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竹坡评点、刊刻了《第一奇书<金瓶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总结了《金瓶梅》的艺术经验,给这部巨著以很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小说批评史中,形成了理论体系,填补了一个空白。认为《金》只不过是细细摹仿了诗经而已,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认为《金》书“乃作者一腔炎凉痛恨发于笔端”,借以发泄对当时社会现实之不满;肯定其“画像”本领,“描神追影”,人物形象,历历在目。个性突出;其结构“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 相似文献
2.
王汝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
张竹坡(1670—1698)评点本《金瓶梅》,在清代流传最广,影响较大。张评本,全称《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评刻在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 竹坡把《金瓶梅》又称《第一奇书》,表明他肯定《金瓶梅》的历史地位,是继承了冯梦龙等的小说史观与四大奇书之说。《平妖全传》得月楼刻本序文(楚黄张无咎述,约1620年),把明代四部长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水浒传》、《金瓶梅》与《三国》、《西游》不同,是 相似文献
3.
王汝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郑振铎、吴晗从小说史、明史、写实成就等方面,对《金瓶梅》作了开创性研究,他们肯定此书是一部世情小说,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此书的研究重新引起学术界、文艺界、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金瓶梅资料汇编》(侯忠义、王汝梅编)所收《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语》,校勘甚不严肃,谬误时见。有张冠李戴处,有断句不当处,有错别字,有妄增字,有遗漏,有添加、几不能读。?欲予以校正,苦无所本,抛书而叹,无可奈何。今偶得友人齐鲁书社1978年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一阅,虽比不得北大图书馆所藏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原书,但此书所据底本即为 相似文献
5.
朱一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
由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等三同志校点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1987年1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这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新贡献。 《金瓶梅》的最早刻本,是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万历本或词话 相似文献
6.
王汝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2)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蜕变期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金瓶梅》研究日趋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词话》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香港星海文化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金瓶梅词话》全校本,提供了重要版本,促进了《金瓶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滋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4)
《金瓶梅词话》,明指宋代实写明事,暴露了明代后期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它成功的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等典型形象,反映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因此它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但是,这部作品又有浓重的自然主义成分,表现在:1.对令人作呕的两性动作作了过分夸大、仔细的描写。这种描写竟达几十处之多,而且千篇一律,赤裸裸地表现动物性本能。这种描写,虽因明代“风气既变,并及文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有社会颓风 相似文献
8.
<正> 长期以来,《金瓶梅》的名声确实不大好,不仅罕有人印刷出版,就连公开阅读它也是不大敢,至少是不大好意思,怕受到不誉之毁。这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它里面有许多秽亵的描写,被人视为“诲淫”之书。所以,清初人张竹坡刊行这部小说时,硬是在卷首冠以所谓“苦孝说”,说这部书是一个孝子有所为而作的,要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体会到那个孝子的“苦心”。实际上,哪个读者也不会从中真正领会到那个虚构的孝子的苦心,哪个读者也不会相信张竹坡杜撰的所谓“苦孝说”,自然也无助于改变这部小说的名声。然而,仅仅把《金瓶梅》看作一部淫书,并不正确,至少失于简单粗暴。事实上, 相似文献
9.
滋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5)
《金瓶梅》满文译本,四十卷一百回,卷首译序署:康熙四十七年五月榖旦序,未暑序者姓名。满文本无插图,序与正文每页均为九行,竖刻。满文本甚罕见。已知国内现存完整的四十卷本两部,残本三部。精抄 相似文献
10.
从《续金瓶梅》看《金瓶梅》的版本及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桂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2)
版本问题,无疑是批评研究一部作品的最基础的工作之一。谈到《金瓶梅》的版本,不少研究者总以为它比《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要简单得多。这种判断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关于《金瓶梅》版本的许多问题,诸如见于记载的当时流行于刊本之前的各种抄本间的关系问题,初刊本与抄本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初刊本与《新刻金瓶梅词话》(所谓现存万历 相似文献
11.
