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作成 《天津社会科学》2024,(2):149-163+176
历史时间观反映了人类对既往历史、当下境遇与未来命运的态度。西方学术界努力超越线性历史时间观念,以话语分析方法探索多元历史时间观的可能性。这既涉及对现代化、全球化历程时间表现的思考,也是在探索一种能够解释当代世界变局的历史时间体制。人类世成为这一探索的当代语境。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与史学语境,可以历时性地区分出六种历史时间类型:原型时间、循环时间、线性时间、近代史学时间、全球史学时间、人类世史学时间。基于当代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有必要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整合、共时性地比较中西有关历史时间问题的认知与思考,阐释其中的共性与差异,辨明其史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界常常将英国文化主义化约为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完全忽略了自阿诺德以来的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即便有学者认识到英国文化主义自身的复杂脉络,但也未能充分廓清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间的关联,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情境因素的关注尤其欠缺。文章提倡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英国文化主义进行综合研究,跃出学科史或观念史的研究局限,结合英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变迁,勾勒出英国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和研究范式间的复杂关联,进而为我们反思文化研究的当下危机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张旭鹏 《北方论丛》2020,(1):114-121
历史时间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的变化。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首先将时间问题引到历史研究中。莱因哈特·科塞勒克借助“经验空间”和“期待视域”两个概念,考察了过去与现在的分离,以及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弗朗索瓦·阿尔托格发展了科塞勒克的历史时间理论,用历史性体制的演变去展示时间经验的变化,剖析了当下主义的特点与弊端。当前,人们既要超越当下主义,也要避免重新回到过去。人们应做的是,重建以未来为导向的历史意识,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1750年代法国的“宪政危机”中,各派政治力量试图以历史来阐发各自的政治理念,这表现为它们对法国历史的不同阐述。勒佩奇、莫罗分别代表法国高等法院的传统宪政主义和绝对君主制的历史-宪法理念,而马布利笔下的法国历史则预示着民族革命对政治生活的重塑。但对于长期引领公共舆论的穿袍贵族而言,这一超时间的、非演化性的宪法不仅有抵制王权专制的政治性色彩,同时也有维护现有的不平等的等级-社会秩序的一面。这种保守性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舆论战中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志在革新现有政治-社会体制的革命者强调法国过去没有宪法,应该创制一部宪法。他们不仅以自己理解的自然法重新定义了宪法概念,这个宪法的“零点时刻”也意味着民族集体生活的重启及与历史的决裂。  相似文献   

5.
李正义 《东岳论丛》2019,40(8):175-182
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马克思正是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放眼于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历史思维的哲学诉求表现为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当下)的辩护与批判和对未来的创新。党员干部只有厘清历史思维的哲学品质和哲学诉求,才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肩负起开创历史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6.
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历史学研究方法,也需要社会视角等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它有助解释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变迁等历史问题与现象。通过对特定历史的社会分析,超越常识层面的局限性,分清问题的实质与层次,寻找到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历史学缺失社会群体在历史时间中的表现和有关联的前后变迁的相关探究,因而社会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对人类社会进行整体的分析不仅是历史解释所必需,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历史预测"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7.
从实践唯物主义来看,人的能动性活动对于历史规律具有一种"剧作者"与"剧中人"的地位;而历史规律对人的能动性活动则具有制约与确证的双重意义。现实中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表现为人类活动的目的与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发展程度。而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中,通过人类共同的意志、全面而自由地支配人类自身本质力量,才能够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从根本上而言,这一问题关涉的是人如何摆脱社会必然性的制约而成为自身的主人,因此,本体论自由是其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学作品,大都从所叙内容中呈现出一种时间状态,以表述其各异的历史观。中国现当代主流历史文学,基于进化主义时间观,大都具有“发展-进步”史观,并产生了进化时态基础上的文体模式。这一情形在当下主流历史文学中仍在延续。而新历史小说与当代大众历史文学,则出于解构宏大历史叙述和消费的需要,或取消历史时间,或突出当下性,表现出一种非历史时间状态。  相似文献   

9.
