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丽 《炎黄世界》2009,(1):49-49
2008年6月25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对内阁进行了改组。原国际贸易部长戴维·埃默森正式出任加拿大外交部长。埃默森的妻子是一名华裔,他本人与加拿大的华裔关系密切。由于与中国政府交往甚多,埃默森还被公认为“中国通”。分析人士认为,埃默森出任外长百丁胄巨会使加中关系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2.
她创办的中文报纸,在中加两国之间传递华人心声,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她在金融危机的寒冬,向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捐赠5000套演出服,为中国人赢得了真诚的感谢和尊重;她帮助儿子在国内开展慈善助残事业,教孩子拥有一份爱心,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她就是“2010加拿大十大杰出华裔女性”之一,加拿大《中华时报》社社长、华裔慈善家——庞燕。  相似文献   

3.
魏全凤 《现代妇女》2010,(8):99-102
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指20世纪60-70年代出生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刘绮芬、刘恺悌、张岚、伍美琴、邱静瑜、黄锦莲、拉丽莎·赖和何舜廉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她们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以及知识积淀,对华裔身份认同进行着独特的思考:刘绮芬的自我书写,刘恺悌的意识流幻想,张岚的追寻原乡,伍美琴的协商对话,邱静瑜的边缘宽容,黄锦莲的文化沟通,拉丽莎·赖的神话重写,何舜廉的童话重写,体现出身在边缘的华裔不断超越、升华的身份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铁军 《职业时空》2005,(17):22-24
从1981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从大陆、香港和台湾抵达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有35400人。华裔加拿大人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万,成为该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拥有大学学历,这个比例是加拿大当地人的两倍。这使加拿大成了除两岸三地之外华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人才之集中可以同旧金山和纽约相比。  相似文献   

5.
从1981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从大陆、香港和台湾抵达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有35400人.华裔加拿大人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万,成为该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拥有大学学历,这个比例是加拿大当地人的两倍.这使加拿大成了除两岸三地之外华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人才之集中可以同旧金山和纽约相比.  相似文献   

6.
李友彤常说自己代表着一个“混合体”。她出生在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是位美籍华裔;而她的职业背景也丰富多样,艺术家、导师、设计师、吹玻璃技师,每一个角色的意义都不同。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8日,广东江门市中心医院举行建院100周年活动,该院第一位华人女院长张肖白修女的出生地一一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将这天定为“张肖白日”,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华裔医生。  相似文献   

8.
1962年出生于上海的傅国华,现在在加拿大籍华裔建筑师,在上海主政一个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对生他养他的上海,傅国华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这种情感的表露形式,就是他对“新海派住宅风格”的潜心探索。  相似文献   

9.
国际和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职业分类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令萍 《职业》2001,(1):45-46
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腾飞,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分类工作,分别建立和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分类体系或职业分类词典。国际劳工组织也积极推动职业分类工作的开展。这里对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我国台湾省的职业分类作一概要介绍。 一、《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为了给不同国家的职业分类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基础标准,以便在国际间进行有关职业资料的比较与交流,1949年在国际劳工组织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劳动统…  相似文献   

10.
“孤独”“无助”“难以适应当地生活”,这绝非是所有的华裔老人的生活写照.相反,不少人或奋发有为再续事业辉煌,或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享受生命的宁静与安详,他们的生活也很精彩. 曾在维多利亚大学地理系任教35年的黎全恩在退休之后一头扎进加拿大华埠史研究中,完成了自己年轻时未竟的梦想.北美唐人街的大街小巷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维多利亚最古老的唐人街也因为他的努力才得以保留,他所撰的学术巨著《加拿大华侨移民史》一出版就引起了海内外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发展,对华裔文学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不断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众多杰出的华裔女性作家脱颖而出,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前瞻华裔女性文学在未来的蓬勃发展,以及未来华裔女性文学在美国乃至整个文学界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正"相爱容易相处难,结婚容易守婚难"。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离婚率,很多人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人从小就没接触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我们不知身为父亲和母亲,究竟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又该如何处理与伴侣的关系。一位在加拿大生活的华裔母亲讲述了她女儿参加学校"baby project"(育儿项目),和一个男同学共同抚养一枚鸡  相似文献   

13.
华裔美国文化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三十多年的文化历史。这三十多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不断地被研究就探讨,华裔美国文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纵览华裔美国小说的深入研究,"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典型母题不断地被展现在世人的研究实现中。这些母题包含与表现了了华裔美国人这些特殊群体的族裔生活,他们的迁徙,他们的离合,是适者生存的理念与时代文化的产物,这些母题有着特别而固有的文学艺术理念,为我们研究华裔美国小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文化依据。对于这些典型的母题,我们不仅了解华裔这类特殊人群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经历,而且对我们在国际化文学研究中所应持有的文化视角与文化立场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声告白》是当代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华裔詹姆斯与白人姑娘玛丽琳成立的跨种族家庭中三代人的故事,家庭成员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出现了认同危机,导致了家庭悲剧的发生。从族裔理论、人格角色分析的视角剖析身份认同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得出结论:华裔家庭生活在文化夹缝中,无法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梳理面子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华裔面子心理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导演Alice Wu浪漫轻喜剧《Saving Face》中华裔一家三代人的面子话语进行认知心理分析,试图了解"面子"背后隐藏的华裔美国社会文化的实质以及传统与后现代理念的冲撞,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多元社会文化视域下华裔心理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华文夏令营通过提供文化知识和中国阅历来影响和增强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识、认知、认同,从而增强其与中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能够在世界舆论场中对所在国受众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华文夏令营在实际运作中的确起到了增强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因此,应该正视夏令营举办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改进创办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保持与华裔新生代的长期联系,巩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为参照,试图分析华裔女性作家的独特写作策略从而是如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又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分别从女性叙述视角、独特的叙述方式、叙述时间的混杂性、魔化了的中国故事四方面探讨华裔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相似文献   

18.
曹正 《职业》2015,(7):16
当我们回顾职业旅途时,会发现"变化"显而易见,如行业的变化、职务的变化等。而在这些变化背后,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才干与品质等。它们指引着你的选择,影响着你的决定,把你从昨天带到今天,让你从现在看见未来。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06,(Z1)
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此之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是以师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技巧传授模式,在尚未出现专门职业学校前,几乎都是学徒教育模式。此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称谓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技术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所谓社会流动,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地位或社会职业的变化情况。如当前我国农村中有一批青年农民脱离土地,从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工作,这就是社会流动现象。再如近几年来,我国有一批中青年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这也是社会流动现象。前者是职业变化,后者是地位变化(有些也同时包括职业变化)。一、青年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青年这一社会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流动性,他们从一种职业流到另一种职业,从较低的社会地位升迁到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在现代社会中是常有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从青年社会流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