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得到具体的规定,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因为,一切人对现实的反映,都是以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为中介的。当现实客体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外在于主体的独立自在之物,还不是人的对象。同样,主体也还是没有与现实客体发生关系的、没有得到具体规定的、抽象的主体。只有当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种属性被人所认识、需要和改造,亦即形成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客体的一定方面和属性才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主体的一定状态才成为特定的反映主体。审美作为特殊的人对现实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客体应包括主体以各种认识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经验的与超经验的等)加以把握或试图把握的一切事物以及宇宙总体,而不仅仅是现实地进入人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内的事物。根据这一对客体的界定,文章把客体区分为属人客体和意向客体两类。前者是主体现实认识到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二重性的事物;后者则是主体以猜测、想象、思辨等方式把握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抽象性、推测性和范导性等本质特性。最后文章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的主体性韩淑华目前哲学界对主体众说纷坛。我认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同客体的关系中来展示自己,是某种行为的主要发出者。所以,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个体或...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发挥耿立军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为主体所特有的性质和功能。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把它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优越性,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文学批评是针对文学现象的评说,它同文学创作同样古老.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分析总结,同时又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存在.文学批评有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等几种基本类型.批评理念的变化、批评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同一文学作品运用不同批评方法亦会得出不同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等哲学认识论著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列宁的认识论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主体和客体,基本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列宁的认识论就是以主客体及其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界说 对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的界说,列宁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等光辉思想,而且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关于主体范畴,列宁提出了“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容体之间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之外,还有价值关系。价值关系的实质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追求价值是历史主体实践和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它调节着人们的各种活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体现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文章从历史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论述了历史主体能动性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天与人、客体与主体、自然与精神,本来是对立的两极,但是在中华和合文化格局中,都达到了合一,并由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出中华早期思想文中其他观念、形态,引申出政治、伦理、价值、审美等理想结构。因此,天人合一正是中华和合文化中的一个中轴结构,其他观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中轴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同于非审美活动的主体,根本性质在于:作家是对世界进行审美掌握的特殊的精神生产者。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创作的其他一些因素都必须与作家的审美机制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作家与其他艺术家相比,具有不同的“秉赋”,这与彼此间不同的素质有关,也与彼此所用的媒介和手段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充分尊重和发挥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以利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实质所在。 一、《决议》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这表明人既是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又是客体(为客观环境改造的对象)。人既有主  相似文献   

14.
戚杰强  代晓丽 《创新》2015,9(1):67-70
认识不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包括主体对主观世界的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是认识的影响因素。信仰是一种认识活动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同时还是一种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态度,终究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范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主体与客体在中介影响下相互统一的过程。主体、客体和中介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发展及价值实现统一的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的人的学说,为探索人的问题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方法。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是人的问题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着有关维度的缺失以及没有自觉地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内在地统一起来系统地加以考察这样两个问题。自觉地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按其内在的统一性加以系统地研究,都将会使人们对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在实践中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统一起来,无论对人的发展还是对人的价值的实现都将是十分有利的。比较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哲学反思方法是研究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的统一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验的艺术想象理论集中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的《神思》篇中,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刘辩文艺思想中那种强烈而自觉的主体意识,并且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体性文艺理论以对人的现实关怀为基点,以创作自由为手段,以对人的既在状态的超越为目的,体现着一种入本的信念和理性精神,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人们所倡导。但中西文论各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各自不同的主体意识,对它们加以比较、研究、借鉴,对我们的文论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刘辎的艺术想象理论中,我们看到他以“虚静”说把审美、艺术活动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17.
美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其复杂,在美学界,至今仍是众家纷芸,其说不一;论其简单,丑的反面就是美,或者说美的反面就是丑。就美感而言,审美主体认为美的不再认为是丑;反之,审美主体认为是丑的不会使其感到美。美与丑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并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之中。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审美客体的具体属性,又并非全部决定于审美客体。这取决于人们对于美的感性认识、理解程度等诸方面因素,即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美是人们审美体验中的具体现象,是一种物象在人的审美视觉中的反映。产生这种反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共同的审美心理以及个人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之外,还有客观的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感染力。关于美,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还是主观的、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统一的等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无不是在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所产生的力和力的作用。这是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吴宁  田伟宏 《探求》2004,20(1):65-67,41
非理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能力,不仅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相关,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在研究主体方面,激情是其进行研究的动力,信念是其进行研究的保证,而直觉、灵感和体悟等则是其进行创造的重要途径;在研究客体方面,人及其活动的非理性特点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和视角;在研究方法方面,客体特点不仅决定了非理性方法的必要性,而且一些非理性方法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其独特的积极性;在研究成果方面,蕴含适度的非理性成分,不仅能增强其个性与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形象体系总体内涵,即通过人性的异化与复归,使人获得自我实现,使人的非自身复归为自身,把人应有的全面情感归还给人占有。这一总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把不自由的人还原为自由的人;2.把不全面的人还原为全面的人;3.把不自觉的人变为自觉的人。上述三个方面的立体的多维交织,构成了多层次的审美主体建构,形成了有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重侧面效应的审美本体。  相似文献   

20.
在“主体—技术手段—客体”系统范围内,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是作用于客体的能动性的源泉。主体包括个体、社会集团和社会。社会作为主体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的;个体作为主体是以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客体则是包括在主体的生产活动中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被描述为人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不是某种仅仅与主体有关的东西;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生产活动的主观方面在最一般的形式上表现为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