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文水方言里存在着丰富的以“圪”字为起头的词,本文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分释“圪”字词及其作用。文中“圪”字词条目用字,有的与词义有关,有的只是当地的同音字;例句用当地的方言句式。一、以“圪”起头的名词  相似文献   

2.
亳州方言中的"得"字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从其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分析了"得"字单独使用与组合成词的方言语法特色,对亳州方言中"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单独成词时可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词时和名词、动词组成合成词,"得"便成为半虚语素。  相似文献   

3.
陕北方言“圪蚤”、“圪搅”、“圪弯”中的“圪”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词缀,或者是表音字,其实,陕北方言中的“圪”原本不是用来构词的,它只是晋语准黏着成分“圪”字发展演变的一个历史层面,它的本真形态是准黏着成分,来自阿尔泰语,非汉语固有的构词成分.陕北方言“锄达给下”、“扫达给下”、“吃达点儿”中的“达”,与晋语准黏着成分“圪”有着相同的特点,相同的发展演变规律,二者相互印证,表明“圪”或“达”并非孤例.  相似文献   

4.
“汉语方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应该以词汇、语法为重点。”本文在全面调查分析内蒙古汉语方言词汇的基础上,总结出内蒙古汉语方言词汇具有七大特点:一、沉积着奇特的析音词;二、产生了丰富的语缀词;三、镶嵌着多样的重叠词;四、点缀着新颖的异序词;五、创造了多彩的特色词;六、继承了诸多的古语词;七、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调查研究内蒙方言词汇,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助于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也有助于汉语史和民族史的深入研究,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西昌方言中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是西昌方言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介词、副词和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分析"倒"字的词性,重点介绍"倒"字在西昌方言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6.
关中方言区大部分地点方言有儿化现象,相对看来,西安、商州、武功、户县及其附近地区儿(化)尾词较多,扶风、眉县及其以西儿尾多自成音节,且儿尾词较少.西安等处单音节名词重叠成AA式后有小称作用,加上儿化作用又兼爱称,加上子尾无爱称.关中方言区以旬邑、西安等方言点子尾词为最多,且名词、形容词、量词可带子尾.关中方言的头尾与普通话特点基本一致.关中方言有一批能产性较强的形容词后缀,构成了形容词生动型."圪"字的使用范围由晋语区延伸到关中方言区,以旬邑等处方言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长子方言是晋东南方言中的一个小分支,它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圪"音字的使用。"圪"字,入声音,不能单独使用,多数没有意义,只起表音作用。"圪"作为表音字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相似文献   

8.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宁武方言四字格成语的构成特点,将其分为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和圪字式四种类型,并列举大量的例子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0.
宁波方言的语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宁波方言中的语缀,并从语言结构、构词特点和语法功能等方面揭示了宁波方言语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合璧词"指某些语言(或方言)中的词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而这些语素是来自于不同语言或方言的成分。本文讨论的是甘肃积石山保安语大墩方言的特殊语词及其来源,包括保安语中的保汉合璧词与阿拉伯、波斯、突厥、藏语借词,进而论述了相关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明清山东方言中的后缀"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缀是明清山东方言文献中重要的后缀之一.在它所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中,动词在数量上比较多,其他各类词如名词、形容词比较少."巴"缀词用法较多,语义色彩丰富,充分说明了附加式构词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和多音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从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看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真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简单一个"美"字,就把南阳人心里的诸多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南阳方言中"美"字的使用情况,对古汉语中"美"字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普通话之比较,"美"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所体现出的我国古人的审美取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美"字,就会对其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三晋 《山西老年》2014,(9):52-52
奔腾的黄河似琼浆从天而下,孕育了古老的三晋文明。高耸的群山如屏障拔地而起,怀抱着广袤的山西大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山西成为中国煤炭的基地。煤俨然成了山西的标志之一。山西人对煤有独特的认知,形成了晋方言中丰富多彩的煤炭文化词汇,足见煤在山西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煤炭的众多称呼中,有的是以煤的外在形态取名的,如"炭圪瘩""煤坷垃""炭圪拉子"等;有的是按气味来称呼,如"香炭""香煤""臭炭""臭煤"等;还有的是根据煤炭的性质进行命名,如"粘炭""软煤"等。山西人对于煤炭分类之精细、称呼之多样,在全国其他方言中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15.
“圪”非词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方言中,有不少词语的第一个音节都读作近似于“圪”的音〔注〕。这种情况早为研究者所注意,已有不少人撰文论述,把这种“圪”看作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词头,认为这是晋语的一个特点。可是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只是就某一方言区的语例进行横断面的罗列排比,并未作过纵向的历史考察,对于这种“圪”的多维的系统研究就更  相似文献   

16.
上古汉语雅言、方言里存在着一种合音对应现象,即一些联绵词和与之相关的单音节词,以互变构词方式“合音词(声+韵)=联绵词(上字声+下字韵)”进行拼合或切分的转写。雅言与方言之间、某一地域方言内部、地域方言之间,都多有例证。本文认为,这种合音对应现象是一部分联绵词的成因,也为反切法由中国自创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7.
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的太行山上。北界昔阳,南连左权,东临河北省邢台县,西北、西面儿、西南跟寿阳、榆次、榆社接壤。和顺方言语法有些特点,本文讨论其中的表音字“圪”,助词“哩”,形容词程度差别的表示方式,近指、中指和远指,语气助词“哇”等五个问题。壹表音字“圪”“圪”音  相似文献   

18.
布里亚特语有东、南、西三大分支①。每一支方言词汇的构成除了具有共同点之外,还具有其独立的特点。方言中保留的固有的词汇都是早期的日常生活用语,比较积极的词汇是:"明天","皮鞭","短的","一半儿"等,这些词在早期的蒙古书面语中既有记载。试比较一些类似的词:东布里亚特和南布里亚特方言词:(南布里亚特语)。西布里亚特方言称"雨"为。这种称呼在中世纪蒙古语中就已出现,而且其它蒙古语族语言中至今仍在使用这个词。东布里亚特方言、南布里亚特方言用表示"雨",不单独使用,偶尔与组合使用,表示"雨"的意思,是蒙古语固有的词…  相似文献   

19.
长江大学芜崧教授的<湖北江陵方言>于2008年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这样的篇幅在汉语方言研究著作中是少见的.书中解释方言词语2100条、惯用语285条、方言成语176条、俗语108条、谚语言69条.另外,还解析了<楚辞>中的江陵方言词39个,扬雄<方言>中的江陵方言词90个,章太炎<新方言>中的江陵方言词45个,其他古籍中的语词143个.书中对江陵方言词法、句法,特别是惯用句式的描写,多达上百种,信息量大,读来令人畅快,有耳目一新之感.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的”在武安方言中可用作词缀、动态助词以及结构助词。用作词缀时,已经发展出极具地方色彩的武安方言的 “的”缀词;用作动态助词时,与普通话中的“着”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用作结构助词时,其往往省略或读音弱化为“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