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洪琴 《经营管理者》2013,(16):160-160
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东部低、中西部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资源使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明显,受益于区域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巨大空间,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的长期性使东部地区进入低速经济增长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用计量的方法对2004-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负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五”期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 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恰逢其时,全国呈现出从以往东部地区“单极突进”向四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振兴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鼓励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实现东西互动,带动中西部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新医改”后中国医疗卫生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互联网普及与交通便利化对医疗卫生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医疗卫生效率呈现“东部最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的分布特征,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均在逐渐提升,总体区域差异逐渐降低。互联网普及与交通便利化对于医疗卫生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互联网普及对东中西部医疗卫生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对东北地区促进作用不显著,交通便利化对东部和中部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西部和东北地区作用不显著。互联网普及度对医疗卫生效率存在单一门槛,而交通便利化对医疗卫生效率存在双重门槛。  相似文献   

6.
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渐趋拉大与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同样引人注目,本文基于结构转变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实证性地讨论了中国31个省份1978 ̄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结果显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 ̄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 ̄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导致上述变化的是地区之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程度的同步性有所变化;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步性,是引致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解释力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这些理解如果成立,则对中国政府近来重点强调的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就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Super-SBM模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和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进行生态福利绩效基尼系数的测算,以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程度及差异的来源。研究结果发现:2008—2017年,我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时间顺序上,除了东北地区以外的地区,均是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东北地区生态福利绩效走势总体上逐年下降;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差距正在逐年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高于区域内的差异贡献率。建议: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和居民福利的产出效率。摈弃以生态环境急速恶化为代价的发展思路,将粗放式的发展思路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以创新为驱动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同时优化能源结构。更加重视居民福利,大力推动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更加注重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从资源和人才上向其溢出。政策上也应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适当倾斜,助力这些地区吸引包括人才在内的生产要素流入,激发这些地区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正在呈现出新的格局。东部地区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紧锣密鼓;去年国家又正式启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东北地区初现生机。东西南北都得到了国家区域政策的有力支持,中部五省已在客观上成为“政策低谷”。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全国层面呈现"倒U"型关系;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的拥挤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则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的倾斜,从总的趋势来看,虽然有所改观,但与东部及沿海区域经济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如何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角度,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加强对民族区域经济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地区振兴与我国中部崛起,同时,领头发展东部也获得新成绩。现在要对存在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重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促进产生主体功能区,优化不同区域发展;增强区域之间经济合作,在合作上从政府主导型不断朝着企业主导型过渡;落后经济地区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重点是特色,有效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通过OLS统计回归方法检验FDI与沿海、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实证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说明梯度开放政策是FDI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经济又经历了最新一轮的从高速扩张到收缩调整的波动,前几年经济超高速度的扩张,引起剧烈的经济震荡(通货膨胀、市场波动、结构失调)之后,不得不采取收缩调整的政策。在经过两年艰难的高事之后,全国工业已经走出谷底出现复苏,现在人们都在思考,如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扩张--收缩调整”这个怪圈中走出来?我们认为根本办法是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经济指标,物流业产值及货运周转量为物流指标,利用VAR模型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物流业产值、货运周转量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在其长期关系中,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二者为同方向的变化。但东部地区货运周转量与物流业产值相比,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与物流业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大多数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以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增强经济实力,对外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由地域向邻近的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签订文件或者条约,在不同程度上将所有缔约国(地区)经济结合在一起,将范围内的经济行为纳入同一经济框架之下进而建立地区性经济组织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窥探中国沿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了1952~2002年中国区域经济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以及改革开放后典型年份的各省区内部地区经济差异程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波动明显,省际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U型变化态势,但地带间差异则持续上升;东部沿海和西部省区内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中部省区内差异较小;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差异越显著。本文进一步通过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发现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时空变化的显著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95年的29.04%上升到2009年的48.34%.但是分区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1995年至2009年的10年时间里上升了13.89个百分点,达到56.66%,远高于中部地区的42.26%和西部地区的39.42%.虽然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增长率没有中西部地区快,但是其城镇化水平却也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探究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对消除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4,(22):30-31
正与粤、苏、浙等经济大省相比,山东这个以"大工业、大农业"为主的经济大省,未来山东要保持竞争力,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也是关键因素。"两区一圈一带"框架是当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发挥东部地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蓝色经济、高效生态经济。推动各种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激活和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力促全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玉明  李凯 《管理学报》2011,8(5):745-751
使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知识溢出对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区域间的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关联性,以高技术产业为例的3种知识溢出形式对省际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对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结果表明,在1996~2005年间不存在绝对收敛,但是存在条件收敛。条件收敛的实践启示是:如果贫困区域能受到发达区域的拉动和辐射,那么落后省际区域的增长将能成为中国整体发展中最有效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全新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呈加快发展之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年多来,新开工建设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全国各地平均增长速度的差距由1999年的1.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