为“九搭头”的各类早期南曲曲牌.可能就是海盐腔的遗音。与“永嘉昆剧”相类似的,尚有浙西金华一带的义乌“草昆”、浙东台州一带的“黄岩昆”及浙东、浙西“三合班”里的一些早期南曲曲牌腔。  相似文献   

15.
秦腔由于早期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对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明代万历年间的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应是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它不仅出现了“西秦腔二犯”一词,又提供了秦腔板腔体形成的原始样式,它使用的七言句式是秦腔板腔体产生的直接证据,它通俗的剧情和民间化的表达方式,是秦腔产生于民间的重要佐证,勾勒了中国戏曲由曲联体向板腔体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世纪初陕西易俗社改良的秦腔广泛流传之前,甘肃秦腔因其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被人称为"甘肃派"、"老秦腔"。时至今日,这种几乎已经成为绝响的戏曲艺术,曾一度被人误认为陕西秦腔的发展和传承。然而实际上,这一戏曲样式,源自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曲种——西秦腔。西秦腔是古代曲子戏向板腔体过渡的一个剧种,而甘肃秦腔则是由西秦腔演变传承而来的甘肃本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7.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秦腔也称“乱弹”,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秦腔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故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相似文献   

18.
论昆山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山腔是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早在元末,昆山千灯(墩)的声腔家顾坚把流行于昆山各地的民歌、小调、山歌汇收起来进行加工,使它们更加适应于歌唱南戏,终于在明初取得了"昆山腔"的"冠名"权.昆山腔的演唱分二种,一种是散曲形式,如唐寅、祝允明等均是著名的散曲家,他们创作的部分散曲就用昆山腔演唱过;另一种成为了南戏声腔,吴中著名的南戏作家如陆天池、郑若庸等,他们的作品多曾用昆山腔演唱过.据考用昆山腔演唱过的南戏作品在魏良辅创研的昆曲问世之前,已多迭30种.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在江西形成的戏曲声腔,除去早先的弋阳腔,还有后起的宜黄腔也是负有盛名的。清代乾隆间,这种宜黄腔,在北京能与著名的弋阳腔、秦腔并肩媲美[1]。因此,宜黄腔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对于探索“二黄”声腔起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宜黄戏音乐风格独特,音乐形态古老,因此对传统的宜黄戏曲音乐特色进行深入的探析,把宜黄戏中的唱腔、曲牌、打击乐,分别进行调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研究传统戏种,发展戏曲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东位于关中东部,是中国戏曲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地方戏剧种之多居陕西之首。除秦腔之外,秦东地方戏主要剧种有同州梆子、迷胡、碗碗腔、阿宫腔、道情、线腔戏、老腔、秧歌剧、跳戏和花鼓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