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十分突出。网络非理性舆论存在强烈的情绪煽动、对立的观点评论、鲜明的语言风格和潜在的行为指引等特点,易对思想行为尚在形塑期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干预大学生的社会认识、社会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当前,为了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网络主体素质培养,树立网络自律意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加强负面情绪管理;同时,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应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非理性舆论协同应对格局,形成网络非理性舆论治理合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引领网络时代风貌的先头军。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舆论的基本结构,从网络舆论本体、网络舆论客体、网络舆论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本体能够主张、维护公共利益,但网络是有缺陷的公共领域,所以网络舆论本体还是带有某些偏向的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客体往往兼具聚光灯效应和舞台聚光灯效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过程,带有突出的非理性,但理性是其总体趋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孙彩枝 《国际公关》2023,(23):170-172
退休政策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用户的讨论与表达影响着该议题的网络舆论走向。本文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网易科技频道发布的延迟退休话题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网民的跟帖评论,发现公众舆论主要表现为基于现实环境的主题非理性、用于生理宣泄的情绪非理性和满足情感需要的叙事非理性三个基本特征。本文探析该议题中非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为实行渐进式退休政策减小阻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参与已成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但在实践中网络非理性参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这种非理性参与表现为滋生狭隘与极端观点、网络民意的异化、忽视专业建议、侵犯私权等4方面。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近年来一些典型的网络参与案例,对网络非理性参与的成因进行了讨论,从其根植于网络参与的特性为出发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解决网络非理性参与绝非朝夕之功,不可简单地动用权力强行遏制;可以从法律、道德、舆论、现实诉求渠道这4个层面着手,循序渐进瓦解网络非理性参与存在的基础,减弱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加强网络环境下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提升新闻传播“四力”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互联网为党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新场域,与此同时,网络传播视域下的扁平化传播格局、海量化网络信息、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非理性情绪表达对党的舆论掌控力、舆论反应力、舆论整合力和舆论公信力等构成挑战。鉴于此,应该从坚持党管网络媒体的根本原则、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方法、构建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等方面,加强网络时代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区是人们网络生活自由表达的重要场所,其间不乏充斥着诸多非理性形式表达非理性内容,以及非理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的现象。该文具体分析了虚拟社区非理性表达的形式及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虚拟社区理性表达的实现路径:政府要改进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网络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个人应该提高媒体素养,增强"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试论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主要由全新的人际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语境、广泛的公共话题和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性质的传播通道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带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色彩等特征。对网络民意形成因素及其特征的考察表明:网络民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提要]图像与情感具有天然的联系,图像在情感动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以视觉修辞理论为视域,探索网络舆论中图像进行情感动员的机制,认为网络舆论中,图像的情感动员主要通过语言的锚固、刺点和展面的对比、意象的生成与建构以及原型的征用与激活等机制来实现,对图像进行裁剪、组合和再造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制的运行。整体上,图像在网络舆论的情感动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舆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面性。如果过于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理智应对舆论的态度应该是,既要看到它理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非理性的一面,既要保证舆论公开、自由地表达,又要防止媚众。具体来说,应当引导而非控制,使舆论从非理性向理性转化;理性而非媚众,防止“多数的暴虐”。  相似文献   

10.
网民非理性化的心态阻碍着网络反腐的正常化,网络管理的滞后阻碍着网络反腐的法制化,政府应对能力的不足导致网络反腐负面效应扩大,群体性的舆论力量影响司法的公正性。针对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上述风险,只有培育民众良性的反腐心态,加快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建设,完善网络反腐的运行机制,增强政府的应对能力,才能使网络反腐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Web2.0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和手机终端为发布平台的微博,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成为了社会公共表达的全新平台,在公民参政、民主表达、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的非理性、监管制度的缺失等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见不鲜。构建一套科学的网络舆论暴力治理机制,需要推行微博实名制、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科学的舆情研判与调控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2.
"夏俊峰案"引发了大规模的非理性社会舆论。这既是传统法律制度与现代法治观念冲突所致,也与当前民众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和脆弱的司法权威有密切关系。非理性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是公民言论自由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司法机关更加审慎的对待案件,保障司法公正;但亦存在着干扰司法独立、侵蚀司法权威等诸多消极影响。恪守司法独立理性审判、扩大审判的公开性保障民众知情权、加强判决的说理性以理服人、加强司法机关自身的建设是在非理性社会舆论环境下实现司法正义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政府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其他城市网络舆情监管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在舆情管理中由于缺乏有效监控而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原因,并从政府角度对构建舆情监控预警体系、反应体系和恢复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上,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沟通;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处置机制;在加强与媒体互动的同时,要加强网络评论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这样就能从源头上降低和控制负面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形成主流舆论强势,从而有效、及时地应对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爬取的方法,对近几年的121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进行语义挖掘。挖掘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了解阻碍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之因。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健全传播者和接受者引导与培育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与追责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的多元联动共治机制。以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较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网络具有自由、平等、开放的属性,对我国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保障民众知情权及表达权的实现,拓宽民众的民主参与渠道,强化民众的民主监督力量,同时大大地降低民主活动的成本。但网络在促进民主方面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网络民主是形式民主,并非实质民主,其作用的发挥具有严重依赖官方的特点,同时网络民主也可能会导致非理性的泛滥,甚至出现"网络暴民绑架民意"的现象。网络提供了民主的新形式,扩大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将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感知社会风险的自我表达,也是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参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风险演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规律:萌发期呈现出舆情风险突变规律式演化;扩散期呈现出舆情风险涟漪效应式演化;高涨期呈现出舆情风险共振规律式演化;消退期呈现出舆情风险耗散规律式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生成动因是固有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隐性风险与舆情风险相叠加、公众感知风险增加舆情变换风险、网络环境失衡加速舆情风险扩散、公共管理风险导致舆情风险反复。为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应强化舆情风险沟通理念与防控意识,完善舆情风险防控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校网络舆情行为与各个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性别、出生地、性格、政治面貌、上网时间、家庭成员、专业类型、感兴趣程度、发泄情绪频率、情感因素、事件话题热度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方向上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建议通过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提高网络道德等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广大民众获得了真正自由抒发意见的渠道,促生了网络民意。网络民意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我国的民主化提供了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其中的情绪化因素也引起人们的担忧。结合分析"日记局长事件"和"袁腾飞事件",阐述了我国网络民意中的情绪化表现及其成因,并论述了网络民意中的理性存在,最后提出了合理引导网络民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并显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舆论引导日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但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消解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