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组合形态,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区。我国各个城市在能源利用、经济产出和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导致不同城市形成了异质性生产技术。为了改进传统前沿分析方法在异质性生产技术下测度能源效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异质性环境生产技术的城市能源效率测度框架。具体而言,首先从多维度刻画生产技术的异质性,并据此将城市进行聚类分组;随后结合环境生产技术与共同前沿思想,构建了异质性环境生产技术的城市能源效率测度模型;最后,在组前沿和共同前沿两种情景下对我国87个城市的能源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通过分解能源无效率,从管理无效率和技术无效率两方面探究了不同群组城市能源无效率成因。  相似文献   

2.
从环境污染产生和治理过程出发,将环境效率评价过程分为两个子阶段——生产阶段(生产子系统)和污染治理阶段(污染治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引入网络DEA与交叉效率思想进行效率评估,利用中立性交叉效率模型解决输入输出权重系数不唯一的问题,从而求得交叉效率矩阵,再利用熵值法确定决策单元的权系数,最后利用加权求和法得出所有单元的效率值。将以上思路应用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其环境效率评价,发现无论是整个系统,还是生产子系统和污染治理子系统,其环境效率大多数偏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且环境效率水平差异较为明显,区域间环境效率存在严重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定义建筑业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对中国各省建筑业在2004-2011年期间的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测算分析,检验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建筑业能源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业能源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我国建筑业能源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应通过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电力等清洁型能源的消费比重等措施来提高建筑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比较——基于DEA-Malmquist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工业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 以2001—2010年30个省际的数据为基础, 采用DEA-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测算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 结果表明:东部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面上, 中西部地区则远离前沿面。为了寻求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三个指标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和特征进行聚类和分析, 并提出针对不同地区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中国28省(市)1995—2013年的工业面板数据和DEA-SBM模型,测算包含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通过门槛面板模型从全要素能源效率视角判断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的最优选取。结果表明,东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而中部环境规制与能效呈扁平U型关系,西部地区存在最优规制区间。对比当前规制力度可知,现阶段东部可在现行规制标准的基础上保持稳定;中部可以考虑适度加强环境规制;西部,内蒙古等5省规制强度有待提高,贵州等省份则需谨慎对待规制强化,可以更多考虑通过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手段来促进双效率的提升与改进。  相似文献   

6.
采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村电力、公路、灌溉三大基础设施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仅为0.35,生产效率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2)农村三大基础设施对技术无效率都有显著缓解作用,但也增加了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且作用效果呈现农村公路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农村灌溉设施的排序;(3)公路设施加剧地区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东、中部技术效率,但对西部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农村电力设施对地区技术效率不确定性有反向作用,仅改善了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灌溉设施对东部技术效率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中部地区由于公共物品特性导致技术效率下降,但显著提升了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基础设施对各地区技术效率不确定性作用方向一致,都为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多时期角度出发,引入结转变量来反映连续时期间的关联性,同时考虑决策单元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构建了动态竞合交叉效率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系统整体交叉效率与各时期交叉效率的关系。在实证部分,利用动态交叉效率模型评价了2012-2016年度我国东部10个省市的R&D效率。研究发现:(1)我国东部大部分省市R&D效率呈现出缓慢波动下降的趋势;(2)我国东部省市的时期效率权重逐年增大;(3)我国东部省市R&D整体效率普遍较高,其中北京、上海等地效率相对较高,河北、福建等地效率相对较低。最后对R&D效率较低的地区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6年我国五大运输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得出我国大部分运输方式投入有效的结论;并进一步运用DEA交叉评价法对不同运输系统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排序,从而对我国运输产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了横向的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合理评估产业发展和制订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最后,简要提出了我国交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NDDF方法构建企业能源环境效率指标,研究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环境绩效的关系,并从企业家精神配置视角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承担的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越重,其能源环境效率越低。机制分析表明,生产性企业家精神配置与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相互替代,能够弱化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抑制企业能源环境效率的作用,而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配置则显著强化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股权更集中的国有企业,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对企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本文的结论为提高企业能源环境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能源效率的高低有着密切关联。在对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定性分析后,建立基于2000—2010年能源统计数据的广义灰色关联模型。结果显示,煤炭的综合关联度远高于其他能源,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关联度差异明显,天然气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关联度皆处于较低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考察不同的能源消费对能源效率的直接、间接以及总体影响。根据测算结果,可以发现适度减少煤炭消费,提升石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及民用天然气的普及对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BM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污染产出的40个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并与传统DEA模型测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总体能源效率较低,在不考虑环境约束情况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将被高估;再生型城市能源效率值及有效决策单元比例高于衰退型城市;环境污染因素及劳动投入成为影响资源型城市非能源效率有效的主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衰退型城市更需要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中国,不仅对中国本土企业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而且使中国本土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行上下游的联系,有助于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已有“自评”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未能考虑其他决策单元指标权重取值情况,且存在权重向量非唯一的可能。文章对原有“自评”模型进行指标权重向量唯一化的二级规划,引入交叉效率的“自互评”模式构建了两阶段网络交叉效率模型,将商业银行运营过程分为以存款作为中间产出指标的两个相关联阶段,并对2009—2013年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了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银行整体效率比较稳定,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各类银行效率差异不大,且有趋同的趋势;盈利效率差异化不明显且变动平缓,吸储效率更能影响综合效率的结果。与“自评”模型相比,两阶段网络交叉效率模型评价客观,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环境视角下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业在能耗和污染排放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要考察中国节能减排问题,必须从工业行业污染排放与能源效率着手.本文根据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要素投入、工业产出和污染排放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能源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环境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十多年里,学者与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与能源-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行为的能源-环境效应的影响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能源-环境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过程产生新的约束和激励。本文在回顾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寻求一种能源-环境政策与技术政策相混合的最优政策设计框架,解释这些政策相互影响的复杂性,为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利用DEA模型下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山东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运用Tobit模型对山东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山东省能源效率主要受六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能源相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市场化程度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为反向影响。提高科技转化率、优化产业配置效率、调整能源相对价格、强化能源替代性等有助于山东省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运用SBM-Tobit两阶段模型,对中国各省市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各省市1995—2010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广东、海南和青海四省市的能源效率最高,贵州最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加强技术引进,以及提高政府影响力都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而内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程度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还难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正经历一个由负转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资源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出发,将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分为生产系统和环境治理系统,针对该结构建立了扩展强自由处置性下的网络DEA模型——E-NSBM模型,将其与窗口分析法相结合,对2005-2012年中国各省资源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系统效率普遍较高而环境治理系统效率较低;中、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系统效率较高,但东部地区环境治理系统效率改进幅度最大;综合效率表现差的省份普遍表现为高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硫强度。因此,各省应根据各自发展需要来确定资源环境效率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分解为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徽省1996—2015年数据对安徽省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明显存在,且有7年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介于1.5%~59%之间;有8年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介于4%~84%之间,且不同年份其回弹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引入结构调整回弹效应后,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有所降低,且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大于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本文研究的启示性意义在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回弹效应是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分析一直是近2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考虑地区和细分行业的双重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了2001—2011年中国9个省份1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选择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测度模型来计算能源效率,并讨论轻重工业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研究发现:(1)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较低,且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略高于重工业,但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重工业总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高于轻工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重工业。(2)各地区整体制造业能源效率偏低,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但西部地区依然有能源效率较高的优势行业。(3)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有较大差异,能源效率整体较高的行业在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能源效率偏低的行业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都偏低。而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间的能源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高的地区也存在效率较低的行业,能源效率偏低的地区并非所有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