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雄 《学术论坛》2004,(6):125-129
论敦煌文学而不论先唐文学、不论敦煌文学中的传世文学,且以俗文学为主并兼及不少非文学作品是欠妥的。论敦煌文学不能脱离中国文学的大框架。敦煌文学的内容应包括敦煌先唐文学和见于敦煌的唐宋传世文学作品,要严格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之辨。敦煌文学分类不应以俗文学为主,而应首先区分传统文学与俗文学两大类,各类再以文学形式分文、诗、赋、词、讲唱等类,此外,应注意唐宋主流文学与敦煌地方文学之别。  相似文献   

2.
伏俊琏 《学术研究》2022,(3):168-176+2
“敦煌文学”包括敦煌出土的5到11世纪以写本形式保存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敦煌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变文、俗赋、白话诗、曲子词等新的文学品种,填补了文学史的某些空白。敦煌文学为解决文学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例如文学的起源和生成问题、宋词的源头问题等,都可以通过敦煌文学得以重新阐述。敦煌文学为早期中国文学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方式,尤其是文本的结集问题,可以更为真实地再现中古文学的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3.
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君 《中州学刊》2002,(6):45-52
敦煌曲子词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多注意它与西北地域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方音、方言的角度去证实它为西北本土作品,较为忽略其中保存的中原作品,也忽略了它与中原文化的复杂关系。今存敦煌曲子词写本中既有唐昭宗李晔与李嗣周、韩建君臣的唱和之作,还有花间词人温庭筠和欧阳炯的作品。《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所反映的内容、描述的情境和刻画的形象都可说明它们是中原文人的词作。敦煌曲子词所用词调四十五个,其中三十八个即为盛唐京都教坊习用的曲名。敦煌曲子词很大部分的词调来自中原的事实,更有力的说明了这唐五代早期的新体音乐文学形式——曲子词绝非敦煌的特产。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使中原的新体文学形式即词调在此与河西本土、西域、中亚、印度音乐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因子。此种文化现象表明敦煌曲子词所代表的河西地区燕乐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陲的神奇沃土,它不仅始终保持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也保持了与中原文化的同步发展。敦煌曲子词中的中原作品,不仅是以罕见的写本出现,而且绝大部分是现中原不存有的早期词作,因此可谓弥足珍贵,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彬彬 《江汉论坛》2005,(1):119-121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5.
谭桂林 《江汉论坛》2005,(1):117-119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怡 《江汉论坛》2005,(1):112-115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7.
何锡章 《江汉论坛》2005,(1):115-117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8.
杨洪承 《江汉论坛》2005,(1):110-112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9,(6)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把握中西古今关系这一命题贯穿了百年中国现代史,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从政治学、哲学、文学、历史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任剑涛先生认为,风雷激荡的"五四"彻底终结了帝制复辟图谋,从根本上拯救了现代共和,并宣告了共和才是中国现代建国的政治理想与现实路径;陈卫平先生辨析了"五四"与全盘反传统、建设中国文化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方面的关系,以期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重建"五四"叙事;谭好哲先生提出,五四"文学革命"确立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生论"文学观,奠定了中国现代性新文学直面现实人生,注重人生改造、人性解放、精神启蒙的优秀传统,反思和总结中国文学的百年历程,必须重视"人生论"文学观及其人道主义思想内核的精神启蒙价值和文学范式意义;方朝晖先生将中国文化心理特征概括为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团体主义,认为中国的现代性迄今仍没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了解不够深刻;魏建先生以《女神》为例,通过这部最能体现"五四"抒情文学创作实绩之代表作的研究,总结了"五四"文学研究的历史教训;刘悦笛先生从世界文明的大脉络当中重新审视"五四",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启蒙",在结合本土传统后,可以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六篇笔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为肯定"五四"的价值,提供了新的向度与新的思考,对于相关研究将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项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文学、语言学、文献学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以对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享誉国际学坛.项先生在敦煌语言文学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恢复文献真貌、诠释文献真意两个方面.他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治学特点既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相当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一、对敦煌文学的理论与宏观概括 追寻颜廷亮先生的文学、文化理论探索之路,我们以他对敦煌文学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敦煌文学是敦煌学领域里最早开展研究的学科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第一流的中国文学史家,几乎没有人不涉足敦煌文学.他们推出了一大批敦煌文学的奠基经典之作,筚路蓝缕,影响极为深远.但是,由于这批学者主要是就随时得到的材料进行移录校勘和整理,在理论的探讨和宏观把握方面显得不足.颜廷亮先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涉足敦煌文学研究的,这个时候,敦煌文学研究的积累已相当丰厚,敦煌遗书的精华部分大都已经公布(通过图版或缩微照片),这为他从更高的层面研究敦煌文学提供了客观条件.