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维友先生住院时,我曾随同事一起去探望,他因病情恶化住进了重症病房,未能见面,我的心就一直揪着.当他去世的噩耗从医院传来时,虽说有一些心理准备,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
白至德 《回族研究》2005,(2):175-176
时间飞逝,又是那样无情!父亲白寿彝离我们远去已是5年了,他的好学生、助手和同志马寿千又于春节前归真,离我们而去。我在外公出,意外接到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打来的移动电话:“至德,马寿千先生去世了!葬事已办过,当时通知电话他们打到你们家里,家里没人接……”噩耗传来,令我心碎。我没能亲自送走寿千先生,是终身遗憾。想起去年春节期间,两个姐姐与我(在京的,也只有我们姐弟3人)相约,一道去看望寿千先生。他那时身体还算可以,只是比过去消瘦了许多,行走举足困难。他看到我们,又异常地高兴,又是十分亲切!我们称他为大哥,的确他的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3.
刘锡诚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民俗学家,还是一位广大中青年民俗学者的良师益友. 第一次读到刘锡诚先生的名字,是在1980年.当时我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准备往民间文学方面发展,老师向我介绍了刘锡诚先生编译的<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苏联民间文艺40年>和<高尔基与民间文学>等书.  相似文献   

4.
李若虹 《中国藏学》2003,(2):97-100
国际藏学界大概不会有人不知道金·思密斯 (E .GeneSmith)先生。如果没有机会亲自认识他 ,也肯定已从他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印度编辑出版的大量藏文古籍文献中熟识了他。 1 996年至 1 997年间 ,我的同学谢科第 (KurtisR .Schaeffer) ① 和我一起在哈佛大学为哈佛维特讷图书馆馆藏的藏文书编目时 ,开始熟悉了思密斯先生。我当时是从思密斯先生编辑出版的藏文文献中认识他的 ,虽然对他的工作和学识了解了许多 ,但是缘悭一面 ,未能相识。 1 997年夏天的北京藏学会议使我有幸见到了他 ,从此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我感到每次和他的见面、交谈 ,…  相似文献   

5.
冯智 《中国藏学》2016,(1):115-116
正王尧先生走了,这是藏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他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和王尧先生是师生关系,他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是他的学生。他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藏学家陈家琎先生于2004年2月7日在北京不幸去世,他的离世是我国乃至国际藏学界的重大损失.1950年陈家琎先生随十八军进藏,长期任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曾为反映和介绍西藏的真实历史及现实做了大量工作.从1980年起就西藏社会科学院的筹建、《西藏研究》藏汉文版的创刊、藏事汉文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等工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400多册的藏学文献图书.我们要学习陈家琎先生的为党、为人民始终忘我的工作精神,努力完成他所未竞的事业,为实现我区“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为繁荣发展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茅盾同志,我敬爱的先生,和我们永别了。他老人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以及在我国革命文化运动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用不着我们这些晚辈来论述的。我只谈谈他是如何关怀、培育我这个蒙古族文学新苗的。 1961年夏天,我正在鄂尔多斯高原搞整风整社,有一天,接到斯琴高娃同志的一封信,传达了茅盾同志对我的短篇小说《欢乐  相似文献   

8.
喜闻段勇先生所著《当代美国博物馆》一书即将再版,很是欣慰。畅销书再版是常有的事,但文博类书籍在短时间内再版却是难得的。2004年初,在西单图书大厦,一本《当代美国博物馆》的书吸引了我。洋洋洒洒十几万字,让我反复读了无数遍。也就是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书的作者段勇先生。前不久,我们荣幸地请到段勇先生来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专题讲座,全面介绍美国博物馆情况。我和我的同事们深感受益匪浅。那些精彩的图片、精确的数据资料以及作者务实的讲演作风,让我倍感亲切,同时,也唤起了我对8年前访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记忆。1997年感恩节期…  相似文献   

9.
许宪隆 《回族研究》2007,(3):100-102
十月金秋,我们迎来了答振益先生的七十华诞。作为先生的一位老学生,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先生的学术生涯和杰出成就。纵观其49年来的学术成果,不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回族研究领域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我校回族研究专业的发展和延续来看,先生都无愧于被余振贵先生激  相似文献   

10.
(一) 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争论一直在进行着。去年,《民族研究》杂志第4期发表了苏联学者刘克甫与熊锡元先生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的通信,又发表了贺国安先生的《斯大林民族理论模式驳议》,其中也涉及到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看法和认识,拜读之后,颇有感触。首先,我觉得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当今民族意识的增强已成为一种趋  相似文献   

11.
<正>在纪念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我的面前似乎又晃动着钟敬文先生那亲切、和蔼的面容。作为他的学生,我现在仍然能回忆起他给我们授课时那一句是一句的极其认真的样子。钟敬文先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人民文化,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深入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方面学问,竭尽全力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发热。钟先生是我国高校文科发展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季羡林先生曾在纪念钟老百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  相似文献   

