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首届满学研究优秀成果颁奖会在京举行(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阎崇年我国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满学研究成果。为了检阅我国满学研究的成果,开展满学的交流,推动满学的发展,由北京满学会、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满族研...  相似文献   

2.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5,(4)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集大成者,满洲民族作为有清一代的统治民族,在中国社会与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满洲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存在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尤其是满洲民族在清代当国近300年,具有独特的治理与管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当代提供借鉴。1990年,著名清史专家孙文良先生曾主编《满族大辞典》。如今,鉴于学术界发展之现状,原词典已无法涵盖近20余年来清史及满学的研究内容,《新编满族大辞典》遂应运而生,给我们提供全面再认识、再思考满族历史与文化的机会,阐明我们的"满学观",以期将满文化恒久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12,28(6):78-83
清前期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北京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今天北京文化中很多特色的形成大多都可溯源至清代前期。在政治上实现了气度恢宏的大一统,为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长城内外、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前代;北京还是当时的商贸和消费中心,这进一步推进了不同地域文化在北京的融汇;此外,清初中西交流进一步加深。这对于我们今天首都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京史研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日加兴旺的一门新学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北京史研究在首都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史学的支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减灾灭灾、方志编撰、旅游等项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这说明,北京史不但是我市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首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向国际大都市的迈进,会有更多的现实问题,需要以历史经验为依托加以解决,北京史研究的学科功能和作用将更加凸现.  相似文献   

6.
“北京学”主要是“城市研究”,应纳入“城市学”范畴。其包含城市史、城市学、城市文化三个层面,开展研究要警惕过度智库热,厘清城市史与教育史的边界,允当叙述城市与文学,并借数据库编年刊。  相似文献   

7.
甘肃涉藏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区域,在人类早期文化、民族变迁、朝代更迭中,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一脉相承。同时,以拉卜楞寺和禅定寺为代表的佛教寺院在政治上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经济上茶马互市,文化上互动交流,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涉藏地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了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如期实现脱贫,正在同全国一道奔赴在新征程上。探讨甘肃涉藏地区与中华民族同根共进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对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甘肃、新疆等省区更具特殊意义,是我们共同的政治使命。甘肃省武威市扎实开展“春晖行动”既抓住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有助于两省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又落实了通过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是一个开口适度、途径广泛、平台众多、前景广阔的民族团结活动。这一活动值得关注,对其经验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视角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9.
杨小君 《创新》2023,(6):42-54
文章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5年里CSSCI数据库中瑶族文化研究的时空分布特点、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南方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对瑶族文化研究关注度较高,逐步形成以民族类期刊为主的瑶族文化研究“期刊群”,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团队研究和具有较强中心性的研究主题,成果较为分散并且近几年产出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注重瑶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关注跨物种民族志研究,进一步丰富瑶族文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邢澍是清代陇右学术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著名的朴学大师,精于考据辑佚之学,著述多达十余种,涉及金石、方志、天文、舆地、诗话等。出仕江浙期间,与一大批江南学术精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常诗酒唱和,论文著史,放歌湖山,情连旧雨,极一时之胜。本文通过对零星史料的钩稽,勾勒了邢澍学术交游、生平事迹的动态脉络,反映了乾嘉时期江浙文化与陇右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1.
非语言表现与日本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明了他民族的语言特征、文化习俗和交际习惯,对跨文化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独特的交际方式。它除了规范本民族文化区域内部人与人的交际行为,还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历史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尚和民风习俗,非语言表现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非语言表现涉及到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本文旨在从民俗文…  相似文献   

12.
北京满学会学术年会纪要1995年3月24日,北京满学会召开第三次学术年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民族所、少数民族文学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历史所、满学所等单位专门从事满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孙文 《日本学刊》2008,(1):85-97
日本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虾夷与近代阿伊努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是日本史、日本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寻绎阿伊努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确立的历史过程,并对日本学界在该问题上表现出的心态做了评析.  相似文献   

14.
<正> 北京社会科学院于一九九二年八月在京主办了“北京满学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满学学术会议的有日本、美国、韩国、意大利、俄罗斯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满学专家教授二十余人,有北京及外省市的专家教授五十余人。代表中许多人都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满学专家,其中包括日本研究满洲历史的最高权威神田信夫教授、研究满洲一  相似文献   

15.
沙先一 《阅江学刊》2010,(4):103-106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褚红 《学术交流》2012,(3):112-115
地方志作为全面、客观、系统记载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功能。方言是一个地域的人们最方便自然的交流工具,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一个地方的方言、历史只有在地方志中才能被详实记录和保存下来。清代、民国河南省地方志种类繁多,但方言志相对较少,对方言的记载不重视、也不完整。清代民国河南方志中的方言材料,其亮点不仅反射在语言学方面,还对研究河南的历史、民族、民俗等都能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17.
吴颉  滕志朋 《创新》2021,15(2):84-91
广西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地区.历史上,广西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他们与汉民族之间交流密切,文化互通.广西仫佬族"古条歌"《古今对唱》是对民族交融团结的史诗性咏叹.《古今对唱》叙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近现代中国这一个时间跨度无比巨大的历史过程.《古今对唱》歌颂了远古传说故事中的祖先神,也展示了进入文字—文明时代后中华民族的真实历史,记录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引述了汉民族文字经典中创造的艺术形象.仫佬族非常认同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历史,《古今对唱》等"古条歌"也主要用汉民族语言演唱,而且有意识地在重要的场合演唱,从而起到凝聚民众的作用,形成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古今对唱》呈现了仫佬族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在当今也成为民族交融团结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姓氏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的语义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特质.通过对比中西姓氏在概念内涵、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异质,训析二者的文化特性,揭示中西社会在民族心理、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力求为解读中西姓氏的文化起源,了解不同社会的历史演变,弘扬传统的文化精髓,透视迥然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王坤 《唐都学刊》2013,(6):109-113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世界各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外引人注目。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规律的科学,人类一切与精神或精神文化有关的历史,其实就是传播的历史。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分析古代中日间的信息传递,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杨莉 《社科纵横》2012,(9):136-137
新时期多民族融合环境下西北民族地区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地域性、脆弱性的文化特点,图书馆是民族融合地区文献信息中心,是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融、交流,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部门。图书馆拥有较高素质的文献信息专业管理队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只有民族融合地区图书馆达成协作体,建立文献保障体系和合作机制才能达到引领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