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日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曰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而且究竟有不有第四季冰川,也在争论中。我想即使有,经过一个夏天,”冰川也就溶化了,一个夏天溶不了的第二年也难溶化,何来六千年的大水?古之天如今之天,从日月之食来分析,古今相同,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3.
论禹治洪水真象兼论夏史研究诸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先秦史学界及考古学界对夏文化的讨论很热烈,但有一个问题让人不得其解,就是对于大禹治水的事不怎么涉及。我们过去讲夏史,总是从大禹治水开始的,少了它,就很难把夏史讲清楚。现在讨论夏文化,避而不谈这个问题,我以为也同样难于把夏文化弄清楚。大禹治水故事不仅牵涉到古代洪水事实的有无,而且牵涉到夏后氏渊源和夏文化分布、夏代物质文明和国家产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不可不花气力弄清楚。故不惮其繁,作如下考辨,以就教于研究夏代历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5.
6.
上古汉语~*st-类型复声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上古汉语的谐声关系,比较现代广西粤方言、汉语的亲属语言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参考汉越语的材料;笔者认为,上古汉语确实存在着*st-类型复声母。这些声母与藏缅语族同源,这可证藏缅语族(如广西的彝语)不属南亚语系而与汉语有亲属同源关系。*st-类型复声母主要是中古“精”组字特别是“邪”母字,也有是照系的。本文涉及的复声母一股为“精”组字。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金史》卷一○三《细石烈桓端传》:“贞柏三年蒲鲜万奴取咸平、东京沈、澄诸州,及猛安谋克人亦多从之者。[四年]三月,万奴步骑九千侵婆速近境,桓端遣都统温迪罕怕哥辇击知之。四月,复掠上古城,遣都统兀颜钵辖拒战。”原文中的“三月”、“四月”与贞相三年下文连书则误,应是四年三月万奴“侵婆速近境”,四月“复掠上古城。”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把“复掠上古城”的古字改为“京”,并云:“惊’原作‘古’。按本书卷一二二《温迪罕老儿传》,‘蒲鲜万奴攻L京’。又卷一二八《给石烈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今据改”。此为…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14.
水族始祖共工六千三百年以前降生在与炎帝神农故里会同紧邻的洪江(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颛项和帝喾高辛时期曾任“水正”.他的子裔及其部族均以治水和水田稻作为业,其势力由南向北迅速发展到了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即可与帝喾高辛抗衡的部族集团.公元前4371年(庚午)共工与高辛争帝失败后,其子裔和部族集团,从荆楚江淮的北部地区,撤退到了常德和湘西武陵地区,并在澧县城头山等处建设了宏伟的都城和巩固的根据地.因“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水族的族称亦自此而来. 相似文献
15.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影响深远的一部宋诗选本,受其编者的交游、藏书、治学以及当时宋诗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书在编选过程中至少对《宋百家诗存》、《宋诗抄》、《宋诗纪事》、《唐宋八家诗抄》诸总集有所取资。而这种选源关系,通过考察《宋诗别裁集》在选录范围、诗歌编排顺序、作品删改情况等方面与四者的同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九年,奉天省改名辽宁省,简称辽,别名辽东。其后数十年间释义歧出,莫衷一是。例如辽宁省之简称辽,是取辽河流域之义,抑是取辽省区域之义呢?有以辽河以东为辽东者,有以远在九州之东为辽东者。究竟古之称辽水后称辽河,实指是否为一水,也涉地称之是否副实,前代史家虽有考辨,而后出之说置前说若罔见,于是异说并竞,滋疑漫衍,致有名虽正而释义不顺之感。顾一省之大名与社会历史牵涉至广,故稽诸往籍,考其命名含义,发其龃龉,以就正于耆献大方。 相似文献
17.
捍关为战国时期楚国所筑的重要关隘。正确判明楚捍关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此段历史,搞清当时楚国的疆域和巴族活动的范围以及川、鄂之间交通的发展。一九七九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童恩正同志所著《古代的巴蜀》一书,曾对这一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证。该书《巴族迁徒的路线及其早期的活动》一节中认为:楚捍关在今湖北长阳县西清江上,清江原与川东巫山县境长江南岸支流大溪相通,由于长江三峡古时常常发生山崩,江流湍急,险阻难通,汉代以前 相似文献
18.
中亚东干族族名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干族是前苏联100多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至今人口总数已过10万。他们主要散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具体分布:哈萨克斯坦有4万,吉尔吉斯斯坦有4万,乌兹别克斯坦有2万东于人。中亚东干人是中国穆斯林的一支,其主体是1862-1877年陕西甘肃回民起义军的后裔.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传人。直到今天,中亚东干人分为两批:一批是比什凯克东干族,多为甘肃籍、新疆籍回民后代,他们多居住在比什凯克、普尔热瓦尔斯克、江布尔、奥什州等地。这批人约占东干族总人口的45%。另一批被称为托克马克东干族,他们是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鄄城县梁屯乡苏老家村蒙古族苏氏,于明朝洪武元年自始祖元亲王隐居于此,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地方史志的记载、家祠石碑的刻文、始祖牌位以及自明初历传至今的家祠对联等,都证实苏氏族源确系蒙古族孛儿只斤氏。 苏老家现有337户,1363人,其中98%是蒙古族苏氏族人。明初,有一部分迁居郓城、曹州、河北景州等地。现宗支迁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聚居或散居,人口约计3万余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