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西汉前期地方王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汉之争中,刘邦为团结各派力量,联合对付项羽,便大封异姓诸侯王。西汉建立后,刘邦逐步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又在全国大封同姓诸侯王。于是,西汉出现了“郡国并行”的特殊制度。关于刘邦的分封,论者多以贬斥为主。认为这一制度是历史的倒退;王国是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是西汉前期的社会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
西汉的削藩是汉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行削藩前,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郡国并行制,其时诸侯王踌躇满志,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实行削藩后,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仅在名义上是郡国并行制,而在实际上却是郡县单行制,其时诸侯王一蹶不振,终成外无强藩之局,今仅就以下两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尚祈贤者正之。一、如何看待王国的尾大不掉和削藩原因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出于战胜项羽的策略考虑而分封异姓王,这对于最后打败项羽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楚汉战争结束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因此,刘邦又出于消除异姓王威胁的策略考虑,并“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而分封同姓王,结果,终高帝、惠帝和吕后三朝,未见诸侯王反叛之举,史称“海内晏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刘邦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出于策略考虑,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天下大定之后,刘邦以种种藉口,进化矛盾,渐次削除了七个异姓王国,七王或杀、或废、或流窜他邦,只有实力最为弱小、且处于王朝与南方越族势力之间缓冲地带的长沙国得以暂时保全。造成这一历史公案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与作为分封制残余的异姓王国必成相疑之势,故而不能仅从刘邦个人秉性上去找西汉初“鸟尽弓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西汉新兴地主阶级的第二代。他在年轻时,曾跟随父辈参加了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为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集权,立下了“功劳”。所以刘邦分封同姓王时,封了他为吴王。就是这个吴王刘濞,在四十年后,竟充当了分裂倒退的奴隶主  相似文献   

5.
“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它充分吸收了汉前期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国几十年斗争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分封大量的王子侯分割了诸侯王国的领土,扩展了中央直辖区域,从根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西周“宗盟”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盟”并非普通的宗族联盟,而是周天子为了构筑天下一统的宗法等级秩序,以宗法制为范式,以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为对象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姬姓宗法制组织原则的扩大。“宗盟”是血缘、宗族社会组织形式不断扩展和完善的产物,也是周人面临克殷践奄后的社会、政治新问题,借鉴以往分封教训的积极创举。“赐姓、胙土、命氏”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异姓为后”是其重要的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7.
对刘邦分封思想的探讨,一直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现存史料可以看出,刘邦的分封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楚汉战争中对异姓王的分封为前一个阶段,(分封秦统一前的六国之后的设想尚未出台就被张良制止)建朝后对宗室的封王为后一个阶段;前者完全是一种服务于军事战略需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者则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定下的立国之策。前后两次分封的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一秦王朝二世而亡后,出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政治格局。“裂地而王”成为当  相似文献   

8.
评陈平的为人施树民在秦末农民起义浪潮中,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他们都曾名噪一时、可是,汉王朝建立不久,就有不少人,首先是异姓诸侯王,便被一个个除掉。韩信和彭越竟至于灭族,臧茶、韩王信、英布都死于刀下,卢绾客死匈奴。翦灭这些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  相似文献   

9.
“四人邦”邦刊《学习与批判》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发表了出自四川的一篇黑文——《试论西汉前期复辟的主要危险》(以下简称《试论》)。这篇黑文胡诌。西汉前期,“奴隶主阶级复辟与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仍异常激烈”,“复辟的主要危险来自那些曾为刘邦统一中国建立过‘功勋’,因而有着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这时则反对沿着进步、统一道路继续走下去的各诸侯王身上”,在这些异姓诸侯王被剪除之后,“复辟的主要危险”又来自那些同姓诸侯王。用罗思鼎的话来说,这篇黑文的“明靶子”是西汉前期的诸侯王,“暗靶子”则是我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革命领导干部。但是,如果说《试论》完全是拾罗思  相似文献   