由于颜先生对中国文学从古代到近代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学嬗变做过深入探讨,近代学术大师受西学的影响而从学理和历时变迁方面研究文学的治学方法对他影响至深,所以他研究敦煌文学就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和宏观的探讨,而这正是百年敦煌文学研究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以性别理论为切入口,以本土文化为立场,以传统美学脉络为线索,孙康宜对明清女性文学进行了再考察。其研究为文学史的再书写提供了新的视野。孙康宜对明清女性作品进行细读,总结出三种典型的美学特质:"清""孤寒"以及"阳刚与阴柔",藉此探寻明清女性作品中所延续的传统美学内涵,从而探究明清女性文学如何延续并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参与文学史的生成。通过上述研究路径,可为理解"文学史再书写"提供一种美学价值把握,将他者理论与本土文化基因相结合,重新审视文学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是社会各行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有剩余人力物力投入并发展其他行业,然而社会文化对处于基础生产链的农民却充满了贬斥,这种贬斥广泛体现在语言、文学、文化作品中.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作品,尤其是针对那些充满了负面农民形象的作品,要提倡批判地阅读,提倡反思意识,为传统作品解毒,同时更要防止滋生新的他者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以文学网站为载体的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目前文学网站上作品分类情况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编辑分类标准和方法,给文学作品类型界定?读者检索阅读?编辑分类加工?网站建设等都带来不便?鉴于此,对主要文学网站作品编辑分类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网络文学作品有序分类和文学网站编辑建设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型与网络文学的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的失落已是不争的真实 ,文学失落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型理论出发 ,认为传统的以真理代言人自居的 (严肃 )文学没落势在必然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学艺术 ,互联网的出现使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如虎添翼 ,也为新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 ,随着互联网发展成为主流媒体时代到来 ,具备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网络文学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未来时代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16.
传统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大多纯粹从文学角度出发,按照年代顺序或文学流派来讲解,对文学作品中不同作家对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中的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描述、分析不够;其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遵循“跨学科”理论原则,从“法律与文学”、“经济与文学”、“风景与文学”等视角重新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分类讲解,这有利于学生学科视野的扩展,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文章以“法律与文学”为例,选择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屠场》(The Jungle)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ton)的《中国佬》(China Men)为教学的实践内容,同时探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为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学中的诗歌作品约有两千首左右 ,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敦煌诗人文士之作 ;二、敦煌释氏佛徒之作 ;三、敦煌民间诗歌 ;四、中原诗人佚存之作。敦煌文学中的赋体作品 ,今知共有 12篇 ,按其内容亦大致可分为四类 :赋写历史人物故事之作 ;抒发性灵、敷陈娱情之作 ;排比物象 ,铺采景致之作 ;序事述行、醒人劝世之作。本文分类对每篇 (题 )作品之内容和作者作了题注 ,既有宏观的概括 ,又有微观的考释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学的价值及概念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遗书中的文学文献,以其所包涵的经典文学、宗教文学、中原文学、教育文学、底层文学、应用文学、乡土文学七个层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畛域,从而展示的是一种人类社会在进入到一定文明阶段后,社会文学活动理应具备的、然而又因资料的乏匮,难以在历史生活的描述中得到实证的发生、发展的必然轨迹.因此,其体现的文学史料价值,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仅对于了解一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社会聚落文学发展状况具有典型意义;对于认识人类社会文学活动的某些历史规律,更有着无以替代的文化标本价值.正是基于这一论点,文章对以这批文学文献发现地命名的文学畛域的概念内涵,亦作了新的界定,认为所谓"敦煌文学",理应包括敦煌遗书中所有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敦煌哲学是以敦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学科。文章认为,敦煌文化和敦煌学研究的内在逻辑,敦煌哲学学术研究及未来发展需要决定了敦煌哲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必要性。敦煌哲学的学科体系建构要围绕什么是敦煌哲学,怎样发展敦煌哲学展开,并提出建立中国敦煌哲学、敦煌外国哲学、敦煌逻辑学、敦煌伦理学、敦煌美学、敦煌宗教学和敦煌科技哲学等分支学科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戴莹莹 《天府新论》2022,(1):封二-封三
川大的敦煌学研究,是由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项楚先生开创的。项楚,1940年出生,浙江永嘉县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2017),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先生熟读四部典籍,深谙佛教藏经,立足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以敦煌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融文学、语言、历史、宗教为一体,形成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学范式,开创了中国语言文学、敦煌文学、俗文学、俗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先生在敦煌语言文学等领域焚膏继晷、殚精竭虑,以对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享誉国际学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