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人生”的文学观,是茅盾早期批判旧文化、旧文学,创造新文化、新文学的主导思想。他的“为人生”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俄国文学,“五四”时期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的。他的“为人生”文学观的基本特征是在暴露旧的社会罪恶的同时,主张描写理想,歌颂民族性的“美点”;建立发展个性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坚持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真实的描写和独创的个性的写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为人生”的文学观念贯穿于茅盾早期的文学思想之中。这一观念内蕴着茅盾对文学的言说对象、价值取向、功能承载的积极探索与思考。茅盾早期的文学思想在唤醒人的觉悟,以人道的精神和情怀关注现实人生、揭露时弊等基本点上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和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茅盾先生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并围绕这一命题、在仔细阅读茅盾早期文论的基础上,理出其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基本内涵,即:文学的功利性、真实性、理想主义,也兼及这一理论的成败得失,以见我国现实主义理论确立阶段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以文艺理论的创作步入文学领域的。象他那样既是文学理论家和创作家的人在现代文坛上并不多见。有人称茅盾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别林斯基,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作为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的茅盾,特别是他二十年代的文学观对文艺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五四”前夕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列宁语)对自己文学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表示崇敬之情。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一个侧面,探讨托尔斯泰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面对滚滚而来的文化冲撞的大潮,围绕着文学的目的和功用、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几个根本问题,茅盾冷静审视,大胆探索,慎重抉择,明确提出并实践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而且,通过对外来文学思潮和世界进步文学特别是苏联文学的评介和翻译,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茅盾诞辰110周年。茅盾一生撰写发表1400多万字著作,翻译240万字,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和大文学家。茅盾早年参加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国民文学”理论话语衍化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异化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茅盾的“国民文学论”是“国民文学”概念变得明晰而成熟的标志。茅盾“国民文学论”主张国民文学应该是一种关切现实人生、面向国民大众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它既真实反映中国全社会全民族人生境况和国民性,又反映并沟通人类普遍情感和生活;它映射中国国民性的正面和反面;它涵摄民族国家的当下现实,呈现出自主性特质,同时体现出交互性的面相:它吸纳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场域的交互对话中成长壮大。从比较的视野看,茅盾的整个“国民文学论”显现了明确性、开放性、辩证性的思维特质。茅盾在文艺民族化领域中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史上不可忽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论茅盾的"实践型启蒙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12.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王充(公元27年——97年)站在政治革新派的立场上,针对当时文学领域里儒家的“伪书俗文”风行,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泛滥的逆流,提出了“为世用”的文学口号,为文艺史上儒法斗争写下光辉的一页。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大好形势下,在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历史的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王充“为世用”的文学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对深入批判儒家反动的文艺观,进一步肃清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流毒,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有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茅盾与自然主义有一个较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茅盾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受着自然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茅盾本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子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左拉《金钱》的影响,但茅盾对于自然主义重在艺术上的借鉴,而并非思想内容上的摹仿;他对所接受的自然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重在承继一种为人生的科学精神,以创建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从他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开始“叩文学的门”起,就把文学与社会人生牢牢地挂在一根线上。他也曾提倡过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是为了反对面壁虚构、脱离现实的旧文学;他也曾鼓吹过罗曼·罗兰的新浪漫主义,那是因为他相信它“能够补救以往文学之不足而综合地反映人生”①。“为人生而艺术”,始终是茅盾接受这种种主义的基石,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本文将从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入手,探讨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当西方现代派文学从兴起到逐步确立之际,它的信息就传到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的中国文坛。“新浪漫主义”文学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先声,一度以最进步的文艺思潮被介绍,在“纷如乱丝”的中国文艺界奏出一曲独特的插曲。而最可注目的,是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杰出代表的茅盾,当时也曾将“新浪漫主义”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方向而加以提倡。此后几十年,西方现代派文学走过了一条崎岖而又迥异常规的路程,中国现代文学则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进,终于汇成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潮,茅盾则以这一主潮的伟大代表为世公认,以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而确立了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语言表达观念,在形而下领域包括物之粗和物之精两个层面。小言得粗,大言得精,不言悟道,乃是庄子语言表达的基本观念。至于论者以"言尽意"、"言不尽意"来概括它,便混淆了语言表达的不同层面,并不符合庄子思想的实际。"言尽意"、"言不尽意"是魏晋玄学辩论的话题,庄子涉及到言意关系,却没说过"言尽意"或"言不尽意",以此来阐释庄子,反而遮蔽了庄子的真意。在形而上领域,没有语言的位置,不言方可悟道。庄子以忘言得意,进入精神自由,开启心灵悟道之路。庄子的"言意道"观,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时代的茅盾,接触过中外古今的各种思潮。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神话传说,以至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他有过影响。外国的,从古希腊、文艺复兴直到高尔基,他都研究过。他评介过的外国作家,既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又有邓南遮、尼采;既有举世闻名的肖伯纳,又有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弱小民族作家。他对研究过的人物,有时有肯定和否定的意见,有些就很难说,只不过觉得他身上的某一点可取,就肯定他某一点。如《福煦将军》,肯定较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和鲁迅、郭沫若相比,茅盾较多地、有意识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要早一些,这对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革命文学巨匠茅盾,在六十多年的漫长创作道路上,以自己惊人的艺术创作才能,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茅盾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所建树的不朽业绩,追根朔源,与他在步入文学创作道路以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受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茅盾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对茅盾起重大影响的首先是他的父亲沈永锡。他虽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但是个“维新派”,讨厌八股,喜欢自然科学,较早地接受了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思想。他行医为业。酷爱数学,自学微积分。年幼的茅盾,在家里除了要从父亲那里学习数学外,还  相似文献   

20.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