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国家,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价值观变化,重视个人伦理道德而忽视公共伦理道德动摇了传统道德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应该讲求谦敬礼让的"仁爱"思想,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培养"知耻"的道德品质,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重视、倡导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农耕经济、君主专制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宗法伦理为内核,以"人治"为特性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具体表现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礼刑并用,重礼轻法;重人治,轻法治;皇权至上,以言代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至今都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探索传统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德艺双馨"的复合性人才的需要。本文对当前传统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必要性和可行性、需把握的"四个结合"原则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和谐是政治学论域与范畴中学术研究以及我国政治实践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亟待开拓和创造。政治和谐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更是一种现实选择,正视政治和谐、研究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也包含着古人们对于政治和谐的追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政治和谐理念的源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研究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历史上按照是肯定还是超越现实政治关系的政治和谐追求特点,出现了两条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和谐追求思路:消极浪漫主义政治和谐追求和积极现实主义政治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5.
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以来出现的民众对国家认同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缺失,对于现代政治文化的脆弱、部族主义政治文化的坐大以及植入政治文化的"感召",构成吉政治文化的"碎片化"状态,共同催生了近20年的政治动荡。文章通过对吉政治文化的解读,揭示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实践,愈来愈凸显了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合理性。文章以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为中心,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构成、特征和缺陷,分析传统文化转型的方式,提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即政治层面,建立完善的民主共和政治;社会层面,培育自由的社会风气;思想层面,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行为层面,养成抗论争辩的习惯;学术层面,增加"为民说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涵盖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人和"等和谐思想。其文化核心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是人文价值体系中的瑰宝。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庞杂,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原崛起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传统政府职能的主要特征是管辖范围上的全能性和管理行为上的强制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苏联政府建设模式的影响是这些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转变政府职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摒弃错误政绩观、形象观;建立民主思想,克服专断意识;树立民本思想,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克服强制意识。新型政府职能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有限、有为、有效"的服务型政府,把政府建设成为中原崛起的领航员和服务员。  相似文献   

9.
袁溧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1):83-85,111
从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实践性特征和教学实效性等要求的维度出发,剖析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遵循前瞻性、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教育性原则,依托皖西地区的"皋陶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建设"皖西古文化长廊",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依托皖西地区的"红色文化""军事文化",建设"皖西红色文化长廊",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依托皖西地区改革开放成果,建设"皖西改革开放文化长廊",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道家哲学所包含的"道法自然"、"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及其批判性反思的人文传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而独特的思想智慧。从"儒道互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看,道家上述思想应受到充分重视,它们对于当下文化哲学的建构能够提供可资参照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文官群体的社会阶级属性与文化特征入手,探讨和研究美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异化"现象与文官"政治中立"原则之间的关系,实为一深入探赜索隐。作为19世纪末诞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特殊的白领职业集团,文官坚守"政治中立"原则,与美国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冷漠"与"保守"的"政治异化"现象密不可分。文官之所以能够坚守"政治中立"原则,一方面是政府层面上法律强制约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层面上中产阶级阶级属性和自然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人杰宣传"派——英模报告文学是遭受非议最多,甚至影响对报告文学整体评价的流派之一。实际上,一切文学都是宣传,文学不能脱离政治和缺少歌颂,问题是为什么样的政治和怎样为政治进行"宣传",歌颂什么和怎样歌颂;英模报告文学同样有干预现实的功能,只不过不是从反面进行否定、抨击,而是侧重从正面进行肯定、提倡和引导。它的"政治"、"宣传"有主动迎合与独立思考之别,在官方意志(主流意识)与民间立场、主体倾向与艺术效果的统一上有完美、和谐与顾此失彼之分。新时期以来,它不再紧跟"中心",而注重将主旋律与多样化有机融合,在"政治"、"宣传"中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与弘扬民族精神。它所挖掘和"宣传"的典型,必将对改善与提升民族素质、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红色传奇"小说是一种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小说叙事模式,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沿用,使得"红色传奇"小说在叙事特征上表现出诸多的与当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相悖之处。这些因素的存在,较为明显地妨碍了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在"红色传奇"叙事中的充分发挥,从而不可避免地构成了"红色传奇"小说在当时情形下的政治意识形态"软肋",并进而决定了此类小说在当代十七年文学演变进程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社会阶层希望获得政治认同、实现政治公平以及实现政治领导的政治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官本位政治文化向现代民主型政治文化、传统封闭型政治文化向现代开放型政治文化以及传统家族伦理型政治文化向现代公共理性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我国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起到了发动机、催化剂和指明灯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帝国乡土服务中心"是魏玛共和国"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和实施机构,受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局势的影响,"帝国乡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集中于重建德意志的国家主义和民族精神,而对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存在极大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纳粹的崛起,也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反思对象。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与人生》为例,多维解读贺麟的文化观,即: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化,重视文化现代化;强调文化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同时重视经济建设;反对学术与政治脱节,主张将学术作为政治的基础;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割断文化传统,提出“儒化西学”的新主张;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检视,通过“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西"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目前学界对其研究的关注点也大都放在经济政策层面,而对语言文化层面的整合研究则重视度不够。面向境外和多元文化视域的"海西"研究,应该由外而内,从国际视野切入,并结合软实力有关话题作多元化尝试,让研究更具战略意义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代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精神"的同时,还将西方近代的民主平等思想,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等近代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影响着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结构,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山崇拜是蒙古民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之一,它与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息息相关。科尔沁山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蒙古民族的山崇拜文化传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蒙古民族"以山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狩猎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生殖崇拜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独目巨人山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源头;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化继承五四新文化爱国主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与革命斗争互相促进,为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但五四时期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精神文化传统萎缩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文化在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之后,政治文化趋向成熟,物质文化得到重视,但精神文化滞后。重视政治文化、集体主义和传统是革命文化的突出特征,精神文化、个性主义和文化创新有待加强。革命文化是一个大系统,需要三个子系统互相促进方能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