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宋人笔记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对其中很多宝贵的、现已亡佚的易说和易学资料多轻描淡写或略而不谈;有关宋代易学史的著作多写李觏、欧阳修、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杨简等人,极少涉及笔记中的易学资料,因此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宋代易学史,至少不能反映宋代易学研究的盛况。笔者拟通过对宋人笔记保存亡佚易说的价值以及古籍整理、校勘版本的参考价值等方面的浅述,以引起学界对宋人笔记易学资料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纪实性的历史笔记于中唐从"小说家者流"中兴起,在两宋获得长足发展而蔚为大观。历史笔记主要记述有历史价值的个人见闻,从理论上说,属于"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其繁荣发展与科举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密不可分,反映了士人社会自觉参与本朝历史记忆的建构,积极争取历史书写的权力。宋代历史笔记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时代特点和主要趋势是呈现宋代史学发展、士人社会历史意识深化的一大线索。两宋学者对历史笔记在内容、旨趣、形式、写法上的特点及其史学价值,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这是历史笔记获得自觉意识并形成撰述传统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宋史·选举志》、《宋会要·选举》和《文献通考·选举考》等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史料,但由于体例和其他一些原因,上述诸书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使我们无法窥探宋代科举制度的全貌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本文在分析上述诸书不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宋人笔记中有关科举史料对宋代科举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史书和传世的宋人笔记、文集、别集等史料中,蕴涵许多关于《礼部韵略》在宋人语言学研究中的功用的记载。通过钩稽排比,选取其中颇具价值者,成此一编,可为深入研究《礼部韵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可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乃至宋代科举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切实可信的资料,并以此匡正前人对《礼部韵略》学术价值的偏颇认识。  相似文献   

5.
丁海燕 《中州学刊》2004,(1):112-116
笔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著作体裁,其中史料笔记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历代学者关注.<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人史料笔记的评价,反映出清人对史料笔记特点的一些认识,如指出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记事追求赅博、选材多寓惩劝等.  相似文献   

6.
鬼诗即鬼魂所作的诗歌。宋代文人士大夫喜欢听鬼故事,谈论鬼神,并由此大量创作、传播、书写、收集鬼诗。宋代鬼诗创作繁盛,这些诗歌以宋人笔记、小说、诗话为载体,由文人加工、润饰而成。宋代鬼诗在创作心态上表现出娱乐性、幽怨性、预卜性等特征。鬼诗在宋代之所以流行,与崇尚巫鬼的社会习气濡染、高压政治氛围下需借鬼以讽人、鬼能诗好诗成为宋代文人共识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人史料笔记一方面继承了唐人史料笔记的传统,同时受时代的影响而显示出自身的特色,这反映在撰述旨趣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古训的名义而记述新的"前言往行";二是学术史思想的萌生和发展;三是重视笔记撰述的"事无纤巨,善恶足为鉴诫"的惩劝作用;四是补史官所阙的历史意识,显示出宋人史料笔记撰述旨趣的多样性和撰述内容的丰富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史料笔记之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华权 《兰州学刊》2011,(3):139-142
文章以宋代笔记为范畴,探讨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认为唐人及其诗歌对宋人的影响深刻,宋人具有普遍的无意识崇唐倾向,对唐诗多持肯定态度。但宋人对唐诗的接受亦有保留的一面,往往根据宋人的"尚理"思想,对唐诗加以批驳。  相似文献   

