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及人工自然两重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与持续发展问题,并对“停止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等观点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抒写大自然的散文,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仰慕之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只能相互尊重、相互感应、相互交流、和谐共存的哲学观,认为人类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寻觅人与自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才能正确处理好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矛盾,谋求人类更好的前途。毕淑敏正是通过自己的散文创作,形象地启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及生态意识,善待自然,减少对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的破坏,力图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基石是其社会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类是在自然界中表现其自由、理性和伦理特点的,是作为自然之一部分走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看待自然的方式直接来源于该社会成员看待他人的方式-当人们视他人为统治和剥削的工具时,也必将自然视为剥削的对象和统治的目标。因此,人对自然的压迫归根结底来源于人对人的压迫。而自然界要摆脱人类的支配只能从人类摆脱自己的支配开始,人类理性的特殊性使其掌握着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自我定位就是寻找自身在自然界中的最佳位置———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人类的现状逼迫人类反思这个问题。树立宇宙大系统观和全球意识 ,扼制贪欲 ,调整自己的实践行为 ,与自然相依相携 ,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5.
论孟子自然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在阐述其伦理道德、哲学、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表达出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 认为自然万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人类也可以改变自然、治理 自 然为自己服务。但人类更应当“爱物”,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 生的有机体中,反映出孟子朴素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6.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历史。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地加强,人由自然的奴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自然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温顺奴仆,当它遭到人类破坏时,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甚至毁灭人类。人只有深刻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并以此为行动的依据,才能使自然服务于自己。人类社会与自然既对立又依存,必须与之和谐发展。这就是说,人必须按照“合理的方式”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种“合理方式”就是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从功利、真理、伦理、审美四种尺度统一出发.这样,人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伊懋可教授所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从中国环境变迁的角度来解读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人类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远离了自然,却又越来越剧烈地干预了自然,结果导致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极限被打破。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人类必须正确处理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联合会和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成员、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伯尔凯特的著作《马克思与自然:红色和绿色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对自然、社会和环境危机的看法。 作者指出,尽管人们对由于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没有人怀疑生态体系和全球生物圈正在日益受到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影响。马克思对自然条件的论述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分析能力,这一点过去  相似文献   

9.
今日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无情的事实说明 ,环境危机与人类的精神危机紧密相连。人类需要从宗教的视野重新考察自己的世界观和伦理。因为 ,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 ,宗教都主导着人类看待自然的基本态度。而且 ,宗教具有道德力量 ,可以促使人类尊重自然 ,为生态保护提供精神动力。当前世界各种宗教正在对环境危机做出积极反应 ,宗教与生态学之间的对话日益扩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拥有自己的权利和内在价值。人类对于其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该突破旧的生态观,从生态伦理观出发,形成和强化生态自觉意识。因此,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深入理解生态自觉的时代内涵,明确生态自觉的意义,初步探讨生态自觉的途径,对于人类从价值观和实践活动方面关怀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最早经历的是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穴居生活。猛兽、严寒,肆意摧残人类脆弱的生命,人类成了自然的奴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正是长期以来人类掠夺自然、享受自然而很少顾忌、规范自身行为以及协调社会与自然关系所酿下的苦果。这表明,科学地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对于人类健康发展至关紧要。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夏建国教授推出的新著《实践规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立足于人类在实践中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围绕着“合理的实践规范何以建构”和“实践规范如何有效实现”这么两个核心问题,批判地借鉴西方行为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发掘马克思实践观中关于实践活动及其规范导向性的思想,揭示实践规范在人类文明发…  相似文献   

13.
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哲学教科书虽然承认辩证法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同属于一个运动过程,但却仅仅承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自我运动发展,否认精神会自己运动发展。其实不仅自然界、人类社会会自己运动发展,而且人类精神也会自己运动发展。如果精神的自我运动发展得不到确立,那么辩证法作为事物自我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化新走向始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并形成了新的文化构成.其首要表现是人类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文化方向,基本内涵则是从征服自然转向保护自然;在文化精神上,从“敌对自然”转向“敬畏自然”.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批判、再选择,则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的思想和文化道路.诸如对科技的反思,科学共同体的协调发展,新的文化视野、文化进化,新的生活理念,人类文化的重塑与重构以及电脑普及与网络文化的发展,等等问题,则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明显而突出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的文化观念。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正蕴含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而且是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人公圣地亚哥所持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类当作一切价值判断的依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海明威本人,则信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能够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反对征服和奴役自然,提倡有节制、有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老人与海》号召读者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采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思场流的系统工程 迄今为止,人类对自己思维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人类的思维由于自  相似文献   

17.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完整地呈现了“自然使人幸福与善良,然而社会却使他堕落与悲惨”这一卢梭思想的核心原则,它论述了自然状态的美好及人类分阶段的堕落历程,并阐明人类苦难的根源正是来源于自己。同时,卢梭笔下人类无法返回的自然状态为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文明人提供了启示。通过展现野蛮人与文明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同感知状态,卢梭描述了一个存在感知完整结构的范本,揭示了人类救赎路径的基本方向。从这种完整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卢梭思想内基本张力获得消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随着人类自身的演进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的天然有机统一论到近代的主客二分对象论,再到当今生态危机条件下必须确立的新的和谐论,反映着人们对这一关系认识的逐渐深刻和完善。人类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决定着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当今条件下我们应该确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作为自然机体中的必须以实践方式存在的一分子,改造自然的绝对限度是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主流导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经过古希腊自然思想、犹太-基督教传统和启蒙思想,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念由最初模糊地带有自然从属于人类的性质,到人类成为自然的代理统治者,最后形成了人类对自然根深蒂固的奴役统治。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时代的挑战,作为与之相对立的自然观念,在批判和抵制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通过深生态学思想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及原则。但生态思想也不能过于极端,需要谨慎地反思,形成一种合理的自然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古代社会里,由于受到宗教神权的影响,人处于边缘化的无权地位。为了以人权取代神权,现代社会把人确立为权利主体。随着人成为权利主体,自然就逐渐沦落为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自然破坏。为了拯救自然,人们开始将人类的权利扩大到自然身上,试图通过赋予自然以权利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然而问题在于,自然并非一个权利的主体,自然无法运用和捍卫自身的权利,赋予自然以权利并不能阻止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因此,为了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把自己从权利主体变为责任权利,主动地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不过,人类对自然负责,并不意味着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本性,自觉成为自然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