10.
汉高帝分封同姓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高帝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曾分封了11个同姓王:高帝六年封刘交为楚王,封刘喜为代王,封刘肥为齐王,封刘贾为荊王,九年封刘如意为赵王,十一年封刘长为淮南王,封刘恒为代王,封刘恢为梁王,封刘友为淮阳王,十二年封刘濞为吴王,封刘建为燕王。关于高帝分封同姓王,论者多认为是高帝倒行逆施,是高帝错误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对此,笔者实在不敢首肯。兹就高帝分封同  相似文献   

11.
“商奄之民”与殷人同为商人后裔 ,故鲁、卫“皆启以商政” ;商、周均为农业民族 ,故鲁、卫“疆以周索”。夏人处于游牧阶段 ,其生产生活方式适用于戎狄部族 ,故晋国“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齐太公望初封时也“因其俗 ,简其礼”。顺应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施政 ,是周王室为新封诸侯制定的共同原则。周初分封是周人对异姓部族邦国原住居民进行直接统治的初次尝试 ,由此引起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而上述原则是周初分封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黥布的悲剧有两重性.一是他唯利是图、"为身不顾后”[1](P2605)的性格悲剧.项羽、韩信、黥布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战将类型.二是他从战场上的英雄到身为世大的悲剧命运.黥布的悲剧命运固然有其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汉初政权稳固之后刘邦开始剪锄功臣,铲灭异姓王而分封同姓王,因此黥布的悲剧命运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商代边境的“小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代有“小臣”一官职,有内服小臣,也有外服小臣。外服小臣,或是被商王分封到边境的同姓或异姓贵族,或是任命臣服于商王朝的方国首领,他们对维护商王朝边境的安宁,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通典·职官十三》说:“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因避武帝讳,后称列侯)。”本文专就封侯制度及其变化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自汉武帝限制封国势力以来 ,最早对西周封建表示肯定的是东汉末年的司马朗。不久 ,董昭又提出“修古建封五等” ,但其真正目的在于突破汉代异姓只能封侯的限制 ,为曹氏代汉铺平道路。直到曹魏后期 ,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 ,才有人主张从藩屏王室的意义上实行封建。受这些议论的影响 ,司马氏在禅魏前后进行了三次分封。但这些分封最终并没有起到藩屏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分封制与现行的郡县制和都督制有着深刻的矛盾 ,难以彻底实行。真正加强宗室力量的措施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 ,是曹魏后期开始推行的宗王出镇制  相似文献   

16.
论刘邦     
刘邦得天时、地利、人和三利,推翻了秦王朝,开创了大汉基业.他以惊人的胆略,消灭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他顺应民意,推行"无为而治"政策,给长期战乱后农民以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刘邦重新统一了全国,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功其绩,应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之上.  相似文献   

17.
郭海燕 《南都学坛》2010,30(2):16-19
两汉时期诸侯王一般妻妾众多。西汉时诸侯王的妻妾名目与皇帝后宫略同,人数也较多。随着诸侯王地位的下降,东汉时名目大为减少,对妻妾的数量也有了限定。诸侯王由于地位的特殊,其婚姻也易受政治、重亲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诸侯王不能审慎地处理后宫问题,则会影响其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刘邦与其功臣集团关系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双方以纯粹的利益目的结成的联盟。刘邦在起初时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双方反目,诸侯王遭到屠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汉初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剖裂疆土,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县、封国并存的政治体制。对于这种特殊政体,历来褒贬不一,普遍的看法认为刘邦此举是对秦始皇实行“海内为郡县”的倒退,其后果引起了“吴楚七国之乱”,给汉初社会带来了不安和灾难。本人对此不敢苟同,试图通过本文就汉初这种政体对社会的影响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一、两种不同的分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廿六年),秦王政灭六雄,统一中原后,建立了封建集权的中央政治体制。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后,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什么制度,  相似文献   

20.
西汉郡国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称“汉承秦制”,但是西汉王朝在国家的结构形式中,一反秦王朝严格推行郡县制的政策,采取了郡国并行的郡国制。分封诸侯王本是秦王朝在建国过程中否定了的历史陈迹,难道真是历史的逆转、倒退?我认为并非如此。封国的再度出现自有它的历史需要,而它的存在也对当时社会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企图对西汉的郡国制作出新的估价,也就是说对西汉封国来个再认识,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