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口将呈现很多新情况,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加深、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移加快;另一方面,人口发展呈现新趋势,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迁移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深化。应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  相似文献   

2.
笔者利用我国1990~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单位根、协整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教育人力资本、劳动力再培训、劳动力身心健康、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但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4.
肖琳 《管理科学文摘》2011,(29):182-183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年至2009年间安徽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大,并具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的新动力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铭 《决策探索》2009,(21):35-37
最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恢复,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甚至又再现用工荒了。可是,笔者想提醒一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采取的是投资推动的方式,投资在短期内是需求,在长期是供给。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来看,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增长将放缓,而人口的老龄化也会带来国内储蓄率的下降,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劳动生产率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来源,那就是城市化和区域格局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创造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产业模式的同时,也会对劳动力市场带来重大变化。文章从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对就业均衡、劳动力市场结构、收入分配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四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出了为缓解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负面冲击的相关政策建议。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空白,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90-2010年的数据,基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建立我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量比关系的实证模型。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对自身的冲击产生持续的正响应,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冲击产生的也是正响应;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产出和价格的非对称影响,是新常态下把握好货币供给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提升货币供给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局部投影方法在不同区制下,计算工业产出和价格对货币供给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冲击对工业产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总体上表现为中性特征;而货币供给冲击对工业价格的影响不仅在不同区制下,而且在新常态前后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总体来说是短期有效,长期中性的。情景设计的分析结果显示新常态下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来刺激工业经济是不可取的,其作用效果可能出现工业产出停滞不前,工业价格急剧飙升的工业滞胀。因此,需要从工业产业升级,工业技术创新等工业供给侧寻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浩文 《经营管理者》2013,(16):146-146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招工难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话题。招工难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在人才市场机制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调节方面仍然有着诸多不足之处。本文就主要对招工难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熀松  周赟 《管理世界》2005,(11):152-153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分析经济增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关于其动因的研究每个经济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如何内生化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因是学者主要争论的。从短期看,任何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冲击都可能使得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但对于不同的国家,或者是某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经济增长动因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增长动因,许多学者给出了分析。林毅夫(1994)的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了资源向…  相似文献   

11.
肖挺 《管理科学》2014,27(5):120-132
基于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地级市政府财政自主程度对于服务行业分行业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将行业劳动力变更细分为跨地区和跨行业两类指标,结合2004年至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构建的面板数据,在区分面板数据类型基础上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这两类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一系列影响因素后,地方财权的扩张只对交通、仓储及邮电、房地产和租赁商务以及服务行业劳动力流入产生正向影响,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和信息行业在地方财权扩张时就业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导致本地劳动力流出。在跨行业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中,受地方财权扩张正向影响的行业为房地产、金融和租赁商务,其他行业则会由于地方政府财税自主权的提升造成就业萎缩;此外,地方政府财权自主程度提升会加剧地区及行业间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骤变。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但在劳动力供给高潮、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就业矛盾依旧突出。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是现行的劳动力市场仍不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很多问题还是存在,例如持续的高失业率、农民工问题、收入保障等。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金融结构与房地产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VAR模型协整关系的递归估计方法,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结构和房地产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房地产金融结构在突变期间对于房地产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短期均衡受到改革措施冲击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是积极的,不会影响长期的均衡.协整误差路径表明2006年以来的房地产金融结构还存在不能适应房地产经济增长的某些问题,这意味着进一步进行房地产金融体制改革或者金融结构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结构仍是银行主导型.因此,今后房地产金融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实现金融政策开放和金融工具创新.弱外生性检验表明国内贷款、企业自筹和其他来源的发展是内生于房地产经济增长的,这三者均与房地产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基于水平创新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探讨了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内生技术进步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对模型的社会最优均衡分析和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分别求出了均衡解、均衡解存在性条件以及在人口增长和资源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的条件,并证明了分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均衡解往往是非帕累托最优的,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市场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及其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引入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理论与方法,对1995-2005年间桂林市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实证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经济学基本研究框架,本文引入了异质性劳动力和知识溢出的假设,分析了转型经济体城镇化过程中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以及产生的城市均衡结构。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本文发现:(1)对于转型经济体而言,没有高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行的;(2)劳动力知识溢出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解释"城市病"与"逃离北上广"、"民工荒"与"自然村渐逝"等"中国悖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强调了产业发展和工业支撑对城镇化的重要性,更明确地提醒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通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等途径培育城市技术比较优势进而推动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经营管理者》2014,(25):121-122
正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南京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对农村劳动力需求量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并采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瓶颈问题。如何抓住机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和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和增收,提升城市的城镇化格次等等问题,值  相似文献   

18.
1996年既是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在第一个阶段,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第二个阶段,结构调整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第一个阶段的调整保证了工资的低增长,而第二个阶段的调整加快了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些都使中国经济发挥了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使劳动力市场改革有利于收入均等,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是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协整理论为基础,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辽宁省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及外商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内,外商投资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进口贸易却具有反向作用;方差分解表明经济增长的波动主要来自于本身与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