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招呼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口语.在中国,招呼语的得体使用已成为个人修养和风度的标志,并能够使运用人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社会招呼语的类型和招呼语运用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招呼语所显现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它在日常交际中不可忽视的沟通功能.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主观选择不同语码的有意识行为,一个人在交际中所进行的语码转换是种种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行为、协商行为、语境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其社会心理分析模式将语码转换现象定义为在客观语境中对话双方协调视角,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言语选择过程。同时,语码转换也会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并构建新的会话语境,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Euphemism)源于禁忌语(taboo),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委婉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崇尚心理,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委婉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主要社会功能作了扼要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结合正规渠道借贷和非正规渠道借贷之间的相互关联,采用Bi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亲缘型社会网络和业缘型社会网络对农户正规渠道借贷和非正规渠道借贷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渠道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化下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渠道影响的变化不显著。据此,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稳固亲缘型社会网络、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以拓展业缘型社会网络等对策,以优化社会网络和满足农户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5.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应做到下面几点,即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智商,培养移情能力,加强高校“两课教育”,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等。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的使用受制于诸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称呼者与被称呼者和/或第三方的社会关系往往影响称呼语的选用。本文结合《红楼梦》会话,讨论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身份、地位等客观因素和态度、动机等主观因素对称呼语使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分析网络社会以及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社会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影响.网络社会基于数字信息形成相互间人际关系,是一种兼具技术、 个人、 社会三重属性的社会样态.中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关系结构呈现差序格局特征.网络社会改变了现实中个体的自我及社会人际关系构建机制,形成了主客相对分离之后的多重人际格局.对传统熟人社会关系结构形成双向作用机制,在个体层面表现为独立性与黏着性的统一,在群体层面表现为总体分散和局部凝结的共存.  相似文献   

8.
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然而,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得到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二者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分析相关研究发现,概念上的分歧、测量方法和指标上的不同及被试年龄的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了移情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后续研究应考虑对概念与测量方法及指标的选用等方法因素进行更好地控制,对相应结果进行更谨慎地分析。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究影响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揭示移情对亲社会行为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涓滴效应模型,从员工在工作场所的亲环境行为出发,可以阐明组织内多层次责任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中国制造业561名员工调查,结果表明责任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有正向影响;员工亲环境行为在责任型领导与环境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中层责任型领导在高层责任型领导与员工的亲环境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伦理和社会责任角色感知对责任型领导与员工的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分析责任领导力在组织多层次主体间的作用路径提供实证支持,弥补领导力中涓滴模式的研究局限,为组织可持续的价值共创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英汉招呼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从招呼语的称谓词、内容等几个方面对现代英汉招呼语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现实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映射到网络社会。当前网络社会中“社会”的力量逐步强大,与此同时,政府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与“社会”相比,“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产生这种失衡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社会矛盾集聚,社会信任降低,政府缺乏网络执政力所导致的,因而网络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治理既要改善现实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应实现从网络管制到网络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重大目标,在我国西南地区实现这一目标的严重障碍在于这里的众多地区被学术界定义为脆弱生态区,其中有代表性的脆弱生态区之一就是喀斯特山区,现有的研究者主张将这样的地区封闭起来,拒绝任何形式的利用。通过对贵州麻山、广西都安、以及乌江沿岸石漠化地带的民族调查,发现当地的苗族、布依族、瑶族拥有成套的地方性知识。他们能做到在高效利用脆弱生态系统的同时,避开脆弱环节高效利用与生态维护两全其美,发掘利用这样的地方性知识就可望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社会建构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日渐突出,我国开始进入了利益博弈时期。我们要在改革进程中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必须要通过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确保社会各阶层都能从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收入和福利的增进,这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具有独特价值。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是两个主要的理论传统,宗族和共同体研究,以及近期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研究,也有助于在某个面向上理解农村社会关系。随着农村社会由封闭性逐渐走向开放性,当前农村社会关系日趋理性化,但传统因素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然而,如何将农村社会关系研究与社会结构变迁相结合,以及避免研究中存在的层次谬误问题等方面,还需要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三个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准确地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应该首先搞清楚几个有关的理论问题。一是和谐社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二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三大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歌归于沉寂.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诗歌应运而生,打破了诗歌沉寂的局面,网络诗歌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网络诗歌除具有陌生化、口语化的特征外,由于互联网的随意性、互动性、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网络诗歌也具有了低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大政治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广大人民去努力完成的历史任务。宪政国家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颇多契合之处。宪政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政国家)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个阶段对我国20世纪以来"国家"和"乡村社会"这两大主体的关系演进所构织的农村文化谱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研究认为,文化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衍生的,共处于政治变革的世纪大背景中。在现代化的发轫期,当国家与乡村社会相对分离时,有组织的国家和有传统的乡村社会均产生了寻求变革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的衔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当国家高度动员和高度整合乡村社会时,国家文化显得强势而正义,原有的农村文化形似消解或者选择蛰伏。高度重合的国家与乡村社会必然产生巨大的张力,在国家回归公共文化引导者和公共文化服务者的角色,乡村社会成为孕育农村文化的主要主体之后,农村文化才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形成的基本共识,也是百余年来农村文化衍生的基本脉络。当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卫生文化与社会之间既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也是互为动力、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社会的诸因素影响卫生文化的发展 ,卫生文化的状况也影响社会的进步。只有充分认识卫生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克服不良卫生文化的影响 ,同时加快社会的发展 ,促使卫生文化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才能真正建立起先进、科学的卫生文化 ,也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