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创作已有很多论说。现从"以‘个性经验’书写‘非个性’的现代意识""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黑色幽默的诗意再现"三个层面来论说西尔维娅.普拉斯创作的现代主义印象。以此为普拉斯创作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些绵薄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西尔维娅·普拉斯以其高度个性化的诗歌主题、离奇独特的意象、强劲激越的节奏而引人注目。她的诗化人生和人生诗化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国内普拉斯研究始于1980年代,时至今日,研究者们挖掘出她的诗作包含自我、生命观、女性主义和政治历史观这4个主题思想,并较深入地分析了她诗作中体现的自白风格。普拉斯研究要突破普拉斯的个人叙事,可从普拉斯跨大西洋背景探讨诗歌中的文化观,也可探讨诗歌与现代传媒的关系,探讨前辈诗人对其诗歌以及其诗歌对后辈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人格因素,完美主义始于对卓越的健康追求.基于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作品及后人关乎其的著述,本文对普拉斯做了非探索性因素与验证性因素的初步完美主义心理测评,得出如下结论:普拉斯在社会决定、自我定向、条理秩序、人际关系、焦虑、拖延等维度方面均表现出强烈的完美主义特征.消极完美主义引领普拉斯走向了自戕,积极完美主义则激励她书写下永恒的经典,成就了她的声名.在父权制依然大行其道、两性平等远未实现的20世纪,身为新女性的普拉斯,被她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及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赋予”了完美主义,因而,她身上及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完美主义,实际上也是广大女性被压迫命运的外在和显性表现,是反抗父权社会胁迫女性就范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红艳的郁金香苍白的生命——解读普拉斯诗歌《郁金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拉斯的一生都在为性别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带给她的困惑而痛苦挣扎。这种被围困在传统的社会习俗和社会责任编织的藩篱中无法逃脱的感觉在普拉斯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从诗歌的形式到语言到独特的意象,无一不在书写着这种感觉。以普拉斯诗集《爱丽尔》中的名篇《郁金香》为范本,解读这首独特的诗歌下蕴藏着的这位天才的女诗人困惑、无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以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其一系列小说创作中给予流亡状态下的生命存在以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以其个人而又社会、生活化以及哲理化的流亡书写叙述了异质文化下身处遗忘与记忆、回归与认同和自我身份纠葛中的生命抗争,揭示和追问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多重维度和本质.  相似文献   

6.
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中,除全面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旅美生活以外,对海外华人女性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的生存境遇及自我寻索的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她的许多作品,在书写女性命运及生存状况、探索女性性别真相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继承现代女作家五四传统,但由于时代背景及作家身份的差异,她的小说中对男女两性的洞察、对女性性别身份特征的认识以及对女性生活状况的表现,较之以前又有所不同。而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她的小说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诗歌理论术语“张力”入手,剖析诗中初为母亲的“我”的情感变化所凸显的情感张力。结合普拉斯的创作经历与创作背景,探讨普拉斯在母性体验书写中所传达的关乎女性存在的思考。由此可知,普拉斯在创作《晨歌》时所发的思考并非悲观的绝望,而是积极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薛涛、鱼玄机作为诗人的创作角色与作为女性的性别心态,使得二人诗作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男性诗人的独特的情志世界:首先,薛、鱼二人一入乐籍、一为道士,加之女性的社会身份及情感经历的坎坷曲折,使得她们的生命体验较一般女性丰富得多,在她们诗作中,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大胆坦露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张扬;其次,二人诗作对外界寄寓情感的“感物”书写既有苦、愁、悲、怨等压抑情绪的宣泄,也有闲适、安逸、自得、欢喜心态的表达,而前者是其表现重点;最后,二人诗作在向内的自我省视中呈现出女性诗人的独特心灵世界,一方面有出于诗人的创作角色,对生活中真、善、美有其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出于细腻、幽微、敏感的女性心态,显露出对于不满、遗憾、痛苦的无奈接受与自我排遣。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作家钟怡雯因其"混血"的特质故而拥有独特的三重地域经验——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与中国广东.多重的地域经验所带来的必然是身份的暧昧模糊,中华文化与马来意识在她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拉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与中国广东都是钟怡雯生命中具有不同意义的"原乡".钟怡雯怀着原乡情怀穿行于其间,探寻超越原乡迷思而重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钟怡雯散文的地域书写也为新一代马华作家的创作提供一种有益借鉴: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地域经验的叙事来摆脱原乡的迷思,进而重建自我身份,重写自身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12.
身份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在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漂泊海外的经历使她们对身份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为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她们徘徊在中西文化边缘,记录着身份转变过程中艰难的心路历程.基于这一共同的创作主题,文章突破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语言界限,分析了三位海外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作品,表明对自我身份的书写和重构已经成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身份书写.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先锋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桑塔格秉持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坚持严肃的创作路线,不追求表现型的个人化书写,既能游离于权利中心之外并坚持自己的自由式书写,又能积极参与美国当代各种艺术革新。其非典型的女性作家身份和客观、严肃而勇敢的创作立场为人所称道。桑塔格延展式的身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宽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4.
无数自传作者在撰写自传的同时,也在怀疑自传,自传作家对待自传的态度是极其暧昧的,其原因是书写自传时与自我的分裂相关。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被自我所纠缠,对自我不停地探索和拷问,她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自传。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小心地将私人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文学的自我隔离开来,并努力地在作品中抹去传记的痕迹。这种分裂的自我斗争一直在她的日记、通信集和小说、自传体随笔中不断地出现。正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使其认为自传的不可能。然而这种对自传可能性的质疑,并未影响其对自传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自传属于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以自己的养蜂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蜜蜂组诗”,展示并剖析了她那敏感的内心世界,婚姻生活的痛苦,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普拉斯不是直白地抒写自我,而是很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意识。她的诗歌里引用了很多神话、寓言、历史事件、文学名篇等,这就使她的自白诗与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相似文献   

18.
桂籍海外华文作家陈谦在自我审视与内心质询中实现了“自我”言说的建构,展演了跨越与交融的多重属性以及智性的生存哲学;通过细致而绵密的语言,陈谦的小说也表达了“跨域女性”心灵敏感而柔嫩的感知力。直击跨越中的内心真相,书写交融后的心理真实,陈谦小说通过文字还原跨文化场域间的心灵体验,最终建构起独特的书写“跨域女性”心灵世界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9.
评论界惯常认为普拉斯的经典诗集《阿里尔》是她在婚姻破裂时极端情感的“自白”,个人记忆的表达.本文通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诠释她的《阿里尔》诗集中的名字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下大屠杀的恐惧、文化记忆下的核战争,以使读者摆脱“自白”对她的诗歌的束缚从而真正理解《阿里尔》诗集.诗集被置于历史时空中审视时不仅是普拉斯个体记忆的缩影,更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再现,它展示了诗人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个体痛苦和经历,也暗含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中集体记忆的关注,尤其是对二战和战后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的关注.作为20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以其独特的诗歌书写了特别的文化记忆并且重构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20.
加纳戏剧家阿玛·阿塔·艾杜的漂泊生涯为她关注文化身份提供了必要前提。在其代表作《幽灵的困境》中,艾杜通过塑造美国黑人女性尤拉莉亚来演绎女主人公在重返非洲后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很显然,戏剧创作是艾杜对后殖民语境中文化冲突、身份定位和身份构建等核心问题深入思考的真实反映。在她看来,重建自我身份需从价值观的定位和态度的转变开始。只有如此,"他者"才能摆脱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尴尬,从而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