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深入认知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间的传导机制,在阐述结构突变理论,揭示数据生成过程运行轨迹的基础上,选用2004年1月至2012年8月的月度数据,以货币增速剪刀差和上证综合指数为考察指标,利用滤波图分析、外生性与BLS内生性结构突变单位根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两者关系。表明货币增速剪刀差序列服从平稳过程,上证指数序列为含有在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发生结构突变的平稳过程。上证指数与货币增速剪刀差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的世界性传播同样得到了中国哲学界的积极响应,集中表现在力图"创建中国解释学"和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解释学运用于中国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上。但学界普遍认识和研究不足的是,作为解释学的当代最新形态——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既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更是实践哲学,而恰恰是在这种存在论和实践论意义上的解释学才真正能够赋予中国哲学以新的思想生命力和理论特色。能否从悠久与丰富的解释史中提升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以及立足于实践哲学来审视中国思想智慧,确立中西对话与融通真正"交合域"(mutual fusion horizon),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复兴和扩大世界性影响,可谓是中国哲学的解释学效应问题所蕴含的真正实质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权衡理论中的临界效应以及调整速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存在门槛效应.当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值足够大时,企业将积极调整其资本结构,其调整速度明显高于总体样本和偏离度较小时的结果;在调整速度的检验中若不考虑门槛效应,则所估计得出的调整速度将面临系统性的低估.基于Nerlove部分调整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则表明,过去研究中所发现的资本结构背离调整现象主要来自于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值较小的子样本,这可能是企业任其资本结构向远离目标值的方向波动的结果,是一种“伪调整”.研究结果支持了动态权衡理论的预期.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人对中国哲学"合法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此问题的缘起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目前中国学人对历史、现实学术现状的反思,但是,要对中国哲学重新建构就要尽快超越"合法性"的阶段,进入到方法的多元化探索和中国哲学的意义建构方面.应从建构"他者"、澄明误读、开掘源头方面进行方法上的探询,从立足现世、学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建构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民主、科学与哲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蒂对杜威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利用和发展在美国哲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杜威哲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在哲学认识论方面对科学方法的探索,而在于他对历史主义态度和自由民主思想的推崇。在杜威那里,民主仍然兼容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罗蒂的“民主不仅先于哲学,而且先于科学”主张表明了他对杜威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在罗蒂那里,民主不仅先于传统的普遍形而上学和特定民族文化,而且先于跨越传统文化共同体(跨越国界的)的现代科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批判性解读是一种伟大的误读,实际上蕴含着把政治学或公共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的含义,为解决现实社会争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希腊的存在论哲学确立了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模式,它以知识论为显性表现,而人生论则隐于知识论之中.从静态看,知识承诺着价值;从动态看,追求知识的行为就是追求价值的意义行为.其趋向不是知识的功利性,而是知识的人本性.这种知识境域在科学主义文化大行其势却又困难重重的今天,无疑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义,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把哲学家及其哲学分别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从而试图完成对全部哲学的说明,但怀疑论独立存在的事实表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义错误理解了怀疑论本身,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怀疑论看成不可知论,从而并不能图示哲学的全部图景,这就要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必须进行新认识,这种新认识以对怀疑论独立存在事实的认真分析为基础而成为怀疑论之存在合理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9.
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重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理性危机呼唤着对理性批判的理性态度。在康德所展开的理性批判中,人的问题是核心问题。通过理性的批判而实现对人的启蒙,正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命意。在理性批判中所敞开的人的主体性和有限性的价值理念,是康德哲学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遗产。理性地对待理性自身,在直面人的有限性的前提下确认人的主体性,领悟人的存在的意义,敞开真实的人本身,应当成为当代理性的自觉意识。在人仍然成为"问题"的当代,人的存在仍然需要理性的启蒙。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变系数扩散的一维自组织非线性气候模型,取热流输运系数为D(x)=D0(1-x2)(x=sinθ,θ为纬度),运用超熵产生理论讨论了CO2浓度增加与气候突变的稳定性关系,得到突变时CO2浓度的临界值,所得结论基本上符合近代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特征,也与有关文献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1.
即使是最完美的辞书,也存在释义上的谬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辞书义项的训释与训诂家个人对词义的认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小说《蚀》三部曲,在版本变迁中主要的一次修改,是在初版本到定本之间。这次修改,作者迎合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规范,实现了文本的全面刷新,尤其是导致了“革命”与“性”的意义滑变。  相似文献   

13.
国家平等原则在一般意义上赋予了主权国家在外国法院享受管辖豁免的权利。同国家主权原则一样,国家平等原则历来是国际法上最根本的原则和基础。国际法上的国家豁免问题也由此产生。针对国家豁免问题,现代国际社会上虽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但国家豁免原则业已成为现代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试图就国家豁免的法律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实现国家豁免发表一下拙见。  相似文献   

14.
论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 ,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产生于国家的出现。人口、领土、主权、政府、经济、军事等 ,都是国家存在的必备要素或必要条件 ,因而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是在国家产生时已经存在的国家安全“源生内容”。后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又逐渐出现了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安全“派生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人生意义的追寻是人生哲学的必然旨归。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以目的论为人生意义追问的逻辑起点,以觉解论为言说中介,以境界说为人生意义追问的终极界说。这表现了冯友兰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价值的终极关切。  相似文献   

16.
自新世纪以来,甘青地区藏传佛教的研究,在佛教传播发展与民族文化关系、教派及经典、寺院建制、僧传人物、实地调查与文献译介等方面都取得了丰赡的成果。本文对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境”是中国绘画表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范畴 ,其内涵非常丰富和深邃。“境”作为重要的美学核心范畴 ,在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孕育、形成、发展、流变和衍化的丰富过程。境范畴的美学本质和审美特性具有无穷的、深广的意蕴 ,即气、神、骨、逸。把握好“境”这个丰富的美学范畴 ,对于我们深入领悟中国的美学精神和进行绘画的创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因此句表述,太极一方面成为八卦产生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八卦不仅是图画符号,而且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太极也成为天地发生和存在的一个本源或本体环节。传统易学史中的太极之义约有十三种之多:北辰、元气、无、先天本体、未分之一、一物而两体、理、心、阴阳之浑合者、天地之性、非理非心非气的天道本体、大中之道、不变之一。此诸种阐释的内涵及其义理变迁是诠释者们四种考察角度的产物:宇宙论的视野、本体论的视野、作八卦的视野和蓍卦过程的视野。太极诠释史中存在着从宇宙论概念向本体论概念发展的过程。邵雍从作八卦角度论述太极概念是易学一大发展,清朝考据学派主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蓍卦过程的概念并不符合早期易学的观念。太极本体论的阐发史中,邵雍和胡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词义的变化常常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从常用词词义变化;词义的扩展与缩小;英语成语中词义的变化;以及词的临时性意义四个方面就词义变化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理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理解乡村治理的变化,必须研究乡村治理理念的转变。中国乡村治理理念的变化并非无关联性,传统的治理理念对近现代的治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政权建构的实践正在影响着中国乡村的治理理念,中国乡村的治理理念的继承性又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国家政权的建构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