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
鲁敏的小说大致可分为“都市”与“乡村”两类,她的作品关注当下生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零房租》与《隐居图》两篇小说诠释了都市人的“孤独”,而她笔下的孤独总是隐藏在喧嚣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在莱蒙托夫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达172次。作为莱蒙托夫常用的典型意象,“海洋”是其情感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自由、爱情、生活、孤独等象征意蕴与情感价值,并体现着鲜明的“莱蒙托夫式”特征:“海洋—自由”是基于漂泊与反抗的自由;“海洋—爱情”是基于冷漠与苦涩的爱情;“海洋—生活”是基于痛苦与永恒的生活;“海洋—孤独”是基于孤苦与伟大的孤独。  相似文献   

4.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 (19世纪至 2 0世纪初 )维吾尔民间部分歌谣中的“孤独”情绪作分析 ,可以初步了解此种情感产生的根源 ,以及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纵观萧红的创作和人生,她就宛如一位踯躅于生命边界的孤独者,终其一生都为一种深层的孤独与寂寞不断袭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无主名”的生命悲寂体验。她感同身受地唱出了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也吐诉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度思考。她虽然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悲凉,却并不曾把人引向彻底的悲观与绝望。她在矛盾与迷惘当中挣扎,在孤独与寂寞之中奋斗;以一份生的执着和真挚的希望,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郑敏在早期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大都属于“独自”式的青春之歌,可“独自”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即进入生命的低吟。在社会与自我、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流露出一种忧郁的生命低吟状态,在痛苦与孤独中体味“生之美”。表达方式上,诗人通过直觉意象、意义重构以及自然“流动”与生命“凝定”的诗美方式来展现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9.
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被文学评论家誉为"孤独诗人",情感与写作手法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华氏诗歌孤独诗学的无穷魅力。从情感角度看,诗人对孤独持有与众不同的积极态度,即大自然中的孤独是欢愉的体验,灵魂在其中能够得以沉淀;从写作角度看,华兹华斯采用时态切换的独特法将孤独这种个人情感非个人化、永恒化,即故事的过去性与语言书写的现在性的流畅切换之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0.
张烨的诗采取一种坚守的态势 ,在孤独中执着于理想的爱 ,并展示出由个人吟唱到广博之爱的情感历程。本文审视了这一情感历程 ,并探讨了她诗歌的个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艺术风格,依托于对女性独特情感和心理的挖掘,宽容了人性中的“小奸小坏”,使她的作品更显艺术真实。1940年代末以后,她的苍凉除了愈加彻骨、阴戚外,还生出了虚无的气息,这虚无的气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她阅历的增加渐明渐强。张爱玲1940年代以后的作品对情感的追问及回答坐实了她苍凉与虚无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从其本体意义上看,可以说是人对自我本质力量的一种特殊把握,它以表现人的心灵、抒发人的情感见长,而“孤独”情感则是创作主体恒久不衰的情绪主旋律(除特殊时期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文学以外)。我们这里所说的孤独不单单是指人的外在的生存状态,而且是指人的一种内在的生存体验。具体地说,它不仅是个体与群体在物理空间中的距离,而且是心理空间中的疏远,是心灵与心灵之间难以达成沟通和理解的一种状况。回溯中外文  相似文献   

13.
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02,(24):32-33
云南省寻甸县钟灵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龚艳琼,原是云南省寻甸县黄磷厂的一名下岗女工。她也曾陷入贫困、疾病和孤独,如今她拥有了1300万资产的企业,成为“全国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回首再就业之路,虽没有豪言壮语,可她的亲身经历和几句格言却给下岗职工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李碧华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畅销小说作家,她的小说无论在宣传推销方面还是在电影改编方面都非常成功,在通俗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各界对她的评价不一一,有人说她的作品低劣不堪,也有人说她的作品带有丰富的寄寓性,“是一般言情小说所不能比拟的”。她小说中的情境多是孤寂冷清的,人物多陷于孤独的人生困境,充满了生命存在的孤独感。李碧华...  相似文献   

16.
句子和段落     
“沙沙沙”,她正翻着书,一本有许多好文章的书。此时已经快9点了,屋里只听得见钟“咔咔”的走步声。她,一个从不愿将自己与集体扯上关系的人,总是独来独往,班上没几个朋友。别人认为她孤独,她却认为很自由。夜,静得出奇,月光时而皎洁,时  相似文献   

17.
论情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的缺失体验对张爱玲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又和家庭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都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小说的日常叙事,正是在这种情感缺失体验的过滤下,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为特征的悲剧蕴涵.  相似文献   

18.
王晶晶 《社区》2013,(1):62-63
26年前她是被遗弃在福利院的女婴,没有名字,没人知道她的生日和来历。她在福利院长大成人,如今已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离开,而是选择留在福利院守护另一个孤独的生命。这位受她照顾的“爷爷”,就是当年为她起名字的老人。  相似文献   

19.
沿着埃米莉·迪全森极具个人色彩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却意义深远的诗歌。指出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所写诗句不仅清新、优美,那些有血、有肉、有灵的篇章更凝结着诗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诗人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创作的诗歌必将会深深影响和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相似文献   

20.
陈学昭的散文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其散文,会发现孤独的流浪者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在她的创作之中。其早期散文,是对个人情感经历的记述,充满深切的悲凉。后来,陈学昭的散文从表现个人情感转向了劳苦大众,但是依然保持着之前已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