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0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表了《创造进化论》一书,建立了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相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淇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人。一、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 ,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之外 ,郭沫若受柏格森“生命哲学”和“艺术  直觉”说的影响最大。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中的主情主义、主观性、直觉、灵感等艺术观念均可见出柏格森的直接影响 ,是其诗歌创作实践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但是 ,因现代中国的特殊现实处境 ,郭沫若对西方文艺哲学的接受又融入了自己的体知和认识 ,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变迁,形成众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柏格森用哲学语言展示了一幅生命进化的蓬勃冲动:薛定谔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进化图景;近代中国自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也都贯穿着文化进化的意蕴.尽管进化论创立以来的文化回响逐渐偏离其“科学”界限,但报以“同情之理解”的心态重建其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对于把握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逻辑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思想动因和“人的文学”等中心观念,直接导源于进化论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胡适、孙工关于短篇小说体式的理性把握,受到现代植物学、心理学知识的科学启迪。陆志韦针对白话诗试验从物理语音学角度指出音长、音高、音式是新诗节奏的三要素。但在由传统戏曲观向现代话剧观的历史转化中,也存在某种把科学思想庸俗化的倾向。总之,“赛先生”主要是通过以进化论为思想根柢的现代文学观念转化,幅射到新文学革命的各个层面,发挥其重要的制导作用和潜在的文化整合功能的;假如没有进化论等科学影响,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就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5.
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的时间观和绵延概念,与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使得近代哲学研究有了新的指向,焕发出新的生机.柏格森哲学中所揭示的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的对立关系,在生命面前更加公开化,自由成为了精神对物质的一种突破.我们的智力在面对生命的自由本质时,也显得无能为力.柏格森的这种生命进化观点是纯主观的,虽然带有明显非理性因素,但是给我们理解生命、考察自我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艺术理论的形成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与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关系出发,认为他接受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由此确立了他的人生观,并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看法。他运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创作和欣赏。后来他逐渐超越柏格森的思想,把它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宇宙观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于1913年经《东方杂志》的介绍而传入中国,1919年至2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界广为传播,成为影响中国哲学界的“显学”之一。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是“迈越古人”,而且是替儒家学说的复兴“开了先路”。帕格森的生命哲学启迪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他在1921年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儒化的生命哲学的一部代表作。 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溟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作进化论》等著作及其宣扬的生命哲学曾轰动一时。“柏格森热”早消失了,但没有失去哲学史上的影响。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在现代哲学的反理性主义思潮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有声望的是柏格森。这并不言过其实。然而多少年来,国内很少有人对他作过专门  相似文献   

9.
进化论思想在晚清至五四中国新文学的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作为近现代中国"积极反传统"的理论资源,有力地促成了新文学的"发生";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华夷"和"古今"观念,直接影响了新文学的基本走向;不同个体对进化论思想的不同接受,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酿就了近现代文学研究的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梁启超思想中的“进化论”,决定其在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梁启超的“进化论”思想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内在差异恰恰体现出中国思想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世界观的内容是多层次的,进化论思想推动国人世界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推动国人对进步观念的普遍认同以及对"人"的全新认识等方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过,国人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和容纳毕竟是在维护民族生存、求富求强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中国化了的进化论思想事实上已与达尔文原滋原味的生物进化论有了相当大的距离,由此而带来的缺失也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相似文献   

12.
一种观点认为 ,竹简将人及其生命作为主题 ,完全肯定人的自然感性生命存在 ,并直接赋予其价值和意义 ,这与西方基督教思想形成对比。另外 ,竹简将心、情置于重要地位 ,赋予人的自然情感以最高合理性 ,成为判定善恶忠信的标尺所在 ,这与从汉代到宋明的后儒“性善情恶”之主流观念形成对立。论者从而得出汉唐以降至现代新儒家可能是“别子伪宗”的结论 ,提出应跳出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藩篱 ,重归原儒 ,同时吸收西方近现代思想成果 ,以实现儒学新的创造性转化。一种观点通过分析竹简 ,提出 :1.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何“使民”、“用民”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一开始就是在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理解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社会进化论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事实上并不构成中国接受社会进化论的障碍.构成难以接受社会进化论障碍的是19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知识精英的人生态度.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19世纪60年代在香港,有过两次与社会进化论相关的“强弱论”问题的讨论.参与这两次讨论的王韬,主张以“用强”的立场应对西方的挑战,但他最终也未成为社会进化论者.象王韬这样的直接参与传教士西学传播活动的知识精英,不能以先驱者的姿态对在西方有广泛影”向的社会进化论以积极的理解,并主动予以传播,社会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就无庸置疑地被推迟了.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进化论在中国思想界广泛传播并产生分化,逐渐形成了不同形态的进化观念,主要有改良派的渐进进化观、革命派的激进进化观和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进化观.这些进化观念的形成,都与当时不同政治思潮的变革主张密不可分.因此,它们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并在各种政治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不断演进,同时也为不同政治思潮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一方面与“五四”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这些变迁为文学观的转换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与文化思想界盛行的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着更为直接的精神联系,它强调了人的自由与平等,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人文理想与审美旨趣。但我以为还有一个为许多人所忽略的原因,即20世纪初传入的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它加入到当时中国各种文化思想撞击、整合的漩流中,加速了近代“政治文学”观向现代“人的文学”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胡适虽不是戏剧家 ,但是他率先于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易卜生主义》和《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的戏剧理论文章 ,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功利主义戏剧观 ,提出了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 ,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在近代中国为严复宣传进化论提供了一种广阔的容摄中西文化的背景。严复不仅从老庄思想那里获得的是一种自然观的观念背景和物种变化的经验事实,而且他还吸取了可以对生物进化的“物竞天择”根本机制的最终根源作出哲学解释的深刻思想,为他大力宣传进化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严复也对老庄“天道自然”思想进行了提炼、发挥和改造。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的进化论充其量只是一种哲学的假说,而非科学的判据;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为人类赢得必要的自尊。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轻易地终结“这个生命观”。因为随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生物学以及各种形式的现代唯物主义者对进化论的诠释和利用,进化的概念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学说。使它彻底过时的方法只有一个:找出更多的反对它的证据并建立一个比它更具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作家的“进化”人格意识和思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思想文化领域和知识界,“觉今是而昨非”或“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成为一种普遍的、主导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一种肯定现在和将来(明天的“今天”)而否定过去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很显然与清末传进中国的进化论、以及进化论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时间观具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时间观主要是循环轮回的,所谓“大道周天”、“无往而不复”。“周行而不殆”等,即指此而言。近代以来,随着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渐次接受了西方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