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翻译的忠实可分为源语文本派忠实、源语语境派忠实和译者认知派忠实。文章揭示了这三种忠实其实都只是忠实的一个方面而已,对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应有不同的理解。三种忠实标准的兼容并蓄,以及翻译中忠实和叛逆的辩证统一,或许才能还忠实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2.
对翻译应忠实于谁这一问题,以往的研究总是试图从译者主体外部为翻译寻找参照对象。文章在充分考虑译者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新的翻译忠实对象,即译者本人。文章分析了对译者的忠实在翻译目的、译者理解和译者表达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最后就这一新的忠实对象与以往研究中的忠实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翻译素有“忠实”之说,而译文忠实之后存在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译文忠实之后的空间关系指向译文忠实的背后、背景或基础之根本问题;译文忠实之后的时间关系指 向译文实现忠实的效果后,在时间上或在次序上走向顺达或文雅或顺达与文雅的过程。译者责任是译文忠实之后的皈依,它调和了译文忠实之后的时空关系,使翻译回归沟通交流 之本意。  相似文献   

4.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翻译标准"忠实"在中西方翻译界几乎得到一致认可。然而,中外学者又普遍认为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忠实。英汉语言差异及中西文化差异是翻译标准矛盾性存在的主要原因。虽然没有纯粹忠实的翻译,但"忠实"标准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阶段性的、相对的忠实还是可求的。  相似文献   

6.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忠实于原文是必要的,但没有绝对忠实的翻译。我们要弄清楚应该忠实于什么、如何达到忠实、叛逆与忠实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文章认为,在一定情况下,译者的有意识的策略性叛逆可以更好地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创造性叛逆是好的文学翻译最常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女性主义译者通过一种与“性别政治”息息相关的“写作方案”来演绎一种“另类的忠实”,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传统翻译标准的“忠实”受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冲击,女性主义翻译为“忠实”这一重要而且最为基础的翻译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几种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现代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忠实"的局限以及这些理论对忠实的动摇和丰富,认为只有让"忠实"更有弹性、更立体灵活,不再作为创造的对立面而存在,才能成为有实际意义、能解释翻译现象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忠实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之一,但目的论和解构主义思潮否定了忠实的可能性,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文章从忠实的量化、翻译的本质、译者的职业道德、翻译的社会功能、忠实和通顺的辩证统一关系等方面.阐述和肯定了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乐"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的译法有待商榷.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去再现另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这决定了翻译的忠实原则,旅游翻译概莫能外.语境化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手段,目前"农家乐"各种译法的问题.就是缘于缺乏这一认识.遵循翻译的忠实标准,以语境化为手段,"农家乐"应当分别译为:farm hotel,rur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夫妻应当互相忠实本来属于道德规范,在获得了法律的强制力的同时,该规范丧失了自身固有的道德品格。将"互相忠实"条款纳入法律,期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婚姻不忠实现象,这实际上高估了法律的作用。夫妻互相忠实条款缺乏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和实施该条款的具体程序。立法者没有对婚姻法中的"互相忠实"条款作出明确的解释,人们无法准确地理解该条款的内容,这使得此条款无法得到真正适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自的理论"前见"超越了适用的范围,单一译者忠实对象论总是受到质疑.译者忠实对象是多元的,这是对翻译定义作整体性观察的结果.多元的译者忠实对象又是互动的,这是由它们之间既高度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译界大兴解构之风,而被解构得最多的则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忠实"是翻译理论家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提出的理想标准,虽不能完全见诸现实,但对于翻译本体的研究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但目前学界对其翻译贡献鲜有系统研究。以巴恩斯通诗学为理论框架,从译者文本视角在译文忠实、读者接受、译者自主、译者发声四个维度剖析吕叔湘文学翻译实践。研究发现,面对源语的拷问与挑战,吕叔湘守持忠实,心怀读者,凸显自主,在忠实与抵抗的咬合处酝酿译者创造,谱演诗学变奏,形塑了忠实的抵抗之翻译诗学。阐发吕叔湘的翻译诗学可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助力中国特色译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忠实标准在大多数翻译活动中都是一个重要前提,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忠实标准在文本层面难以全面实现的原因,并为如何实现"忠实"提出了解决方法即传译本质信息.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忠实标准进行了扩展,指出忠实是"忠实于读者,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译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忠实和通顺是翻译活动的两个基本标准,二者相辅相成,任何翻译实践都必须遵守这一翻译原则,否则,就不是完整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忠实观是翻译实践中要实现的一个标准。中西方翻译理论中关于忠实观的阐释各有差异。分析研究中西方翻译理论中忠实观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丰富翻译理论,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绝不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一场以译者为中心的多方博弈,其最终所实现的忠实只是译者与博弈各方达成的一个"纳什均衡",而这种均衡是有效实现翻译效益和翻译交际功能的保证。译者博弈既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要,也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不忠实的美人"一说源出于法国的翻译界。它是对译作的一种比喻,自有其偏颇之处。译者不能盲目地追求译文的"美化",而牺牲对原文的忠实。文学翻译者应发挥译语的优势,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形式。翻译应力求"美丽"与"忠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