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厚 《中州学刊》2005,46(5):164-167
宋辽金时期是北方民族以空前规模进入中原、并加速与汉民族融合的时期.迁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金亡以后,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融合北方民族文化的、与以前历史时期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先秦族群迁徙融合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族群迁徙的规模和范围有所不同,华夏民族形成时期其主体是不断变化的。华夏民族的原胚和最初主体是汇聚和融合于中原的炎黄族群;到尧舜禹时期,除了中原地区的晋陕豫联盟外,东夷族群的加入使华夏民族主体得以扩大;夏商时期,夏商族群的扩展迁徙使夏商族群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主体;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实现了族群的大范围融合,华夏民族的主体不再以少数族群为主,而是发展成为真正的融合性主体。  相似文献   

4.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它在与史前中原传统的重贵务实习俗的结合中,形成了血缘、文化、资源汇聚的“洼地”效应,这既促进原始宗教由自然神崇拜向祖先神崇拜的转化,又形成史前中原的“血缘旋涡”与“文化旋涡”,由此建构了一种特殊的集血缘性、内聚性、世俗性与开放性、辐射性对立统一的“天下结构”的早期国家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具有普适性、示范性特征及持续的辐射力与向心力,并延续而成三代王朝体制的“天下结构”国家范式,形成华夏早期国家的“中原”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东南地区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只是到了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开发,文化发展水平始赶上以至超越中原地区。这个传统观点并不符合新石器时代历史实际。笔者欲以考古学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的比较法,从社会经济方面着重探讨先越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论证先越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本文所称中原文化,单指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越文化是指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洛文化。一、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之比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  相似文献   

6.
张得水 《东岳论丛》2006,27(3):41-45
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同时也是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的融合性是贯穿于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的主旋律。河南古玉文化从不发达到走向繁荣,是接受来自东方、南方和北方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地区在文明化进程中受到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原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等各种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诗及盛唐文化的发展.深入研究杜甫及中原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全面了解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1995年8月24日在郑州正式成立,省政协主席林英海任会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等13人任副会长。研究会将在组织开展对中原地区姓氏源流的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活动的同时,积极联络海内外华人...  相似文献   

9.
汉末蜀地受中原战乱的影响较小且物产丰富,并较早安定了下来。蜀地政权的前期统治者刘焉、刘璋父子执行"为政宽弛、优遇大族"的政策,后期统治者刘备、诸葛亮采取"儒法并用、调和侨旧"的政策,从而吸引了大批中原名士迁移并定居于蜀地。通过中原名士在蜀地的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原地区的社会文化风尚,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品评清议士风,逐渐对蜀汉政权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尹全海 《中州学刊》2020,(8):137-144
全球华人根在中原,是中原历史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在历史人类学背景下,"根在中原"诸结构要素,如中华姓氏根在中原、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全球客家始迁地在河洛、闽台同胞祖根地在固始,以及中原根亲文化概念之生成,系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认识中原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出发点。具体考察和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人造物像、群体仪式和学术研究等有目的的活动传递历史记忆;随着"根在中原"诸结构要素的再现、传播、认同与强化,最终形成全球华人集体记忆中的排他性表达及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资源。"根在中原"的结构过程及其对中原地区开放进程产生的影响,或可概括为内陆地区以时间换空间的对外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11.
清朝逐步统一中原和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长城沿线直省地区在清朝完成统一之前是守御京师和内地的前沿,在统一进程中是清朝统一边疆民族地区的依托,在实现大一统之后则是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撑。长城沿线直省地区从军事、行政、后勤等多方面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体现了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岭南商业的发展阳旭秦汉以后,岭南地区的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中原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至隋朝,“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①然而到了唐代,岭南农业、手工业的显著进步,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情景,岭南地区的商业日趋兴盛起...  相似文献   

14.
虞夏之际 ,中原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因素和二里头文化因素相继大量传入远在燕山北麓的西辽河地区 ,从而引发了古代中国北方社会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层面出现的重大变革 ,并由此促进了北方地区政治社会礼制化建设的进程。古代中原文化区与燕辽文化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亲缘关系以及龙山时代以来 ,由于周边各支优秀古文化纷纷内聚而形成的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 ,是早期的中原文化北向传播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1 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就与游牧于泾、洛水以西和以北草原地区的诸戎、狄部族之间有了频繁交往联系。周武王伐纣后建都洛阳,后又迁都于丰镐时,西北和北方的戎、狄诸游牧部族,派遣入贡使者,驰命走驿,前来中原的洛都、镐京等地,“以时入贡,命曰‘荒服’”。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游牧民族大举内迁南下,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黄河流域地区,形成戎、狄诸族与华夏族犬牙错居的局面。当时,分布在蒙古高原地区的诸游牧部族,通过迁徙在内地的戎、狄各部与中原地区农耕民族之间,建立起更为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在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藏,出土有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而中原的“商”文化的发展对整个华夏商文明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且有据可查的。中原商文化对整个华夏商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中原“商”文化的内涵以及商业理念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中原商文化的发展是华夏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中原商业文化概括为智、仁、勤、俭四个字,指出中原商文化是建设华夏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江南都市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江南文化的内在体系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从历史上看,中原地区正是中原文化体系的核心地带。而且,“夏商周三代可以看做是中原地区中、东、西地域实力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作为中国历时最久、内容最为纷繁的舞台,中原地区无疑成为历代王朝定都的最频繁的场所,长安、洛阳、邺、开封、太原、北京……这些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古都城市都集中在这里。”[1]这些都城集中在中原黄河流域,不仅是政治—伦理体系自身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以一种古代都市群落的方式构建了北方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与中原的交流起源很早,汉代以后随着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这里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民多源于政治、军事等原因,被迁徙和强制迁徙特征明显。民族间的迁徙和融合日益频繁,且规模呈逐渐放大趋势。民族的流动和播迁,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为我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圣刚 《中州学刊》2006,(1):155-157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中原概念历史上的固定性形成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区域性的精神生态,即文化生态。中原文化生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含中原人民创造、积累的物质文化,更包含文字文化、口传文化、技术、工艺以及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中原文化生态具有根基深厚、整体统一、稳固茂盛、动态发展、人地相关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