12.
正王尧先生不幸于去年年底离开了我们,我们感到惋惜,感到悲痛。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侃侃而谈的良师益友,中国藏学失去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先生走了,我认为唯一能够使先生安息的,也是能让我们自己心里感到安慰的就是继承他的遗志,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把他的学风发扬光大,把他追  相似文献   

13.
异域故乡人     
第三届国际瑶族研讨会于1990年6月26日至29日,在法国南部杜鲁斯市举行,我有幸率领中国瑶族学者代表团一行5人赴法参加了此会.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受到与会各国学者和旅法瑶族代表的热烈欢迎.会议结束后,法国瑶族协会主席李高保先生邀请我们到杜鲁斯市瑶族家庭作客.大概同是瑶胞,自有一种民族亲情,凡是发出邀请的人家,都派小后生开车接我们.真诚的接待,温馨的家庭气氛使我们一走进主人家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相聚仅一天一夜,但肺腑之言却超越了时限——  相似文献   

14.
马娟 《回族研究》2005,(3):54-58
三年前,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先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当时我还在南京求学,5月24日特木勒师兄告诉我:杨先生走了。那一刻,我愣在了南大校园的树阴下,久久没有回过神来。那年8月,南京将举办“元史国际研讨会”,我一直期盼在会议上目睹杨先生的风采。没料到,我的这个愿望在初夏的5月永远地破灭了。说来也巧,2003年9月我又负笈北上,来到杨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南开园继续学习。更巧的是,我的合作导师就是杨先生的弟子、著名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给我们讲起杨先生的道德文章、治史方法,使得我在先生离去的日子里仍能感受…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我在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当导游时,曾经为一个瑞典领养团提供导游服务,这个团总共有9个瑞典家庭,其中每个家庭都从中国的社会福利院领养了中国孩子.时隔十年后,因为一次去英国学习的机缘,当年领养团里的Spjalle先生和Per先生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们领养家庭一年一度的聚会,我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的邀请,而且,我这次的到来正巧赶上了他们十周年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与社会科学综合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客观事实证明,我们的中华文明史并非只有5000年,中华文明的萌芽已超过了10000年,中华科技文明史也将近10000年了。我们完全可以宣称我们的中华文明为“万年文明”.如此来说,中国就不仅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应是人类古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了。我本人赞同这个结论。为此,我专访了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我国文化人类学家与民俗学家——林河先生。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24日下午,高发元教授打来电话,沉痛地告知纳忠教授已于当天下午在京归真,商定由我代表云南回族研究会起草一份唁电发往北京外国语大学,以表达故乡67万回族穆斯林的共同哀思.我随即给云南大学肖宪副校长通了电话,报告了纳忠先生归真的消息.肖副校长指示说:纳忠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穆斯林学者,为云南大学作出过重要贡献,学校党政办公室的同志不熟悉纳忠先生情况及穆斯林礼仪,就请我代学校起草一份唁电稿,他通知学校党政办公室制文用印,速速发往北京.1月25日下午,代表着纳忠先生曾经任教11年(1947-1958)的故乡最高学府云南大学和云南全省回族穆斯林父老的两份唁电,先后发往北京外国语大学治丧委员会,表达了故乡人民的哀悼之情.  相似文献   

18.
正借诗人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表达我对曾经工作过的北京图书馆以及有幸投在黄明信先生门下学习工作机缘的感恩。30多年的时间流逝并没有消磨掉我对先生的记怀,至今仍历历在目。先生乐期颐之年,思维清晰,精神矍铄,潜心学问,笔耕不辍,为我辈楷模,乃学界之幸事。一、好嘛,我们在一起工作了1986年初夏,我和丹珍卓玛等4位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维吾尔、哈萨克语言的学生到北京图书馆报到。之前,我对将要去的单位——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少数民族语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南宁市文化大院一座古旧的宿舍楼里,我们和壮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话题是少数民族民歌的现状、未来和命运。这是一次艰难的访谈,也是一次珍贵的访谈,或许也将是范西姆面对媒体的最后一次长谈。73岁高龄的范西姆先生2005年中风后,身体活动不自由,语言表达严重受阻。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们借助书写、提问等方式谈论了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范西姆先生数次艰难但执着地向我们表述着他一如既往的情怀:"我就爱民歌",并将其丰富的著述呈现给我们。他眼含泪光,几度哽咽,反复强调民歌到了一个"要传承,要捍卫,要创新"的关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教长敏生光先生,将自己新时期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各种行政会议上的讲话、对教内教外的演讲选辑成册,命名<新月之光>,准备公开出版.教长先生嘱我写篇序言.我认识的教长先生是伊斯兰宗教家,但不是室外闲人,而是一位以出世精神干人世事业的世间高人.我与先生相识相熟二十余年,看到先生的操守、"尔林"(学问),有所感悟,为先生的著作写这篇序言,也就责无旁贷了.细读全部书稿,感到确有向学术界、向伊斯兰教界、向有关行政部门推荐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