误正第五十一回一、别字、脱字、补“□”[夹]好点。[眉]曰平白地一字。[眉]既有说者,只有信者。[眉]他人俱问,只金莲一猜便着,妙。[眉]玳安毕竟有“□”景,有主意。[眉]此家当问话,似无深意,然非老婆作主人家,决无此□。[夹]好点缀。[眉]曰平白地,一字不肯认错,转滑强忍之极。转滑强忍之极。[眉]既有说者,自有信者。[眉]他人俱问,只金莲一猜便着,妙甚。[眉]玳安毕竟有正景,有主意。[眉]此家常闲话,似无深意,然非老婆作主人家,决无此语 相似文献
12.
王利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
《金瓶梅》者,有明之大百科全书也。惟时,花花世界,芸芸众生,无钜无细,莫不形诸笔端。故若缁流禅悦,知众科仪,魑魅魍魉,市语声嗽,言出乎口,惟妙惟肖,如铸鼎象物,物无遁情,洋洋乎大观也。 相似文献
13.
14.
15.
《金瓶梅》究竟是一部暴露封建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描写性生活的黄色淫秽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 《金瓶梅》写作于我国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8—1602)。小说的书名。据推理,是以作品中潘金莲的金字,李瓶儿的瓶字,春梅的梅字合起来拼成《金瓶梅》的。小说的作者,署名笑笑生。后人推断,这是作者的化名或者笔名。在当时封建道德和正统观念的精神桎梏下,作者不愿意也不敢于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来写作这种暴露性小说。曾有人推测很可能是那个时代颇有影响的文人李开先(1501—1568),也有人推测是王世贞(1526—1590),或赵星南(1550—1627)或薜应旂(1501—1568)。但这些推测,少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金瓶梅》的语言向以“语句新奇,脍炙人口”著称于世。其所以如此者,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大量采用群众口头语言中富有生命力的成分,使语言作到高度口语化。例如: (1)老娘如今也贼了些。(第72回) (2)你虼蚤脸儿,好大面皮。(第52回) (3)他不骂的他,嫌腥。(第75回) 例(1)本是潘金莲在西门庆面前自称她如今变得聪明了,不会再上别人的当。但此处不用“聪明”,而用一口语“贼”字,颇为新鲜活泼。例(2)是应伯爵对李桂姐说,西门庆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替她到县中说情的,李桂姐听后对应伯爵的嘲笑和奚落。这里不说“面子小”,而用口语“虼蚤脸儿”加以比喻,形象极为生动。例(3)是春梅请申二姐为她唱曲,申二姐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核心是天道,其试图以天道中的善恶有报因果论和乐极悲生论来治理社会重病。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恶人得的病不轻,明朝社会得的病不轻,他们的命运轨迹,还有善者吴月娘、孟玉楼的命运轨迹都在演绎中国先贤哲人的天道哲学观念,人都必须遵循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一规律。《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来源是古代诸子哲学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如先秦时期道家的道法自然、寡欲以保身养生,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节欲观、寡欲以养心,杨朱一派的适欲顺生观,还有佛家的色空观和因果论等。《金瓶梅》的哲学命题,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是认知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二是认知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我们应该从哲学的层面去认知《金瓶梅》丰富和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滋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2)
《金瓶梅》先有抄本流传。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1617)序本《金瓶梅词话》,有学者认为它是最早刻本(魏子云《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马泰来《诸城丘家与金瓶梅》)。国内和日本所藏明清刊刻的《金瓶梅》约有三十余种,以明万历词话本、明天启崇祯绣像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的佛教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瓶梅》是一部充满了佛教精神的世情小说。作者通过对西门庆家庭兴衰变迁的如实描述,“曲尽人间丑态”,意在让世人破除财色之贪的执迷,参悟诸行无常的空相,生起悲天悯人的慈愿,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安全与满足。《金瓶梅》这部小说的主要意义和内涵,应该在这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