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粮食安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WTO《农业协议》的不平衡规则却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空间。为此,发展中国家积极利用多哈农业谈判,阐明粮食安全立场,争取农业政策空间,以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然而,历经10年的"发展回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关注。因此,《农业协议》及多哈农业谈判最多仅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最终依赖于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我国盐土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日趋减少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我国有近200万公顷的沿海滩涂和4000万公顷的盐碱荒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利用这些农业资源发展盐土农业对保障我国战略粮食安全、平衡居民膳食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盐土农业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盐土农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盐土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盐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虽然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主要由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导致的国内农业资源供求矛盾将日益突出.应用市场供求理论论证了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对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充足供给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利用境外耕地资源的数量进行了较为精确的测算.  相似文献   

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在当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环境立法保障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保障体系、市场机制建构、立法保护力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保护涉粮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与资源环境安全观的指导下,完善涉粮资源环境立法保障体系,积极建构涉粮资源环境市场机制,加强涉粮资源环境立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6):106-111
新常态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勇挑重担,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为保障国计民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河南作为粮食核心区战略实施对象,具体实施已时间过半,成果丰硕,但暴露出的粮食产业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农业人力资源存量和质量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令人担忧。实现科技兴农,发展粮食生产根本上要依靠人力资源,做好农业人力资源教育与培训成为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有效选择。建议在粮食核心区实施三大工程,即推进基础素质提升工程,改善粮食核心区基础教育;推进农业人才培育工程,抓好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训;推进经营人才培养工程,搞活粮食核心区农业经济。从而促进河南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安身键 《南都学坛》2009,29(2):132-134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方面。我国耕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粮食安全、"三农"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生态建设等等。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保障内容、保障目标、保障主体、保障模式、保障理论和保障支撑体系、保障预警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实现耕地资源安全的必备条件和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农业"走出去"作为增加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和国内因素,在实地调研我国海外粮食开发重点企业的基础上,挖掘了农业"走出去"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据此本文提出在党中央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借鉴发达国家海外开发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细微支持的功能,降低"走出去"企业的风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的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石油农业"环境负面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农业"的提出,到今天遍布全国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保障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生态农业能否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控制影响粮食产量的3个主要投入要素(化肥、化学农药以及水资源)的投入数量后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测算,发现在现有生产条件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下生态农业能保障我国粮食需求量的80%左右,粮食产量高于我国"生存安全标准"的粮食需求量。此外,未来我们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还很大,再加上通过国际农业合作与贸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对粮食品种进行调剂。总之,在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下,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理解和分析新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对全球主要粮食安全战略、影响因素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战略,并构建了粮食安全内容架构,系统地描述了从战略到落实的主要环节。基于内容架构从战略、组织、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六个维度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结果表明,中国的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资源约束、小农组织、消费变化、国际压力等挑战。面对挑战,在农业现代化、大食物观、反哺农业、粮食文化、全球粮食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重大问题,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江西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在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析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提出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项政策建议:构建耕地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保障耕地资源安全;构建抵御自然风险与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科技支撑安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增长安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永久安全。  相似文献   

11.
[摘要]粮食安全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有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党三代领导人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党三代领导人有关粮食安全保障条件的理论,主要涵盖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四个方面,这些思想对当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中央政府基于当前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和复杂国际形势科学研判提出的全新概念,不仅具有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深刻内涵,还具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此,围绕“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三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地点、主体和重心,捋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思路。研究发现当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面临着要素资源约束、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区域协同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组织创新: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生存性资源,各个国家或地区都非常重视自身的粮食安全,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更是意义重大。一、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客观环境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流通体制的放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亿吨迅速上升至1984年的4.0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一直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本文在对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进口来源国集中以及贫困人口购买力低等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进而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供求平衡,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保障特殊群体的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中国农村经济必须实现从第一次飞跃向第二次飞跃的转换,即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成功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做到土地资源、组织形式、技术应用、资金要素的适度规模化。为此,需要优化完善顶层设计,采取包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等在内的复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进而得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同时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也为国家及地区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西北地区农业虚拟水贸易的发展、保障西北粮食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被大量占用,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供给紧缺已经成为新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本文主要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农业FDI的发展状况、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效应,并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农业政策根据其主要目标存在三个不同阶段:粮食安全阶段、农民收入相对贫困和城乡融合阶段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下,本文按照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三个层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再定位及战略选择进行阐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从传统农业的粮食供给功能视角出发,尽管饥饿问题已经解决,粮食安全仍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这要求我们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粮食安全支撑国家安全,保障国内大循环。可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农业“新基建”推进农业现代化,并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从宏观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现阶段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和城乡要素市场割裂是阻碍国内大循环形成的两个关键体制机制性障碍。这需要多渠道稳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矫正城乡收入差距,以进一步释放农民的消费需求,防止农村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死水区”;同时,打破城乡之间人才、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性壁垒,实现要素市场的统一和城乡融合。最后,从农业产业链和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要注重发挥和引导农业的多功能,包括营养健康、生态环保、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功能,这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20.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基层干部和农民是保障和落实粮食安全的重要主体。本研究从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认知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主要成因。研究发现,基层干部在行政压力下将粮食安全理解为一个行政目标,农民对粮食安全的感知则源于个体的日常实践。在他们看来,粮食安全面临三重困境: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与农村劳动力短缺是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土地政策刚性、种粮补贴政策不完善以及生态政策的抵牾效应构成其制度性障碍;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存在的诸多主观或客观问题则使其陷入主体性困境。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大粮食生产保障力度、统筹协调各类政策落地、积极引导生产者种粮等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