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2.
袁忠 《船山学刊》2001,(2):72-76
意象一词目前正被广泛使用着,而对其理解、用法上的混乱状况也不断有人指出。值得高兴的是,有一点正逐步形成共识:意象范畴能阐释美的创造和审美鉴赏的基本规律,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有的主张用审美意象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块基石,有的主张将意象作为美学的元范畴。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盛行于九十年代,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意象说的考察有助于现代意象论的建构,这是不言而喻的。如同其他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受古汉语内部规律制约,由单音词向复合词演变一样,意象一词最初是分言的。意、象、意象在历代的义蕴重叠交叉现象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相似文献   

4.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着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小说评点本所见对技法论的评点,旨在揭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阐释价值。一方面,在批评过程中它援引传统批评概念,并结合小说叙事特征使既有批评概念产生新内涵,使中国古代相对薄弱的叙事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另一方面,古代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格也因技法论的批评进一步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12,(7):134-14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2024,(1):191-200+239+24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邓以蛰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以审美自主主义为出发点,建构了极具特色的书画美学体系,并对中国的戏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从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意象范畴具有“概念间性”特征。“意象”一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非单个概念而演化为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群。“万物关联”观念使得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具有其深层内涵和独特韵味,这反映在意象理论上即是单个具体概念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信仰、趣味、天地秩序、人物品藻等在内的立体、多层面的审美观念形态。当代学界在使用术语概念去重新理解和阐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意象范畴时,需要考虑其在语言学层面的独特构词形态,并且联系到相关词汇构造所涉及到的思想史因素,以历史、辩证的态度审视意象范畴的“概念间性”特征及其观念基础,理解中国审美所推崇的立体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认知模式。我们需要借助当代学科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开展“再阐释”和优化升级工作,力求用“中国话语”去阐释“中国思维”,进而构建起具备参与全球美学对话实力的当代中国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梦意象,在诸多与梦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往往忽视了梦意象的美学因素。事实上,当梦从个人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也就是经典的梦意象的时候,它往往记忆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流变,成为审美风尚及审美心理的承载物。无论是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还是美学大家康德的意义上看,梦意象都能够成为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梦意象与美学在学理上的亲和性使得从美学角度对梦意象进行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情感美学建构起兼具中国审美传统和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的情感美学话语,完成了从语言、意象到文本的理论谱系生成。文章从文本形式观、道德关联两方面探究中西方文论资源给予朱光潜情感美学建构的学理资源,建构出较为全面的情感美学逻辑框架,厘清其情感美学本体所包含的场域伦理;从情感对抗和日常生活主体化两大维度论证朱光潜情感美学所彰显的知识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5.
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表现在美学根本问题言说方式的更新、美学命题阐释范围的扩大以及美学新概念的提出上。新世纪中国美学应该吸收东西方的美学思想遗产,从对经典的阐释出发,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建构具有现代性的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16.
宁海林 《人文杂志》2012,(3):97-102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基本动力机制问题.它把视觉形式与情感等精神活动融入到视知觉形式动力生成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之间的分歧,发展了表现主义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同时也使艺术形式和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弥合了符号学美学中艺术形式和情感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裂痕.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7.
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有一种由其史、论合一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根本性的困难。哲学范畴论的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范畴系统完备性原理和该学科的特殊性,都对其范畴的确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而同时考虑范畴的系统性和历史实然性,逻辑与历史结合,才是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再加上中华民族思维和理论表述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体系只能是研究者基于自身的深入研究而作出的体系建构,而非有一个客观范畴体系被描摹出来。一般所谓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体系”,其实包含非常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皮尔士美学理论的基石,皮尔士的规范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意义.本文旨在从皮尔士的范畴概念出发,揭示规范美学的“第一性”特点;并在深入阐释审美意义的“善”的过程中,展现皮尔士美学在规范科学中的基础地位,为进一步全面阐释皮尔士美学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它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并指导着历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本文通过对"意境"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考察,辨析了"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力图揭示出"意境"范畴的深层内涵和美学意味,同时联系当前的研究状况,对意境理论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是美学的一个经典范畴与基础课题。自20世纪初与美学学科一起由西方传入中国起,自然美问题便与百余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结伴而行,甚至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20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美问题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前半叶的起步阶段、50-60年代的本质论阶段、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实践论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论阶段四个时期。尽管自然美在国内美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受重视的美学论题,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对自然美概念缺乏合乎逻辑的界定,从而影响了整个自然美问题研究的学理严密性,二是针对自然美范畴本身的观念史、问题史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多,三是关于自然美的一般理论性研究问题意识不强,一门研究自然审美活动的美学分支学科——自然美学之建立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