9.
与唐代士人相比,宋代士人对于应辟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突出的是不像唐代士人那般急切,对于应辟入幕也不像唐代士人那样有很高的热情.究其原因,这当与唐宋士风的不同有很大关联.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发掘,时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袁晓薇 《江淮论坛》2003,(1):137-141
宋代社会结构特点使宋代士人一方面受到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一方面又需要释放受压抑的心灵.为此,他们确立的时代典范是"诗圣"杜甫,李白虽然在宋代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地位不高、颇受冷遇,却在文人雅士们的放言吟咏中受到热情的关注与赞美."谪仙"是唐人赋予李白的称号,其意义在宋代得到了深化和强化.宋代大量歌咏李白的诗歌赞序体现了宋人对"谪仙"精神价值的发现和强化.宋人对李白的微妙态度也成为宋之后历代论者评价李白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1.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白贵 《河北学刊》2003,23(3):122-126
诗话之典型形态出现于宋代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文化的、文学本身等多种肇因。宋之文人地位较高 ,文学批评著作在宋代目录学中地位的上升与独立 ,说明宋人的文学批评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学批评 ;宋诗的崛起是从评说、咀嚼唐诗 ,了解、品味唐人轶事开始 ,这一切都凝结为诗话之作 ;文体发展到宋代 ,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古文大家们带头躬行于被一些人视为卑格的笔记、诗话等 ;官学系统以及各地书院的建立和蓬勃发展 ,在客观上恰好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宋代刻书、造纸业的发达 ,使当代及前代众多典籍得以广泛传播 ;宋人在藏书读书的量上超过前人 ,而知识的丰富使得宋人有了更多的自信和炫耀展示自己才学的意识。“以才学为诗” ,“好议论” ,事实上也催生了“诗话”。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考据学发展的兴盛时代,考据学作为宋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学术史上据有一席之地.其间宋代学者还撰写了一系列考据笔记.笔记因创作形式具有体例随意、不拘篇幅大小的特点,受到宋代知识分子的欢迎而被广泛采用,作为记录学术成果的载体.宋代考据笔记具有考证繁杂、不只专注于经史、考证中夹杂议论、考据与实证相结合、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相互之间多有学术共鸣与争鸣等特点.宋代考据笔记对中国古代考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考据笔记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丝绸之路谣谚在复杂多元的地理、政治、商业、文化等环境中生成,主要由胡商、士兵、宗教人士、士人等主体进行传播,从中能够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名物、社会民情、政治趋势、战争冲突等多元化内容;因为古人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集中归类,而是分散记录在正史、笔记史料、诗歌总集、谣谚总集等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5.
邹志勇 《晋阳学刊》2006,(4):110-112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对诗歌创作及其阐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人对诗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谶文献,而且将诗谶广泛地运用于诗歌阐释当中,这种现象与宋人特殊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学术风气以及诗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宋代笔记诗话中的诗谶文献作细致分析,以多重视角对宋代诗谶进行类型划分,解析其阐释心态,这对研究诗谶与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阐释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明名士张献翼,与同时期诸多名流来往密切,事迹见于众多笔记文集,是明中叶以降狷狂士人的代表人物,但至今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梳理相关诗文集、传记、笔记等史料,可以发见,张献翼之狂颓,既有个性层面的狂叛特质,也有早年科举不第的心理阴影,还有晚明士人习气的熏染,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相似文献   

17.
邬志伟 《学术研究》2023,(3):169-176
宋代兴盛的书画题跋是一种书画批评的新方式,宋代士人通过题跋书写深度介入书画批评领域,并彰显其话语意识,塑造新的时代经典。通过题跋,宋人确立了颜真卿、杨凝式、蔡襄等书法家的经典地位,也引领了对李公麟、范仲淹、李结等人作品的阐释方向。题跋文体的小品化有助于评论焦点的形成,构建重要的“第一读者”评论;题跋文本具有开放性与对话性,不断丰富的题跋不仅对原作进行回应,也构成与整个书卷、画卷题跋系统的对话,使得对原作的阐释得以层累;题跋书写的社交场域带来观点的交流,形成圈层共识,名人题跋对经典的形成与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题跋由副文本到独立文本,独立于原作而进入文集,其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从《北梦琐言》看晚唐落第士人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题材是《北梦琐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孙光宪在笔记中揭示了部分落第士人的心态,凸现出晚唐科举制的弊端,为后人研究唐代科举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极具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的宋人笔记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不受重视到受重视,从少数知名学者为主到众多学者和出版机构争相介入,从选题的无序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并出现了<梦溪笔谈校证>、<历代笔记概述>等一批颇具典范意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但在整理的数量、质量以及检索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唐宋文史研究的需要.加大整理和研究宋人笔记的力度,编撰<宋人笔记类编>,建设更加完整的宋人笔记数据库,加强宋人笔记研究的理论建构等,是宋人笔记研究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20.
自宋代起,海洋诗词异军突起,数量骤增,其中观海、观潮作品尤多,为前代所远不及。通过对这些作品主旨及背景的考察,发现其创作与当时注重休闲游赏的风气有关,由于海洋对陶冶情操、励志情趣、保全个体完整人格与精神坚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游赏海洋一度为宋代文人雅士所倾心,这对宋代海洋诗词的创作有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书写海洋一时风起。此外,受宋代独特面海政治军事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钱塘观潮诗词也成为宋人抒怀咏志的重要媒介。文章从宋人游赏的角度入手,探析宋代海洋诗词生成和兴盛的原因,并由此把握宋人独特的海洋审美趋向、精神风貌以及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