姚石 《江淮论坛》2013,(5):163-167,172
菲利普·罗斯在作品中大量指涉亨利·詹姆斯的作品,表现出对詹姆斯影响的焦虑,罗斯是通过继承并超越詹姆斯而成就自己的艺术。罗斯在创作中秉承了詹姆斯的文化守成主义,强调历史与当下的统一性.但是这种文化守成主义经他的改造后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罗斯打破了历史与当下的绝对统一,常在作品中改写历史、颠覆宏大的历史叙事、发掘历史的多面性、赋予当下生活以多元性。罗斯走出了詹姆斯的困境,而自己又陷入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10.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三种时间量度与三种理解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科技自由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的现代科技立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挑战,“生态中心主义”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和科技中立主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现代科技立法导入生态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生活在20世纪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的本雅明对于人类历史和时间本质的思考,为我们这个时代继承马克思的文本,回应马克思的历史解放诺言,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政治合法性作为实质性争议概念,主要表现为不同研究者关于政治合法性本质特征的各种理解存在某种基本共识,但在这些观点和理论之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和较大的分歧。通过引入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使政治合法性分析同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路径的分析模式结合,不仅可以揭示合法性评价活动的双重观念向度,还可以从历史进程分析的角度考察合法性评价客体的权威内涵及制度层次。在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政治合法性的内在张力,并为更好地理解政治合法性的丰富内涵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是在对历史成就、发展阶段、使命任务科学把握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状态。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基于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清醒,表现为一种基于方向确定性的战略定力,表现为一种基于道路优越性的应然把握。在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围绕着历史耐心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富有主体特质和时空特色的话语表达,深入分析这一话语表达的内涵外延、表达形式、应用场域等,有助于以新的视角把握党的历史经验、社会发展规律、未来演进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历史规律,把握现实逻辑,增强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6.
构境论为中国哲学研究界近来新显现出来的一种原创性思想。历史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结构性延伸,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的生活构境进程。一定的社会历史物质生产构序结构生成着人们建构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定重构方式,而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借助于历史记载和古物所进行的重新历史构境的主观显现。所以,思想构境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植根于历史构境,也可以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本雅明的历史时间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生命存在的节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间无疑是破解人类存在和历史意识的一把钥匙,时间在无形中规范着人的实践活动。现代线性论的时间观念并不能帮助人们真正理解历史,掌握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本雅明通过挖掘遗存在过去中的人类未来鸟托邦理想。提供了一种把历史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事实的国度和理想的国度统一起来的人类本真存在的历史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不能仅仅局限于新民主主义史的视角,而是应该引进民国史视角,这意味着应该全面解读现代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应该勇于正视民国为现代文学提供的发展空间,应该还原面对民族危机的民国姿态。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复原现代文学史的原生态,准确地理解作家、作品与其他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路璐  许颖 《浙江社会科学》2022,(12):146-154+145+160
西方历史文脉理论深受“文脉主义”的影响,主要聚焦历史建筑与空间语境、文化线路以及遗产价值这三个层面。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文脉则强调文、史、道三者的辩证生成,其与国脉、政统紧密相连。区别于现有文化遗产概念与研究视角,大运河历史文脉是由时空二重性、区域文化与华夏主体文化互动生成、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统一以及实体与话语这四个部分构成。大运河历史文脉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回归传统又链接当下,以一种强烈的中国意识挑战西方遗产话语,力图实现遗产意义系统的再整合以及对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承续,从而形成文化遗产领域的新的理论范式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行政学研究的非本土化与非规范化这一"双重困境"已经成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反思的共识性认识.但既有反思性研究普遍缺乏对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意识考量,这正是公共行政学学科认同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历史意识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化解社会科学身份危机的学理资源.对于新近引入的公共行政学而言,更应该注重历史意识的重要作用.强调时间上"共时思考"、地域上"地方知识"、方向上公共关怀、旨趣上批判意识和态度上价值承诺的历史意识,应该成为重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